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平頂山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文化與傳播
《桂林石刻總集輯校》校點商榷
王冰
(平頂山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杜海軍先生所著《桂林石刻總集輯校》,為學界提供了非常珍貴的研究資料,受到學界的廣泛好評。但在校勘和標點方面還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該書由于對字形、詞語組合、句法關系或句式特點等方面的判斷和理解不當,造成了一些詞語或語法錯誤。為進一步提高石刻整理的質量和水平,在石刻整理中需要高度重視詞語意義的理解和語法結構的分析。
《桂林石刻總集輯校》;校點;詞語;語法
杜海軍先生所著《桂林石刻總集輯校》(以下簡稱《輯校》),“是對桂林石刻的第一次完整整理,也是對桂林石刻整理的一個突破和總結”[1],“是目前桂林石刻整理文獻中最好的一個本子。”[2]《輯校》為金石學者和其他學科研究者提供了一套非常珍貴的資料,受到學界的廣泛好評。但是由于石刻字體變化復雜、整理工作難度較大,《輯校》在校勘和標點方面還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本文就筆者在閱讀和使用過程中發現的該書在校點方面的問題加以討論。
《輯校》中由于字形、字音相近及對詞語意義理解不準確,造成了一些詞語的錯誤。
1.方孚若再至桂林,歷窮勝積,最后始得清秀、玉乳、荔枝、琴潭四巖[3]。
“積”,當作“跡”。“勝跡”指著名的遺跡,《輯校》和其他文獻中都不乏其例。如:“勝跡以有待而斯興,良因雖屢遷而必竟。”[3]297“夫嵩少海內名山,其間勝跡,殆不可殫記。”[4]據整理者說,例1的文字據《桂林石刻》錄,或許沿襲了其錯誤。
2.廟故有田,以工計者百圃,以町計者八十有三,歲久牟沒,廟緣是廢[3]414。
“牟”當作“年”。“歲久年沒”指因年歲久遠而湮沒。類似的短語有“代遠年湮”“世遠年湮”等,如:“村人飲牛馬于斯,浣衣服于斯,筑墻泡土取水亦于斯。不意代遠年湮,屢為混水所墁,淤泥過厚,而水不存焉。”[5]余等身逢其災,親嘗其苦,恐世遠年湮,忘其艱難,故志諸石,永為炯戒云爾。”[5]39“1代遠年湮”“世遠年湮”與“歲久年沒”句法結構相同,意義相近。上文把“牟”當作“年”,系由于字形相近而致誤。
3.其明年春,杰實來,以帝人倫之至,若稽禮度,廟宜如校,官則為前殿后寢,左右賓序,應門、靈星門繚以周垣,直南加,其涂旁樹之松[3]415。
“官則為前殿后寢”之“官”字,當作“宮”,指宮殿。“宮則前殿后寢”,意思是說宮分為“宮殿”和“宮寢”前后兩個部分,“宮殿”供祭祀之用,“宮寢”供休息之用。清汪森編《粵西文載》卷三十八劉杰《帝舜廟碑》,作“宮”[6]。
4.夫惟名山秀水,必自人而后顯,非人之續以文者,則□水□隨無間矣。……俾后之視今□人□昔,而傳諸無窮也[3]432①這里的□表示文字殘缺,下同。。
“無間”當作“無聞”,即不知名、不聞名。《輯校》中錄有同一作者的另一篇文字云:“於乎!山水之奇,必鐘勝境,然而境之勝,必因人而后顯。茍不立之以神,著之以文,則無時而或泯焉,又何以知其為勝境也?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是矣。予乃紀斯勝,建斯塔,像以佛,像以神,俾后之游于是洞者,亦可以知其概云。”[3]434其中,“境之勝,必因人而后顯。茍不立之以神,著之以文,則無時而或泯焉”,與本段中的“名山秀水,必自人而后顯,非人之續以文者,則□水□隨無聞矣”,在立意、語境和表達等方面非常相近。二者都在強調自然山水因人而顯、因文而顯,如果沒有人們的文字記載,山水或者“無聞”,或者“無時而或泯焉”。“無聞”一詞的用法很常見,如:“一日造門,出公平生行狀,致博士君子命曰:‘日者先人始棄諸孤,去鄉里千里外,扶護間關,迨于遠日。壙中之文,未暇為之。常恐先□行實,久無紀述,遂泯□□無聞。’”[4]1366“靈異之事,若不刻之堅石,恐歲月久,寂滅而無聞。”[4]1541綜合以上分析,“則□水□隨無間矣”之“無間”當作“無聞”,只有這樣才與上下文意思及語境相吻合。
