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遼寧鞍山 114051)
居家養老模式下的養老設施設計研究
王潼宇 邸 玲
(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遼寧鞍山 114051)
我國老齡化問題愈演愈烈,我國傳統思想認為養老場所以家庭為主。創立和發展一套完善的養老設施是我們目前最應該關注的。本文首先討論了居家養老模式概念,進而分析了居家養老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養老模式,接著針對老年住宅和老年公寓分別闡述了設計應采取的出發點,最后闡述了居家養老模式下的國內外的養老設施設計案例。本文希望通過對居家養老設施設計分析,對適老生活設施建設提供一點啟示。
居家養老模式;社會發展;養老設施設計;國內外設計案例;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老齡化進程就開始加快。老年人口在65歲及以上的從1990年到2000年總人口的比例5.57%上升為6.96%,老年型社會已經開始。估計到2040年,老年人口在65歲及以上的占總人口的比例會大于20%。建立和發展我國社會發展下的養老模式是目前的關鍵,它應是結合了家庭和社會的養老優勢,這就生成了居家養老模式。
居家養老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養老服務卻是由社會來提供的一種社會養老模式【1】。其中包括:國家、集體和個人共同承擔物質方面的養老,社會承擔勞務養老,家庭承擔精神生活養老,它不同于機構養老和家庭養老,它是以家庭為主,以社區為輔,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為主要方式,以老年人照料、康復和精神藉慰為主要內容。
居家養老的“家”的概念就是由親緣關系成員組成的家庭概念,其實這種理解是狹義的,它應是伸展到社區的廣義家庭概念,在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居家養老模式中,主要的養老載體便是家庭。
首先,居家養老結合了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勢。在當前家庭養老能力不足和機構養老供不應求的狀況下,居家養老突顯了它的優勢,將是一種很有未來的養老方式。
其次,我國養老機構供不應求,大多數老年人只能選擇居家養老。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每千名老年人要有30張床位。目前離預期有很大差距,所以只有少數的老年人才能夠入住養老院。
最后,我國在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的時期我國是就進入老齡化社會。因為經濟條件差,人均收入較少,絕大多數老年人收入更少,但是居家養老服務費用在一般家庭能夠接受范圍之內。
3.1老年住宅
3.1.1 適老化改造原有住區
3.1.1.1 住宅內部改造
(1)針對適合老人行動活動的居室改造:對老人行動不便的改造,健康期的老人室內如陽臺與室內、戶門處等不能有高差。再就是把地板構造改為防滑地板,或是鋪上地毯。地毯厚度要避免滑動使老人跌倒。然后,門廳、走廊、廁所、浴室設置扶手【2】。障礙期的老人把有障礙的臺階改為無障礙道路。下床困難且老伴體弱無力照顧時的老人,在屋頂設置可以遙控滑行的“吊帶”軌道,安裝軌道于各室,這樣綁上吊帶后的老人可以從臥室吊到廚房、浴室、廁所。
(2)針對他人便于照顧老人的改造:減少移動距離來縮小房間之間距離。各個房間要有兩種途徑到達即具有“回游性”,保證老人能最快得到救助在突遇意外時。為了讓家人能夠看到老人要把廚房和客廳隔斷改成玻璃。
3.1.1.2 公共部分改造:早起建設的多層住宅沒有配置電梯,改造即在原有交通核的適當位置加建電梯。對現有電梯改造在交通空間必要位置安裝扶手,改普通電梯為殘疾人專用電梯等;對單元入口改造,如設置標志牌使其具有識別性。
3.1.2 可持續發展新建住區的模式
多代居套型適量采用:采用三室戶的中部是起居,兩側為次臥室與主臥室,主臥對著另一個次臥室,使臥室區與起居、餐廳動靜分區,這樣不僅能使多代居中各代相對獨立,也能適應不同代的關系變化。
3.1.3 住宅區戶外空間的人性化設計
在室內和戶外之間設計過渡區域用來觀看他人和小憩活動,或為老人作為一個舒適的觀賞點而存在【2】。設計些景觀綠地等標志,提供老人在戶外尋找路線的方法。
3.1.4 增加住宅交往空間
設計半私密、半公共型空間:底層首層設陽光室,走廊與住戶間設置空中花園,入口與住戶間設置花園或交往空間,屋頂設花園和交往空;增加公共型交往空間:可以底層架空形成活動空間。
3.2老年公寓
居家型老年公寓包括小區老年公寓和異地游動老年公寓。小區老年公寓是公寓在子女小區內。異地游動老年公寓是指聯合各地老年公寓讓老年人在不同區域的老年公寓中居住。
3.2.1 以人為本,體現人性化
老年人居住環境通風向陽,與普通居住區有分有合,公寓有獨立的醫療設施。
3.2.2 自然環境適宜
保證充足日照、良好通風、新鮮空氣、適宜溫度和濕度,無噪音等污染源的干擾。
3.2.3 環境安全
通過空間的圍與隔和地面鋪裝材料的不同強化環境的區域感,來使小區道路人車分流。
3.2.4 滿足老年人家庭照料,保健,護理需求
公寓設有醫療保健中心,為了利于老年人戶外活動,路面應設綠化和硬化。
4.1 新加坡Hillford怡康公寓: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醫療中心+私人商業中心
新加坡開發商Fragrance&WorldClassLand開發的Hillford怡康公寓是私立退休老人社區,擬定客戶對象為健康的退休老人。
該社區釆用綜合開發模式,各類商業、服務配套設施位于首層,共18個較大的商業區主要包括咖啡廳、酒吧、會所等。
提供養老服務包括家庭醫生及醫療保健等。
戶型共有住戶單元281個,兩代居模式包括一臥室、二臥室單元(雙鎖)。一個居住單元設計了雙鎖,老年人和子女的居住空間相獨立又聯系。
4.2 北京太陽城: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活動中心
位于京城北部著名的小湯山療養區,集醫療救護、生活照料、精神贍養三大功能與一身,是國內最大、設施最完善、住宅類型最齊全的老年人居住社區。
居住形式有居家式、安養式、租住式、度假式四種類型。其中新型低層公寓設有容納擔架的電梯和設置雙扶手的浴室和樓梯,安裝與醫療中心相連接的緊急呼叫系統位于主臥室和浴室。
(2)每戶都有一個陽光室,每幢老年公寓的頂層(或首層)都有公共陽光室。臺階、坐椅,涼亭等小品為老人提供戶外的休息空間,公共活動空間有水面和綠地。使老人生活在一種舒適的生活環境。
(3)銀齡公寓B棟每層都有一個餐廳且面積為160平方米,一層中央設有宴會廳且面積為500平方米,提供子女與老人見面的場所。公寓樓內有活動室包括醫療室,商品部,理發室等。
大力推動養老設施建設是國家十二五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提出的,也提出制訂養老設施相關設計規范【3】。養老設施是有著很深刻的人性化設計含義,建筑師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考慮包括老人、護理人員、家屬、周邊居民等,不僅要關注老人的需求和生活習慣,還要兼顧建筑設計與管理的協調,以及地域性的文化和習俗特征。同時對老年人進行的援助不僅與社會有關,也要關注老人也是自主與獨立生活的個體。養老設施的設計既要保證居住環境的舒適、安全,更要注重維護人與人的平等和自尊。
[1]《居家養老服務的雙重困境及突破》馬光川2015.12
[2]《適老性住宅設計策略分析》廖清華2016.12
[3]《基于居家養老模式下的城市住宅設計研究》邱勤2010.04
圖片來源:圖1、圖2、圖3均來源于互聯網
TU 443
A
1007-6344(2017)04-01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