王 研
(太原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山西晉南地區河東鑼鼓的傳承與發展
王 研
(太原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山西晉南地區的地域文化歷史悠久,擁有著深厚的底蘊。很多民間音樂傳承至今,其中運城市鹽湖區的河東鑼鼓一直以其濃厚的地方特色被群眾喜聞樂見。河東鑼鼓又稱關公鑼鼓,既繼承了傳統音樂的元素,又順應了現代社會的商業化發展。文章從河東鑼鼓的傳承、變遷和發展等幾方面進行總結和分析,旨在發掘其在晉南地區人民生活中的現狀和意義。
晉南地區;河東鑼鼓;傳承;變遷;商業化;現狀
經歷了數千年歷史積淀的晉南地區,文化底蘊深厚,很多傳統音樂形式流傳至今,特別是滲透在本土人民生活中的民間音樂,更是被群眾所喜聞樂見。民間音樂中的器樂合奏自明清時期開始發展繁盛,是我國民間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尤以山西鑼鼓樂為典型代表。在晉南地區,鑼鼓樂已經形成了自身的藝術文化體系,如威風鑼鼓、絳州鼓樂等。而現存于運城市鹽湖區的鑼鼓樂代表品種——河東鑼鼓,不僅傳承久遠,并且應用廣泛。隨著時間推移,河東鑼鼓也在傳統與創新結合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和變遷。下文從河東鑼鼓的傳承、變遷和發展等幾方面進行總結和分析,旨在發掘其在晉南地區人民生活中的現狀和意義。
運城市鹽湖區的河東鑼鼓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極具本土的民間特色,是以純打擊樂為主、無旋律伴奏的一種清鑼鼓樂的合奏形式。由于運城市是三國時期的名將關羽的故鄉,老百姓經常稱河東鑼鼓為關公鑼鼓。
(一)河東鑼鼓的傳承
河東鑼鼓這種民間藝術確立的具體時間,在史料中并無記載,只能從民間藝人的口耳相傳中尋根溯源。其前身是在古代戰場上鼓舞士氣和傳遞軍令的鑼鼓節奏,其特點是敲擊的聲音洪亮有氣勢,常與士兵們堅毅的呼喊聲相應和。其起源的說法大致有以下三種:1.從名稱上來判斷河東鑼鼓的形成與民間故事“關羽斬赤牛”的傳說有關,“關羽斬赤牛”是清代著名的戲曲,傳說中關羽在與赤牛的搏斗過程中,敲擊鑼鼓,驚嚇赤牛。2.從現今傳承的表演形式上來看,河東鑼鼓相傳來源于東漢末年張角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中每一位成員的頭上都扎著黃巾。而運城市鹽湖區西姚村的河東鑼鼓表演者,也是每位表演者都在頭上扎有黃巾,與“黃巾起義” 的著裝特點相吻合。3.筆者在走訪過程中,九十多歲的運城民間藝術家宋學璟先生和鹽湖區文化館館長邵北典先生都認為河東鑼鼓藝術形式的正式確立是在金元時期,依據是民間藝術傳人的家傳記載和現存的曲目。
在古代,河東鑼鼓多用于求雨、迎神、慶豐收、禱告、婚喪嫁娶、趕集等各種場合,而現今的河東鑼鼓延續了大部分的功能,特別是在運城的大型活動以及喪葬中已經成為了一種慣有的習俗。河東鑼鼓的演奏方式也是繼承了古代的形式,作為純打擊樂的清鑼鼓樂合奏,無具體的音高變化,節奏相比其他鑼鼓樂要緊密,用強弱對比來表達情緒,具有無調式的特點。在具體演奏形式上,還是以合奏為主,齊奏營造氣氛、輪奏相互呼應、獨奏加伴奏凸顯情緒。在樂器上的配器方面,一直是以鼓和鈸為領奏、主奏樂器,鑼和呆(小鈸)在合奏中使用,隨著主奏樂器的節奏型,相呼應而和鳴,演奏時的表現方式一直都很靈活。
(二)河東鑼鼓的變遷