5.夫宗祠者,神之所棲,人之所仰。使祠貌不威以昭其神,神靈雖在,何能表其誠?惟我村宗祠多歷所矣,墻垣崩圮,棟宇傾摧[3]1091。
“多歷所矣”,當作“多歷年所矣”。“歷有年所”“多歷年所”等固定短語,意指經過多年之后,這些短語結構在歷代文獻中運用得很普遍。如“粵西城內設立旌德會館,因先年由安徽來粵貿易者甚眾,捐資修造,名曰敦義堂,以為敦崇鄉誼之意,誠美事也。但歷有年所,老成凋謝,經理無人,以致殿宇傾圮,內外房屋多被私典。”[3]11“52智通為人質直精嚴,長于梵咒,眷言是院多歷年所,其宇摧敗,其地褊,竭力化緣創建,增葺大殿、法堂、寮舍、庖廚,塑佛一龕,冶鑄洪鐘,以警昏曉,增展鄰壤,以崇垣墉。”[4]113“7姬姓分封,鄭武公子。段氏之興,自茲伊始。枝葉相承,多歷年所。乃文乃武,或出或處。”[4]1518
6.今遍祀孔子于學宮,美富份份,群相宗仰,復祗修帝祀,警淫敖而肅觀之興[3]1166。
“份份”,當作“紛紛”,義為眾多貌。如:“紛紛士女,趨時競逐。”[7]公白丞相曰:‘……放朝無名,流言紛紛,無所忌憚,宮掖燕私,誰其與居……’”[3]33“7入是石窩看是云,仙禽海馬各紛紛。”[3]77“9今之日者,行衢坐肆,紛紛如毛。然而信而有征者亡幾。”[4]1445“看花走馬到東野,余子紛紛何足數。”[8]以上各例中的“紛紛”均為眾多之義。
“詢”,當作“洵”,義為的確、實在。“洵”的這種用法在《輯校》還可以舉出如下各例:“甫入境,松陰一路,綿亙百余里,漸見山勢峭,千態萬狀,所謂‘山到桂林奇不去’,杜子美詩洵不誣也。”[3]91“5后有君子以因兼創,益展鴻圖,洵斯館之厚幸也夫。”[3]1154而“詢”則作為“詢問”用,如:“又宣德音荊湖江南,詢疾苦,蠲賦役,雜犯死罪以下,并從慮減。”[3]40
8.是年冬十月,奉天子命簡,公總制畿輔,將行,士民募不□轅臥輾[3]879。
“募”,當作“莫”,表否定,沒有。“莫”“暮”通用的情況在《輯校》及其他文獻中用例較多,如:“自湘南樓泛舟,過伏波巖避暑,抵暮而歸。”[3]124“徘徊終日,窮覽勝概,遍讀前賢題字,抵莫而還。”[3]10“9薄莫,自松關放舟,泊水月洞,天宇清曠,月色佳甚,因書崖壁,以紀勝概。”[3]21“8俯仰十年,感慨賦詩,迫暮乃還。”[3]242等,都是“莫”“暮”相通用的例子。但《輯校》和其他文獻中未見“莫”“募”相通用的情況,表否定意義的例子,一般都用“莫”而不用“募”,如:“莫教燭被風吹滅,六道輪回難怨天。”[3]15“6皇天土莫相欺,翻來覆去能幾許。”[3]30“4今年秋九月,九載績成,治下士夫君子,以至垂白之老,莫不額嘆曰……”[3]423因此,“士民募不□轅臥輾”之“募”,系錯字,應校改。
9.茲查有南鄉二塘茶店堡道童趙常臨師徒為人誠實,堪充該廟道童,并愿將廟中新舊錢糧一并掃數完納,不敢遲違,懇請批示準允,并將在廟居住乞丐并逐出等情到縣。據此除批示準充外,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諭該道童知悉,嗣后務須恪守清規,勤慎侍奉香燈,毋得容留匹徒在廟住宿。至廟中租谷錢糧,尤當年清年款,不得拖欠,尚敢不遵,定即嚴拘究懲,決不姑寬[3]1081。
“據此除批示準充外”當作“據此除批示準允外”,因前文已說“懇請批示準允。”“準允”即準許之義。
《輯校》一書中,或者由于不明語法關系,或者由于詞語理解有誤,造成了一些標點上的不當。
