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鑫華
用完整的教育培養完整的人
文│何鑫華
教育是什么?“教育即成長,教育即解放”,“教育就是對人的成全,培養完整的人”,教育就是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地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最大地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因此,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寶龍學校辦學伊始便認真思考“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在全面思考的基礎上,寶龍學校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哲學宣言—做完整的教育,培養完整的人。
寶龍學校是從三個方面理解“完整的人”及其成長的。第一,人是以精神主宰生命活動的有機整體,是知情意行和諧發展的統一整體,人的本質只有在自主的、能動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中才能實現。第二,人的成長應該表現為完整的成長,它是主體性不斷自主展開與完善的過程,其本質是精神生命的成長,是精神的進化。第三,教育必須遵循知情意行合一的整體性原則,并按照知情意行自證反饋原理開展教育活動,即任何教育活動都是知情意行四要素聯動及反饋的過程,不存在以單一內容、要素及方式開展的教育活動。
構建完整課堂 寶龍學校將課堂變革的方向定位為完整課堂的構建。“完整課堂”是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是真正的學習在學生身上真正發生的課堂,是學生自主建構的、情感審美的、思維發展的與活動踐行的課堂,即知情意行合一的課堂。完整的課堂是讓師生共同享受的課堂,是讓師生都能過上充實而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課堂。
明確要求 首先,教師必須將學生視作整體的人,即知情意行合一的整體的人。教師要深深體會到每個學生都有其自由意志、情感體驗、思維判斷和行為表現。課堂中教師要努力構建一種相互尊重的、安全的、和諧的人際關系。
其次,教師要在課堂中與學生進行“完整溝通”。教師要有良好的溝通姿態,建立良好的“傾聽姿態”,包括傾聽方式、理解方式以及回饋方式等,做到能夠“聽見”學生—聽有聲與無聲的語言,聽外在與內在的語言;“見”學生的想法與情感,“見”學生的信念與思維,并與學生達成共振共鳴,使整個教室形成以相互傾聽為基礎的交往的場所。
最后,教師要精心設計“接引性”學習。“接”是承接學生原有的學習狀態、學習基礎與學習習慣,是鏈接學生真實的生活和經驗,是連接新舊知識與方法;“引”是引領學生的學習方向,是引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與學習需求,是引爆多維的對話與交往。
提供路徑 首先厘清教學關系與師生關系。寶龍學校在歷史地考察教學關系及師生關系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的教學關系觀,即:教在學中,學在教中,教學合一。寶龍學校認為,教與學不是簡單的“學在先”還是“教在先”的問題,教與學應該是有機統一的,是教中有學,學中有教,教在學中伺機而動,學在教中主動而求。這是對當下的“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超越。
其次是確立課堂變革的實施方法。
一是以知識為基礎。課堂教學設計與教學活動中,要以知識獲取為基本線索建構學生的學習活動。獲取知識不是目的,學生成長才是教育的目標。
二是以思維為核心。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的欲望,在教學設計與教學活動中,要始終以思維為主線,突出“大假設法思維”,以推動學生的科學思維、批判性思維及創新思維的發展;同時,通過運用超覺意象體驗法,訓練學生的想象與聯想能力,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體驗性理解,將邏輯認知與情感體驗通過思維進行有機整合,促進師生間、生生間、學生與文本間、學生與自我間有深度的、多層次的、高質量的交往與對話。
三是以問題為工具。課堂上要建構良好的問題情境與問題結構,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善于發揮不同類型問題的功能與效應。
四是以活動為載體。充分運用閱讀、討論、辯論、表演、演講、制作、展示、實驗、調查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有效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

>>課堂
創新技術 寶龍學校在課堂變革中十分關注課堂教學技術的創新,努力形成獨具自己特色的教學核心技術,為完整課堂提供強而有力的技術支撐。
一是接引性學習設計。其內容包括接引性學習單設計的要求、原則、策略與方法等。
二是完整的溝通。它是關于教學中對話與交往、師生關系構建、家校關系建設的重要技術,其內容包括溝通與評價的基礎、目標、原則、維度及言語結構等。
三是大假設法思維。它是用于提升學生科學思維、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技術,主要內容包括運用基礎、假設識別、環節判斷以及方法選擇等。
四是超覺意象體驗。它是幫助學生提升想象力、理解力、創造力以及情感審美能力的重要技術,其內容包括意象的基礎、編碼、呈現以及運用等。
施教之功貴在教師。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是教師,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在于教師綜合素養的提高。為了把改革落到實處,學校制定了《寶龍學校教師專業成長“六·三”行動綱要》,全面系統規劃教師成長路徑與策略,并據此制定了《“三格”教師成長方案》,具體規定教師成長的各項要求。
為了促進教師對大假設法思維完整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解,學校實行“三循環”的校本研修策略—通過“請進來”與“走出去”的“外循環”策略,不斷提升教師對教學改革的理解力與執行力;通過以科組與備課組為基本組織形式并兼顧其他專業團隊主題研討的“內循環”策略,將教研常規化、制度化、主題化、成果化;通過提供成長路徑并由教師自主研修的“自循環”策略,形成教師發展的內驅力。教師們通過觀看全局,比較百家,從茫然到清晰,從懷疑到相信,向著完整課堂大步前進。
為了加深對課改的理解,促進成果的轉化,寶龍學校創建了網絡研修平臺、寶龍論壇、讀書沙龍等研討的平臺,還通過科組主題式教研、課改面對面、創辦課改專刊《傾聽花開》等形式促進教師專業技術水平的提升。
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未來。一年多的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使完整課堂成為寶龍學校的第一名片。改革的實踐讓教師重新認識了課堂的價值:課堂絕不僅限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與品質。學校堅信,隨著寶龍學校大假設法思維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必將掀開基礎教育界嶄新的一頁。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寶龍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