隨著時間的推移,河東鑼鼓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繼承傳統元素的同時,也悄然的發生的變化。這與人民生活的進步、現代審美以及演出場合的需求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古老民間藝術形式河東鑼鼓在記譜方式、動作范式和演奏技巧、演員、演出體制等方面都經歷著變遷。
首先是記譜方式的變化。最初的河東鑼鼓是無記譜的,藝人們口頭相傳背誦。在流傳過程中民間藝人逐漸用手抄譜形式將曲譜記錄下來,發展為文字與節奏型相結合的鑼鼓經念譜的形式,僅用一行文字就記錄了所有樂器的合奏(見圖一)。后來藝人們在抄譜過程中不斷完善,將河東鑼鼓的記譜改進為總譜,每行只記錄一種樂器(見圖二)。手抄譜中用“冬、才 、光、呆”等文字表示鼓、鈸、鑼、小鈸等打擊樂器的聲音, “都兒”表示鼓錘快速敲擊,“×”表示擊鼓邊,與節奏型相結合,用了休止符、減時線、小節線、終止線等簡譜的記譜方式,很具口語化和地方特色。

圖一 鹽湖區西姚村《殺頭嘡》

圖二 民間藝人王天福采譜
其次是演出的動作范式和演奏技巧方面。河東鑼鼓起初的動作范式是自由的,演員們自由即興的發揮。后由于演出場合的要求,逐漸有了動作的要求,不同的鑼鼓隊里形成了規定的范式。在演奏技巧方面也有了創新,比如在演出時鑼鼓隊員之間的互動,以鑼鼓聲音的大小來體現情感的變化,運用鼓、鑼等樂器來模仿古代的戰場與號角烘托氣氛,運用鈸、小鑼等樂器來模仿小河流水聲等。
再次是演員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河東鑼鼓的演員也有了職業化的發展。從演員的年齡看,最初鑼鼓隊里的成員以中老年人為主,現今中青年人已經成為各個鑼鼓隊里的主要成員。從演員的性別來看,傳統的河東鑼鼓演奏者多為男性,但近年來的趨勢是女性成員數量不斷增多。演員和演出的人數也逐漸自由化,鹽湖區的周邊農村幾乎每村都有鑼鼓隊,鑼鼓隊的人數和人員組合都是自由的,鑼鼓隊演出時的人數最少四人,大多為十幾人,多則幾十人甚至上百人。
最后是演出體制方面。河東鑼鼓的演出最早是一種集體的形式,由村委會或社區組織人員、排練進行演出,至九十年代后期這種演出體制逐漸轉變,變為個人組織與集體組織共存和互補的形成,人員結構逐漸自由化,并有專人負責接待演出和排練,具備了商業化的性質。如河東鑼鼓在以前的喪葬儀式中,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現因商業化體制的原因,除了本村的鑼鼓隊成員不收報酬外,外村的鑼鼓隊或者成員都開始收取費用,且報酬多以紅包形式發放。
隨著時代的進步,民間藝術為了生存下去,開始結合社會現狀尋求新的轉變。而河東鑼鼓在延續傳統與民俗的基礎之上,也開始初具商業化的規模。
(一)河東鑼鼓在民間的發展現狀
首先,河東鑼鼓在當地民眾生活中應用廣泛。具有悠久歷史底蘊的河東大地,現已成為重要的文化旅游城市,著名景點有關帝廟、鸛雀樓、舜帝陵、鹽湖、普救寺等。為了將歷史文化展現給游客,景點經常有民俗演出,河東鑼鼓也是其中固定節目之一。每逢節日或者民俗日,如正月十五、趕廟會等,就會上演大型的河東鑼鼓。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是河東鑼鼓的重要節令性演出時間,此時河東鑼鼓在表演形式上更為精致,人數更多達數百人。在當地的傳統喪葬儀式上河東鑼鼓的表演也是必不可少的,各類商家的店鋪開業時基本都會請鑼鼓隊進行表演。