1.公初以新天子即大號,未及陛見仰窺清光,而遠守藩城,乃嬰嘉命,德上之賜,頓首感榮。惟是,庶幾夙夜恪共厥職。而公于府事,無間巨細咸與區處,邊陲宴休,鈐齋多暇,顧無足以抒胸懷者[3]91。
這段文字的標點可商之處有三:一是“未及陛見”“仰窺清光”為兩個并列短語,應斷開,標點為“未及陛見,仰窺清光”。二是“無間巨細”“咸與區處”二者構成一個條件復句關系,應斷開,標點為“無間巨細,咸與區處”。《輯校》中有與此例相類似的用例:“然公于事不忽,小大煩簡,靡或不修,而尤知所先后緩急之序”[3]79“小大煩簡,靡或不修”與“無間巨細,咸與區處”語法結構相類似,因此標點也應相同。三是“惟是庶幾夙夜恪共厥職”,義即只是希望晝夜盡職盡責。“惟是”作“只是”講,不宜與后面的“庶幾夙夜恪共厥職”斷開。“惟是”這樣的用法很多,如:“帝有虞氏之德之盛,如天地之大,日月之明,人無能名。惟是南巡以來,重華所被,瀟湘之虛,粵領之南,在所有祠。”[3]41“4夫作事惟其難,尤為可紀。始廟垂成,而段君以憂去,議者惜之,猶賴折君在,而又迫于代者在路,旦暮汲汲,若救饑然,乃能訖其事,可不謂之始于難終于難乎?惟是邑中相與休之,恨不見于文字,而折君且有請。”[4]15“99迄茲棟宇悉備,圣像輝映,皆僧普則住持之力,匪小補哉!惟是名額敕牒文據,前因遺失,每以此為歉。”[4]1553“僧徒以廊廡諸院,因其故基,度材締構,仿佛如故,惟是無垢凈光佛塔,所費巨萬,非□缽可辦。”[4]158“2即屬曲謹自守之輩,遇事而調停中間,依違兩可,惟是權子母,較錙銖,諭以急公奉上則謙,上若未遑,勸以賑饑恤艱,則吝惜終弗果,此雖舉太史公之意而告焉,庸有濟乎?”[5]249以上各例中,“惟是”的意義與用法都相同,整理者都未將“惟是”與后面的成分斷開,這樣處理很恰當。在標點時,《輯校》上例中“惟是”也不應與其后面的語言成分斷開。
2.是皆為政以德,百廢具舉,此其大略也。□實父老,不遠千里來桂府。一日,諗于祥發曰:“吾邦之人,比遭前守之虐,俱不聊生。今茲獲遂生理,大帥趙公之賜也。請識之。”歸于石,以示不忘,且為后來貪毒者戒。未幾,桂諸父老復諗于祥發曰:“趙公以實德布實政,所至皆有實惠。宰余杭,常德,守荊門,持夔子湖右節,剖江西宜春符,部民迄今德之,每言及公,必以手加額。向耳接于所聞,今身親其所賜。賓民尚知上戴公德,我等被惠尤渥,望紀實,以垂不朽。”祥發辭以公務實不務名者也,豈樂為是哉。父老又曰:“公之德,識于人心者,固自不可泯,而識于堅珉者,抑亦不可缺。無其事則為誕,有其實不為諛。雖大書特書,不以為過。”其請益堅,其辭弗獲,敬為編錄,未必不以是獲戾于公也[3]324。
本段中“一日,諗于祥發曰:‘吾邦之人,比遭前守之虐,俱不聊生。今茲獲遂生理,大帥公之賜也。請識之。’歸于石,以示不忘,且為后來貪毒者戒。”這幾句話的標點值得商榷。從上下文看,“歸于石,以示不忘,且為后來貪毒者戒”與“請識之”一起都是父老勸告本文作者秦祥發的話,因此應在引號之內。否則,就導致句法單位間的割裂。且從后文可知,秦祥發并沒有馬上刻石,而是在父老的誠懇勸說之下才“敬為編錄”。因此,這幾句話應標點為:一日,諗于祥發曰:“吾邦之人,比遭前守之虐,俱不聊生。今茲獲遂生理,大帥公之賜也。請識之,歸于石,以示不忘,且為后來貪毒者戒。”
在這一段話中,“若然學也,名立而實亡”的標點值得討論。從語法關系上看,“若然學也”句法雜糅。因為,“學也”與“若然”不在一個結構層次,而是“學也”與“名立而實亡”構成一個主謂結構之后,再與“若然”構成一個假設復句關系,意思是說,如果這樣,學校就會名存實亡。因此應標點為:若然,學也名立而實亡。同書也有類似的表達可以參考:“夫風,諷也,諷則能動,動故不滯,意其婉而從□□之。景為陽,陽以為養,養故不挫,意其殖而輯乎?若然,□之名斯閣也,其大有望于吾民□□是□□涂葺,令可游處。”[3]988這里,“若然”與后文的“□之名斯閣也,其大有望于吾民□□是□□涂葺,令可游處”構成的也是假設關系,整理者在標點時將其斷開處理是正確的。同理,“若然”與“學也”標點時也應斷開。
