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理工大學 遼寧沈陽 110159)
淺談中國現行城市規劃體制的城市設計再思考
劉 洋
(沈陽理工大學 遼寧沈陽 110159)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飛快發展,人們在生活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未來的發展中,城市化建設是提升生活品質的根本。新型城市的建設,引領著人們的傳統民族文化和地方風俗的改變,人們對生活的物質需求以及精神需求都有所提高。因此本文討論的是城市化的建設,對其設計和規劃體制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幫助社會發展的建議。
城市規劃體制;城市規劃;城市設計
城市的建設可以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體現著國民的發展水平,要緊隨著社會發展的潮流。因此在城市規劃過程中,一個完整的規劃體制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的城市規劃管理體制已經形成了多種管理模式,其中以垂直管理規劃管理體制最為普遍,此外還有集中管理、規劃管理權分散、兩級政府三種模式。在垂直管理模式中,管理權限主要集中在市主管部門,由各個直屬的管理分局去貫徹落實上級安排的工作,避免了多部門間任務的傳遞,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多數城市采用的這種模式,可以有效的就對具體實際情況進行及時的調整,減少發生沖突的可能,切實的維護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
應著各界的要求,城市化建設的正在飛速的進行。但是伴隨著各個城市的規劃設計工作的開展,城市在風格定位上不明確的缺陷也被暴露出來。城市的建設都是由政府領導的,政府定位較為明顯,城市的風格不能明顯的體現出各個城市區域的特點,使其原有的風俗習慣發生著改變,進而傳統的民族文化也發生著較大變化。就拿我國的發展特區深圳來說,從最早的出口區到現在的高科技城市、文化城市,其城市的風格定位一直被改變著,頻繁的城市風格設計規劃會出現問題的積累,經常性的與實際需求發生著沖突,因此可見,不慎重、不嚴密的城市規劃設計帶來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另一方面在空間組織結構上的設計不當,會給城市內部造成更大的混亂。例如我國的首都,高密度的建筑等嚴重的影響著人們的出行以及工作,對人們的生活質量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
(一)城市的規劃設計與時代發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在工業社會人們追求的是高樓建筑,而到了二十一世紀城市設計更加注重生態性、人文性、可持續發展性,縱覽國外城市設計,在最初規劃設計工作就會向全社會征詢城市發展建議,從海量的建議或意見中篩選出來具有戰略眼光的或者是長遠價值的建議,將其融入城市規劃設計之中,確保了城市及時代發展的同步性。因此,現行城市規劃體制下城市設計雖然以政府主導,但是在具體的規劃設計工作中可以通過電視、報紙、互聯網等途徑對外發布,調動生活在城市中所有居民的參與積極性來為城市設計規劃工作獻言獻策。特別是在當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我們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任務,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在其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引下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辯證的思維來開展城市規劃設計工作,將人文性、生態性擺在首要位置,將有助于提高城市規劃設計的科學性及合理性。
(二)規劃設計管理權限進一步下放
垂直管理模式下主要管理權集中在市規劃相關部門,而基層規劃機構并不具有管理權限,導致其缺乏創新設計的積極性,所以在設計方案上照搬其他城市、大中城市的現象比比皆是。針對此種情況,本文認為,將規劃設計管理權限進一步下放不失為解決當前建筑風格、城市定位不明確問題的有效途徑。而具體的措施則可以由上級規劃設計部門確定總體框架,在明確城市規劃設計的大方向、大思想、大戰略的前提下由下級部門對規劃設計內容進行完善,其只是對最終的規劃設計成果進行復核。而下級部門在收到規劃設計框架后召集轄區的基層規劃設計部門共同商討具體的規劃設計內容,將本區域的民族文化特色、自然景觀、歷史遺跡、人文建筑等做一個詳細的調查,并圍繞生態性、人為性主題進行總體布局和科學規劃,最大程度上促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完成初步規劃設計方案后需要由市規劃部門進行可行性的論證,并向社會發布,征求意見與建議,從而不斷修正規劃設計內容,并預留出充足的改進空間,以便于后期進行局部修正而不至于全盤否定。
綜上所述,中國現行城市規劃體制以垂直管理為主,在具體的城市規劃設計中凸顯出了城市風格定位不明確、空間組織結構混亂、建筑風格雷同等典型的、突出性的問題并對上述問題展開再思考后本文提出了強化城市設計的戰略思考、規劃設計管理權限進一步下放的建議,在當前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希望能夠為今后城市設計工作略盡綿薄之力。
[1]盧道典,蔡喆.基于分權視角的城市規劃管理體制模式及改革建議[J].城市觀察,2012,10(02):110-118.
[2]官衛華.城鄉統籌視野下城鄉規劃編制體系的重構——南京的探索與實踐[J].城市規劃學刊,2012,15(03):85-95.
[3]孫彤宇.從城市公共空間與建筑的耦合關系論城市公共空間的動態發展[J].城市規劃學刊,2012,22(05):82-91.
TU7
B
1007-6344(2017)04-00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