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齊放,程顯丹
(沈陽市兒童醫院康復一科,遼寧 沈陽 110032)
針刺聯合隔姜灸治療小兒難治性面神經炎的效果觀察
劉輝,齊放,程顯丹
(沈陽市兒童醫院康復一科,遼寧 沈陽 110032)
目的觀察針刺聯合隔姜灸治療小兒難治性面神經炎的效果。方法將我院收治的92例小兒難治性面神經炎隨機分兩組,各46例。對照組給予維生素B12及潑尼松等常規治療,而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針刺聯合隔姜灸治療。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神經電生理參數及面神經功能的差異。結果試驗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為95.7%高于對照組7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兒神經電生理參數改善,其也優于治療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兒面神經功能評分增高,其也高于治療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刺聯合隔姜灸治療小兒難治性面神經炎效果顯著,其具有較高的臨床有效率,有效改善其面神經功能,進而促進患兒早日康復,值得臨床選擇。
針刺;隔姜灸;小兒;難治性面神經炎;效果
面神經炎是臨床上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其是指莖乳突孔內面神經急性非化膿性炎癥所引起的面神經癱瘓[1-2],嚴重威脅患兒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臨床治療主要以維生素B及激素治療為主,但效果往往不理想。本文觀察和研究針刺聯合隔姜灸治療小兒難治性面神經炎,現匯報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92例小兒難治性面神經炎隨機分兩組;試驗組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齡1~7歲,平均年齡(3.7±1.8)歲;病程2~6 d,平均病程(2.6±0.5)d;對照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齡1~6歲,平均年齡(3.6±1.7)歲;病程1~8 d,平均病程(2.6±0.6)d。入組標準:(1)患兒均符合難治性面神經炎的診斷標準[3];(2)患兒及家屬均自愿接受治療,并簽署治療同意書;(3)患兒無藥物過敏體質;(4)患兒無嚴重臟器功能障礙;排除標準:(1)外傷性面神經損傷;(2)中樞性面癱者;(3)藥物過敏體質者;(4)腮腺腫瘤所致的繼發性面神經炎;(5)患兒或家屬未簽署治療同意書;(6)患有嚴重臟器功能障礙。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強的松片10 mg,口服,每天3次,服用7天后逐漸減量,予維生素B12針0.5 mg,肌內注射,每天1次,連續使用10~14 d為1個療程。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針刺治療,風寒外襲經久不愈者選翳風、合谷、太陽穴位,而風熱外襲經久不愈者取外關、風池、合谷穴位,在疾病恢復過程中可加用牽正、足三里、合谷等穴。閉目皺眉困難加陽白、四白,鼻唇溝淺加迎香、水溝,口角歪斜加地倉透刺頰車。患兒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針刺部位,選用30號0.5~2.5寸毫針,通過辯證運用瀉法與補法運針,以患兒針下出現酸麻感為宜。同時給予老姜切成直徑3 cm,厚約2 mm的撥片,在其中心穿刺呈小孔并置于針刺的針尖上,以溫灸架固定相應穴位上端進行艾條懸灸。以患兒局部感到溫熱舒適、皮膚紅暈為宜,嚴密觀察患兒情況,謹防暈針或燙傷。
1.3 觀察項 記錄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神經電生理參數及面神經功能情況。療效標準[4],(1)治愈: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消失,面神經功能恢復正常;(2)顯效:癥狀及體征、面神經功能大部分改善;(3)有效:癥狀及體征稍有改善,但不明顯;(4)無效:癥狀及體征未變化或加重;神經電生理參數包括潛伏期和波幅,面神經功能采用面神經臨床簡易評定表評估[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觀察項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試驗組46例患兒中痊愈28例(60.9%)、顯效9例(19.6%)、有效7例(15.2%)、無效2例(4.3%),總有效率為95.7%。對照組46例患兒中痊愈12例(26.1%)、顯效13例(28.3%)、有效11例(23.9%)、無效10例(21.7%),總有效率為78.3%。試驗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為95.7%高于對照組7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0,P<0.05)。