4.乃進而語之曰:“……政則又有小大、有源委,未必止刑法、賞罰期、會簿書之謂。刑法賞罰,亦未必必于不用也。小也,枝葉,委□溝瀆也。風教、禮樂,其大之岱宗,源之河海歟。風教明,禮樂張,習俗以美,天神人之氣以和亦安。歲豐、攘,流徙之患息。用之而因所不用也[3]385。
這里也是由于語法關系不明導致標點不當。通過分析文意,我們可以看出,并非“攘”與“歲豐”構成并列關系,而是“攘”與“流徙”構成并列關系,“歲豐”則是“攘”“流徙”之患消失的原因。另外,從邏輯上看,“用之而因所不用也”應是“風教明,禮樂張,習俗以美,天神人之氣以和亦安”和“歲豐,攘、流徙之患息”這兩種現象的結果,具有總括上文的作用。《輯校》中的標點,把分句間的關系理解成了句群之間的關系。我們認為這幾句話可作如下標點:風教明,禮樂張,習俗以美,天神人之氣以和亦安;歲豐,攘、流徙之患息:用之而因所不用也。
5.是年冬十月,奉天子命簡,公總制畿輔,將行,士民募不□轅臥輾[3]879。
這段文字中,由于對詞語理解有誤,致使標點出現問題。“命簡”這一組合很費解,“命”“簡”是兩個互不聯系的單音詞,應斷開。“命”是名詞,命令。“奉命”即接受命令,相當于“被命”。如,“營丘之南百里,仰天勝絕,甲于東方,聞名舊矣。皇統丙寅四月,予被命總帥諸郡,首欲登覽,然庶務鞅掌,有所未暇。歲幾載周,公庭無事,思遂初約,乃率宗婿、敦信校尉、少尹、副都總管蒲察阿里布數人,相與來游。”[4]1338
“簡”是動詞,有“調”“選”之義。“簡”的這種用法在中古近代漢語中很常見,如:“景明元年中,旨格初班,簡選臺資,窮盡州望,除君為別駕而君佐弼有方,民士悅樂。”[9]年廿,襲父爵,宣武皇帝簡拔英奇,抽引內侍,遂授奉車都尉直寢,侯如故。”[9]“90容儀姝妙,音詞清雅,擎跽沐浴,摩頂贊嘆,謂元明太后曰:‘此子天庭睿哲,相貌端嚴,方當平一區寓,光隆佛教。宜簡擇保姆之才,鞠養于清靜之室。’”[5]2“3擇沖要稍平之地,為駐蹕之所。簡忠義爪牙之士,統以親信腹心之臣,警衛左右,俟其糜鹿既來,然后馳射。”[4]1104“何謂取人才?蓋十人所聚必有為之雄者,在千萬人亦然。……如簡其人才之勝甲胄者,免當房之賤,籍之為兵,則所得皆樂戰之人,且有樂戰之心矣。”[4]243“3慮四境未寧,慎簡廷臣,四出巡撫。”[3]43“9厲兵簡將,往搗其穴。”[3]877
以上例子中,前3例中“簡”與“選”“拔”“擇”意義相同,構成“簡拔”“簡選”“簡擇”三個同義復詞。第4例中,“擇沖要稍平之地”“簡忠義爪牙之士”,“擇”與“簡”對舉,意義相同,“簡”即挑選、揀選。后3例中,“簡”都是用作單音詞,為選拔之義。
因此,“是年冬十月,奉天子命簡,公總制畿輔,將行,士民募不□轅臥輾”正確的標點應是:是年冬十月,奉天子命,簡公總制畿輔,將行,士民募不□轅臥輾。
6.今我皇上尊儒重道,加意右文,崇祀先師,褒獎理學,……故渴賢圖治,興學明教,數十年來,無日不以學宮為念,時飭有司修理,恐士習不醇,頒御制訓飭,文不以遐陬僻壤、卉服椎髻而遺其涵育[3]866。
這一段文字中,“恐士習不醇,頒御制訓飭,文不以遐陬僻壤、卉服椎髻而遺其涵育”的斷句有誤。“文”當上屬,而不應下屬,“御制訓飭文”構成一個概念。如:“學校之設,所以明人倫、敦實學,夫豈為衿佩子地哉?我朝右文重道,廣厲師儒,多士捧誦圣祖仁皇帝訓飭文,漸漬沐浴者六十余年。”[10]卷首載圣祖仁皇帝訓飭士子文,而宋元明諸儒講學條約以次類編,并以所自作讀書日程附焉。”[11]我國朝自太祖、太宗肇造鴻圖,世祖定鼎中夏,首隆學校,加意人才,開國規模,超越前古。至我皇考圣祖仁皇帝御極六十一年,培養教育,怙冒涵濡,深仁厚澤,有加無已。御制訓飭士子文頒布學宮,東西南朔,海山陬,戶習詩書,家敦禮樂,遐邇無不向風,文教之隆莫過于此矣。”[12]我圣祖仁皇帝崇儒重道,文教誕敷,復御制訓飭士子文以摩厲而整齊之。”[12]481
