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公園里,你對著夕陽蕩秋千時,旁邊籃球場上的熱鬧活動很自然地吸引了我的目光。你知道我多么喜愛籃球,在家里閑得沒事時,就伸展手臂,假裝手里有一顆籃球,朝著想象的籃筐專心地投去。我不只愛打球,也愛看球,隨便什么樣的人打球,都能讓我看得出神。
我看到角落的籃架下,來了一群小孩,應該是初中生吧,他們的動作還很稚嫩,幾個人聚在一起,沒有什么章法地搶球、投籃。很快地,他們之間又分出程度來。有的可以模仿運球上籃的動作,有的可以跳投,有的卻只能站在定點朝籃筐拋射。最糟的是一個穿深藍短褲的男孩,他投籃不準,傳球會偏歪,而且不會接球。因為他怕球。球朝他的方向去,他就本能地躲。他愈躲,愈不懂得用手擋球、接球,就愈是容易被球打中,于是就愈怕球。
看他打球,是種折磨。他那么怕,那么笨拙,偏偏就又老是被球打到,表現出更笨拙的狼狽模樣。距離太遠了,我聽不清楚他們說話,不過我判斷其他男孩開始取笑這個藍短褲,初中男生會說的取笑的話,一定很難聽。
也不能怪這些男孩,我自己知道,跟這樣怕球、不能接球的人一起打球,真是種折磨。我想,唯一解決的辦法,是那個藍短褲自己知難而退,別跟大家攪和了吧!然而,或許是不愿孤零零一個人被隔在場外吧,藍短褲堅持在場里跑來跑去,人家在打籃球,他卻比較像在玩躲避球。
一陣子之后,其中一位黃上衣的男孩抓住藍短褲,把他拖到旁邊,拿起另一顆球,開始教藍短褲如何接球。黃上衣剛開始站得很近,輕輕傳球,一次又一次,然后慢慢站得遠些,再輪流用反彈球和空中飛球丟給藍短褲。我很驚訝,這個黃上衣男孩可以那么有耐心。我盯著黃上衣看,更驚訝了,因為他的表情。藍短褲沒接到球時,他沒有一點嘲笑,沒有一點“怎么連這樣也接不到”的責備,而當藍短褲意外接好難接的球時,黃上衣也不會特別稱贊他、鼓勵他。黃上衣就那樣一次一次理所當然地傳著球。
只有幾分鐘的時間,我看著自信在藍短褲的動作上、表情上建立起來了。他不再覺得接球那么難,但我相信他也沒有覺得接球那么容易,而是他感受到如果他要、如果他努力,他就可以接到球。是他自己的選擇,他自己的行為,決定了能不能接到球。
我很感動。那個黃上衣竟然如此自然地做到了許多老師做不到的事。他沒有教藍短褲怎么接球,他只是讓藍短褲相信自己:接不接到球,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也就是自己可以負責的。
你從秋千下來時,藍短褲和黃上衣已經回到球場上了。黃上衣連續投了幾個球都沒進,還有一次傳球出界,然而我卻覺得我在看一個英雄,一個日常英雄。
(選自楊照《我想遇見你的人生》,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寫法指南
本文最主要的特色在于反襯手法的運用。以“我”的觀察作為寫作視角,描寫了公園里的一群初中生打籃球的場景。整體描寫后,作者又將視角集中在藍短褲男孩的身上,寫他“投籃不準,傳球會偏歪,而且不會接球”“怕球”,同伴還要到笑話他,但這樣一個不會打球的人,卻堅持在球場上“攪和”,這對于場上、場下會打球的人來說簡直就是一種折磨。
這樣一個“球盲”,本應遠離球場,但這時,穿黃上衣的男孩出場了,“抓”“拖”“拿”“教”一系列動作,干脆利落;“一次又一次”“那么有耐心”“沒有一點嘲笑”“一次又一次理所當然地傳球”;作者除了驚訝,還是驚訝。因為“黃上衣”犧牲自己打球的時間,來教一位一竅不通的同伴打球,沒有言語,只有動作,卻讓同伴建立起一定的自信。這樣,一位普普通通的初中生同伴在作者眼里就如同一個日常英雄。
作者通過不會打球的藍短褲男孩、其他同伴的取笑及“我”的心理活動變化來反襯出黃上衣男孩有耐心地教同伴建立起自信的形象,給人留下回味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