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華,周賀,焦玉榮
(營口市中心醫院干部病房,遼寧 營口 115000)
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李寶華,周賀,焦玉榮
(營口市中心醫院干部病房,遼寧 營口 115000)
目的探究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1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將所有患者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各91例。兩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治療手段,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實驗組使用優質護理方法,比較兩組患者的臥床天數、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復發率、臨床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患者的臥床天數、住院時間、復發率比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有效率比上實驗組稍稍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相對于常規的護理方式,優質的護理在急性心急梗死患者的治療中能有有效地縮短臥床時間、住院天數、提升患者滿意度、減少復發率,但不能明確提高治療效果,有待進一步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優質護理;常規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循環系統的危重疾病,多數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肌缺血,發作常常無先兆,在靜息時也可發作,死亡率很高。患者往往會出現心力衰竭 、休克 、心律失常等情況[1]。其常見并發癥有:室壁瘤、心臟破裂、動脈栓塞等。若采用錯誤的護理方法以及未能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可能引發患者產生多種并發癥,進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及醫療費用[2]。根據臨床經驗,高質量的護理往往能夠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質量并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通過比較常規護理和優質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情況,旨在探究優質護理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均具有典型的臨床表現,特征性心電圖衍變以及血清生物標志物的動態變化[3]。將患者按隨機數表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91例。其中實驗組患者有男57例,女34例,梗死情況為前壁梗死,合并傳到障礙的有3例,平均年齡(62.38±5.33)歲;對照組有男52例,女39例,合并傳導障礙的有5例,平均年齡(64.12± 6.55)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傳導障礙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妊娠、精神病、嚴重心律失常、肺栓塞、主動脈夾層、急腹癥、急性心包炎等疾病[4]。
1.3 方法 (1)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的心肌梗死治療方法:解除疼痛、雙聯抗血小板、抗凝、ACEI/ARB、溶栓、降脂、抗心律失常和傳導障礙、抗休克、抗心衰以及PCI等。(2)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臥床休息、低熱低鹽低脂飲食、少食多餐、吸氧、定時監測患者血壓和體溫等生命體征。(3)實驗組患者采取優質護理:每名護士分別管理6張床位,包括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觀察及記錄患者病情,予以相關疾病的健康教育,生活護理等;分管床位,使護士更加完整地了解患者的疾病診療經過,及時的發現問題,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穩定情緒,消除患者負面情緒,使其配合治療;管床護士主動征詢患者及家屬的意見,盡力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耐心講解患者的疑問,避免糾紛;進行疼痛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的疼痛感,可以適量使用鎮痛藥物;對患者進行皮膚護理,觀察患者皮膚性狀,按時翻身,避免出現褥瘡;嚴密監控患者的生命體征,注意輸液量及輸液速度;護士協助患者進行洗漱、二便、進食等日常活動。
1.4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的臥床天數和住院時間。使用調查問卷的方法統計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滿分為5分,≥3分為滿意,否則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例數/患者人數)× 100%。統計患者的治療效果,療效標準為:顯效為胸痛消失,心電圖恢復正常;見效為胸痛癥狀明顯緩解,心電圖變化好轉;無效為胸痛癥狀不變或加重,心電圖無好轉。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見效例數)/總例數]×100%。對患者進行的復查或為期半年的電話隨訪,記錄復發例數,計算復發率。復發率=(復發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的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平均臥床天數和平均住院時間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平均臥床天數為(2.13±1.45)d,對照組為(4.89± 3.87)d;兩組相比較,實驗組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3708,P<0.05)。實驗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9.76±0.45)d,對照組為(11.44±0.82)d;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實驗組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17.1337,P<0.05)。
2.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護理滿意例數分別為90例和82例,護理滿意度分別是98.90%,91.21%,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7721,P<0.05)。
2.3 兩組患者復發率的比較 實驗組患者出現復發的有14例,復發率為15.38%;對照組患者出現復發的有30例,復發率為32.97%。兩組相比較,實驗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733,P<0.05)。
2.4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91例中,顯效33例,見效38例,無效20例;對照組91例中,顯效29例,見效34例,無效28例。兩組患者相比較治療效果,實驗組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8109,P>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急性缺血壞死所致的疾病。患者發病往往是有冠狀動脈的基礎病,繼而出現冠狀動脈的狹窄、阻塞等,導致冠脈營養的相關心肌嚴重缺血所致。患者發病時多有胸骨后劇痛、發熱、惡心、嘔吐、心律失常、低血壓、房室傳導阻滯和心力衰竭,并有白細胞計數達(10~20)×109/L、心肌酶的升高以及心電圖的病理性變化[5]。該疾病常常起病急驟,相應的護理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預后有很大影響。常規護理往往只是按照醫囑對患者進行護理,由于該病的特殊性,常規護理顯現出了不少弊端。該病患者常常只認識到該病的嚴重性,并不能全面、客觀的看待自身疾病,可能表現出焦慮、恐慌、煩躁、悲觀的情緒,患者家屬往往也很緊張,這些負面情緒對于疾病本就是不良因素,可能使疾病加重[6]。
優質護理能夠給予患者良好的病區環境,減少負面情緒,降低心肌耗氧量。同時,護士在與患者的互動交流中使其能夠積極樂觀的面對自身疾病,這往往能夠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增加醫療質量,提高療效。此外,優質護理能夠全程、系統的掌握患者病情,有利于護理人員了解疾病規律,便利疾病的診療[7]。在對危重患者的監護中,優質護理能夠更加及時、可靠地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及突發的癥狀,幫助醫生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再者,優質護理增加了患者與醫護人員溝通的機會,可以大大提升患者的診療滿意度,減少醫療糾紛。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診療中,優質護理相較于普通護理能夠有效的減少患者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減少復發率,但是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效果方面并不明顯。
綜上所述,相對于常規的護理方式,優質的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中能夠有效地縮短臥床時間、住院天數、提升患者滿意度、減少復發率,值得臨床上推廣,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療效方面有待進一步研究。
[1]董書領,董靈芝,任志艷,等.優質護理和常規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效果對比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4,18(4):4-5.
[2]劉晶晶.優質護理與常規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36):156-158.
[3]于曉宇,代倩,程淑群,等.溶栓前肝素治療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療效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4,14(3): 277-286.
[4]張萍,陳芳芳.全程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6):90-92.
[5]裴鳳群.延遲經皮冠脈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27):117-118.
[6]劉金艷.優質護理服務對病人的心理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3(32):62.
[7]韓彥輝,李海霞.優質護理服務在急診科的應用效果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9):837-83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4.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