以上四例中,“圣祖仁皇帝訓飭文”“圣祖仁皇帝訓飭士子文”“御制訓飭士子文”與上引《輯校》中所說的“御制訓飭文”為同一事實,都是指清圣祖康熙對士子的訓飭文。因此上文當作如下標點:恐士習不醇,頒御制訓飭文,不以遐陬僻壤、卉服椎髻而遺其涵育。
7.開緣、酒席緣薄紙張、開工、開光,開臺演戲,及伙促雜用,并換雨亭石柱、勒碑,共用去銀一百三十一兩九分[3]1085。
這一例中,由于對詞語的理解有誤,沒有處理好詞語間的組合搭配關系,致使標點不夠準確。“開緣”,指舉辦法會講經。因此才有置辦酒席的可能,即所謂“開緣酒席”。“緣薄”當作“緣簿”,《輯校》中有該詞的用例:“以致工程延擱,并將各太憲官印捐條緣簿,把持不肯交出。”[3]111“5緣簿”指寺院化緣的薄本,所以才需要紙張,即“緣簿紙張”。“開臺”指開始演戲,則“開臺演戲”即概指演戲。一般佛像、神像開光時都要演戲。我們認為,這一段話是在說明重修湖南會館時總支出中有關三個方面的開支情況:即“開緣酒席、緣薄紙張”的費用;會館開工、神像開光時“開臺演戲及伙促”方面的開支;“換雨亭石柱、勒碑”方面的開支。因此,這一段話應標點為:開緣酒席,緣薄紙張,開工、開光開臺演戲及伙促雜用,并換雨亭石柱、勒碑,共用去銀一百三十一兩九分。
8.出宰是邑,下車以來,毅然秉政,鋤強去暴。及還,志愈勁而政愈嚴,藩臬大臣皆敬愛之。不期年,政化洋溢,縣庭無事如是。視琴堂之歌什,吏廡之傾頹,皆撤而新之,而吏民聳瞻仰矣[3]423。
“縣庭無事如是”中的“如是”當下屬,從篇章結構與韻律上講,“政化洋溢”和“縣庭無事”兩個主謂短語,構成并列關系,音節整齊,結構對稱。這里的“如是”相當于“于是”。類似的用法在同書和遼金文獻中都有:“大明景泰甲戌秋八月望日,予以民和歲豐,邊境無事,遂杖策同巡按夏公游龍隱巖……”[3]442“營丘之南百里,仰天勝絕,甲于東方,聞名舊矣。皇統丙寅四月,予被命總帥諸郡,首欲登覽,然庶務鞅掌,有所未暇。歲幾載周,公庭無事,思遂初約,乃率宗婿、敦信校尉、少尹、副都總管蒲察阿里布數人,相與來游。”[4]1338因此,這幾句話可標點為:不期年,政化洋溢,縣庭無事。如是,視琴堂之歌什,吏廡之傾頹,皆撤而新之,而吏民聳瞻仰矣。
9.是役也,凡費白金五千三百二十兩有奇省,工給直取民自捐,諸紳主之,而陳允庵布衣、曹謹堂京卿省察尤勤[3]1203。
“凡費白金五千三百二十兩有奇省,工給直取民自捐”中的“省”當下屬。“省”不是節省之義,而是看、視義,“省工給直”即根據工程,付給報酬。與下文的“省察尤勤”相照應。“奇”表示有零的意思,如:“以丈計,當用之石一千余枚,為石三百一十萬八千有奇。”[3]409“財用之廣,鹽以引計,九千九百有奇。折緡錢三十九萬一千七百有奇。”[3]409“乃以皇統甲子歲十月興工,越次年三月告成,凡計庸三千七百有奇。”[4]1327因此,這句話應標點為:凡費白金五千三百二十兩有奇,省工給直,取民自捐,諸紳主之,而陳允庵布衣、曹謹堂京卿省察尤勤。
以上我們通過實例,分析了《桂林石刻總集輯校》的校點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由于對字形、詞語組合、虛詞運用、句法關系或句式特點等方面的判斷和理解不當,造成的一些詞語或語法錯誤。具體表現情形有:一是因字形相近而使詞語誤錄;二是因對詞語的結構分析不當,而使一些詞語組合沒有理據或者詞語形式割裂;三是部分虛詞標點處理不當;四是對上下文意義把握不準確致使斷句時造成一些句子結構雜糅或不完整;五是句法單位處理不當,有時將復句關系處理為句群關系,等等。杜海軍先生帶領其科研團隊歷經多年的艱辛勞動和潛心研究,“規范地完成了自明代以來學者們就不斷進行的桂林石刻最為完整的一次整理工作。”[3]1458杜先生石刻整理經驗豐富,對石刻整理的常見錯誤了如指掌,歸納出了“人物”“格式”“字形”等九個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13],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鑒于石刻文字的復雜性和石刻文體的特殊性,我們認為,在石刻整理中除了注意避免上述杜先生歸納的九種錯誤外,還應該高度重視對詞語意義的理解和句法單位及其層次關系的分析。