2.2 神經電生理參數 試驗組患兒治療前后潛伏期分別為(3.53±0.74)、(2.36±0.32)mS,波幅分別(0.68±0.32)、(1.32±0.43)mV。對照組患兒治療前后潛伏期分別為(3.52±0.75)、(2.97±0.41)mS,波幅分別(0.68±0.30)、(0.79±0.26)mV。治療后試驗組患兒神經電生理參數改善,其也優于治療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本組治療前比較,t=9.84、8.10,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t=7.95、7.15,P<0.05)。
2.3 面神經功能 試驗組患兒治療前后面神經功能分別為(21.7±4.6)、(38.6±5.2)分,對照組患兒治療前后面神經功能分別為(21.5±4.7)、(32.1±4.9)分。治療后試驗組患兒面神經功能評分增高,其也高于治療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本組治療前比較,t=16.51,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t=6.17,P<0.05)。
面神經炎是臨床上威脅患兒身體及心理健康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其又稱為面神經麻痹,臨床主要表現為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其分為周圍性及中樞性,前者多于外感邪氣有關,后者多因腦部血管意外,由于小兒臟腑嬌嫩、易受外感邪氣侵襲,常出現口角歪斜、鼻唇溝變淺,甚至面部疼痛等不適,該疾病大部分可治愈,仍有少數患兒可遷延不愈而形成難治性面神經炎。面神經炎發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闡明,臨床主要以營養神經、激素抗炎等為主。相關學者研究發現[6],面神經炎直接發病機制是面部HSV-1感染,采用強的松、維生素B族可減輕面神經水腫,解除神經壓迫及促進神經功能恢復。該疾病中醫發病機制主要為風寒或風熱侵襲面部經脈,經久不愈可發展為經絡不和,氣血痹阻[7]。治療上主要采用行氣活血、溫經活絡為主,針刺治療若無艾灸輔助,則祛除濕寒強度不佳,溫煦經脈的力度和效果常不佳,難治性面神經炎多屬于虛證或虛中夾實證.可取足三里及顴髎等穴,以扶正祛邪通絡[8]。針刺可促進面部肌肉的運動,改善神經、血管局部微循環,結合艾灸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環,進而達到活血化瘀、止痛的目的,生姜配合艾灸有助于驅邪散寒、調和營血[9]。
本研究采用針刺聯合隔姜灸治療小兒難治性面神經炎。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為95.7%高于對照組78.3%,治療后試驗組患兒神經電生理參數顯著改善,其也優于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后試驗組患兒面神經功能評分增高,其也高于治療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針刺聯合隔姜灸治療小兒難治性面神經炎效果顯著,其具有較高的臨床有效率,有效改善其面神經功能,進而促進患兒早日康復。這一結果與國內相關研究相一致[10]。針刺聯合隔姜灸治療小兒難治性面神經炎的優勢:(1)患兒臨床有效率高;(2)面神經功能恢復較好;(3)標本兼治、安全性高;(4)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針刺聯合隔姜灸治療小兒難治性面神經炎效果顯著,其具有較高的臨床有效率,有效改善其面神經功能,進而促進患兒早日康復,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1]鄒惠慶.針藥結合治療面神經炎的臨床療效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4,3(7):167-168.
[2]方勇明,游浩鵬.針藥結合治療面神經炎的臨床療效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4,20(3):285-286.
[3]賴斌,焦琳.熱敏灸療法治療面癱的臨床研究概況[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5,12(5):84-87.
[4]萬意佳,宣麗華.粗針神道穴平刺與傳統針刺治療不同病程面神經炎療效比較[J].上海針灸雜志,2015,2(4):152-154.
[5]王強.針灸配合藥物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炎臨床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3):150
[6]冉傳生,胡萬生,孫建兵,等.穴位埋線聯合隔姜灸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5,5(4):1-4.
[7]劉世芳,王建.急性面神經炎患者進行綜合康復治療的療效[J].當代醫學,2014,14(02):96-97.
[8]范衛星.針刺聯合隔姜灸治療頑固性面癱108例效果分析[J].中國鄉村醫藥,2015,22(6):45-46.
[9]龔燕.太陽穴雙針透刺法治療難治性面癱30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4,49(5):359.
[10]李春雨,馬玉琴,金龍濤,等.灸罐溫通法治療難治性面癱的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2015,36(12):1665-166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4.030 --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