其次,政府和民間藝人對河東鑼鼓進行了支持和保護。運城市政府很重視民間藝術的發展及群眾藝術的普及。如“農村的五個一工程”其中一項重要的工程就是力推業余文藝活動的參與和表演,在每個農村組織和編排的文藝活動中,河東鑼鼓是其中的必備節目。政府的相關部門負責人和民間藝術傳人也對于河東鑼鼓的流傳和普及做出了貢獻,他們將河東鑼鼓固定的曲牌,采用手抄譜的記譜方式記載成冊,并對一些作品進行音像的錄制,圖三中西姚村的《武路行》是在鹽湖區的喪葬儀式中經常演出的曲目之一。河東地區九十多歲的民間老藝術家宋學璟先生和運城市鹽湖區文化館的館長邵北典先生,經常就如何保護和傳承本土民間音樂的問題進行交流和研討。政府和民間藝人對于河東鑼鼓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圖三 民間藝人閆代海、李海生等演奏的《武路行》片段
(二 )河東鑼鼓的商業化發展
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很多具有傳統因素的民間音樂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在發展,民間音樂也需要與時俱進,在延續傳統的基礎之上吸收新的元素不斷創新發展。河東鑼鼓從古代傳承至今,在運城市鹽湖區得到普及,當地的民眾積極地參與其中,也呈現出商業化的趨勢,解除了衰退和消失的危機。河東鑼鼓具有多種社會功能,有娛樂的功能、有文化傳遞的功能,還具有商業化的功能,而商業化功能是現代河東鑼鼓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元素。
1.河東鑼鼓演出的普及性需要商業化的組織
運城市鹽湖區有幾十位河東鑼鼓的民間藝術傳人,大多集中在西姚村和常平村。相關的鑼鼓隊有三百五十多個,主要分布在農村。河東鑼鼓的表演者共有四千余名,其中有少部分為專職,大部分為兼職。近幾年河東鑼鼓每年演出的場次都高達一千場以上,并且大部分為商業演出。在這樣多場次的演出需求之下,就出現了一些聚集演員進行排練和保證演出的正規團體組織。
2.商業化的發展促進了河東鑼鼓的民眾參與性,并且增加了演出者的經濟收入
運城市是一個農村城市,農業人口的數量占有很大的比例。在運城市鹽湖區的各個村莊,基本都有鑼鼓隊。而鑼鼓隊的成員都是以農民兼職為主,農民們在完成自家農活的同時,為了提高經濟收入可以在鑼鼓隊里進行兼職演出。通過表演和商演來增加農民的基本收入,也擴大了河東鑼鼓的群眾參與性和影響力。
3.河東鑼鼓演出性質的商業轉型
據筆者調查,近些年河東鑼鼓已經成立了民間經紀人團體,開始了有規模的組織和運作。各個演出團體都是聘請一、兩位河東鑼鼓的老藝人作為固定的班底,再招募兼職的鑼鼓隊成員數名,進行固定曲目的排練。經紀人團體中有專人負責聯系演出事宜,一般小型的演出,總收入達到500元—2000元一場,除了公用的損耗外,其余的收入在團體和鑼鼓隊中進行合理分配。
綜上,河東鑼鼓起源于古代,并一直在運城市鹽湖區廣為流傳,現今已經成為本土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河東鑼鼓在演奏以及演出體制方面悄然發生著變化,并結合社會現狀實現了現代商業化的轉向。作為筆者家鄉原汁原味的“文化特產”,希冀河東鑼鼓能夠在繼承傳統、保持其純樸的風格的基礎上,在當代多元化發展的音樂文化背景中,充分利用現代社會的傳播途徑,進一步擴大河東鑼鼓的影響力,弘揚晉南地方民間音樂文化。
(感謝提供資料和調查研究的運城市鹽湖區文化館及館長邵北典先生)
[1]楊永兵.晉南喪葬鑼鼓考述[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7(02).
[2]楊永兵.山西河東地區傳統音樂的研究與思考[J].大舞臺,2009(05).
[3]王研.淺議河東鑼鼓的發展現狀[J].滄桑,2009(06).
J619
A
王研(1983—),女,山西運城人,畢業于山西大學音樂學院,文學碩士,太原學院音樂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