其中正確理解詞語的意義在石刻等古籍整理中尤為重要。筆者曾指出欒星校注本《歧路燈》因詞語理解錯誤導致的校勘問題,如將“音問”誤為“音向”,“失口”誤為“矢口”,“早光”誤為“早先”,等等[14]。并指出了該校注本忽視語言的時代性、改動近代漢語詞語的情況,如將清代諸抄本中的“這的”大都改為“這里”,“合氣”改為“各氣”等,給研究工作帶來不便[15]。這里再舉《輯校》中的例子加以強調詞語理解的重要性問題。如:“今公是舉也,廣海之民,來游來觀……將人材彬彬,輩出率土之民,皆樂而歸善。……子溥華,領江西省延四年進士第五名。舉《詩》曰:‘無言不讎,無德不報。’故書以為來者勸云。”[3]388本例中,因詞語理解不準確,導致兩處標點斷句失誤。其一是“將人材彬彬,輩出率土之民,皆樂而歸善”的斷句不當。“彬彬”除了有“文質兼備”之義外,還有“萃集、盛多”之義。如:“遞相承續,祖孫父子,萃及曾玄,數盈千指,秉公規訓彬彬行列,遍滿階除。”[3]75“9粵漢以下,或以德行、以道藝、以賢良、以孝廉、以茂才、明經諸科,法各為殊,舉于嵩麓汝崖之間者彬彬如也。代有名臣,義不絕書。”[16]在上例中“輩出”應上屬,“人材彬彬輩出”構成主謂詞組,意為人才眾多,不斷涌現。其二是“子溥華,領江西省延四年進士第五名。舉《詩》曰:“無言不讎,無德不報”中的斷句有誤。“舉”指科舉考試,應上屬,而不應與“《詩》曰”相組合。“領江西省延四年進士第五名舉”,義即獲得了延四年江西省進士中的第五名。
輯校不但要正確理解實詞的意義,而且還要正確判斷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否則往往會造成失誤。《輯校》中仍有這方面的問題,如“翁獨立厥事,則書之豈博名第,一念之善,施于見聞所及,俾有司積年之廢墜,一旦修舉,事維未甚大,雖甚巨,而好善之心,實出于誠也。”[3]675其中“則書之豈博名第,一念之善”之“第”,在這里作副詞用,義為只是,斷句時應下屬,構成“第一念之善”,而不是構成“博名第”的組合形式。
因此,在石刻等文獻整理中,我們要充分發揮漢語言文字學特別是漢語史知識的重要作用,力求避免或少出錯誤,以期提高整理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1]王卓華.廣西文化的豐碑——論《桂林石刻總集輯校》的文化史意義[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146-148.
[3]杜海軍.桂林石刻總集輯校[M].北京:中華書局,2013:297.
[4]閻鳳梧.全遼金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2499.
[5]王大高.河東百通名碑賞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354.
[6]汪森.粵西文載[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6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13.
[7]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3:34.
[8]黃任軻,朱懷春.蘇軾詩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14.
[9]趙超.漢魏晉南北朝墓志匯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81.
[10]郝玉麟.廣東通志[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582.
[12]王士俊.河南通志[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3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8.
[13]杜海軍.石刻整理常見誤錄探因——廣西石刻研究之五[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104-110.
[14]王冰《.歧路燈》詞語校勘補遺[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1(3):99-122.
[15]王冰.校注本《歧路燈》存在問題初探[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2(4):95-98.
Discussion on Check and Punctuation of Complication and Collation of Stone Inscription in Guilin
Wang Bing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Pingdingshan University,Pingdingshan Henan 467000)
Complication and Collation of Stone Inscription in Guilin written by Du Haijun which provides some very valuable materials for the academic communities,so they are well
by academic communities.But there are some respect for improving in check and punctuation.There are a few words errors and grammatical errors caused by misjudgments in forms of words,combinations of words,syntactic relationships and feature of sentence structures.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in sorting out of stone inscription,it is necessary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ing of word meaning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Complication and Collation of Stone Inscription in Guilin;check and punctuation;words;grammar
I206.7
A
1674-5450(2017)05-0151-06
【責任編輯:詹 麗 責任校對:趙 穎】
2017-04-16
全國高校古委會直接資助項目(1532);平頂山學院國家級培育基金項目(PXY-PYJJ-2014012)
王冰,男,河南杞縣人,平頂山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漢語史與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