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理工大學)
先進制造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
張 臣 王寶剛 于佳俊
(沈陽理工大學)
先進制造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由于在起步上較晚,因此導致技術水平上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而為了加快先進制造技術水平提升,推動工業化進程,我國已將發展高端裝備制造列入十二五規劃中。本文主要介紹了先進制造技術的模式種類及在生產中的應用,希望能對在生產一線的工作人員提供一些有用的幫助。
制造技術是當前社會以及未來社會發展的基本技能,是一個國家走向富強的關鍵,先進制造技術的提出源于美國,其為了提高國民經濟增長與制造業的市場競爭力,研發了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結合傳統制造技術與現代信息技術演變而成的先進制造技術,它的運用,使得制造技術實現了優質、敏捷、低耗等優秀特點,并使得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像日韓這類發達國家,九十依靠著先進制造技術,維持著國民經濟的平穩增長,而我國雖然作為制造大國,但是由于受到技術水平等方面的諸多限制,導致其進展緩慢,在學科間不斷互相滲透的今天,如何加快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成為了當下國人所要思考的主要問題。
1、先進制造技術內涵
制造技術自人來誕生以來就已經出現簡單的雛形,期初由于對自然的認知不夠,所以都是簡單的手工生產模式,而在不斷的演變中,隨著學科間的不斷相互滲透,使得制造技術逐漸擺脫了傳統的手工為主生產模式,逐漸形成了以機械為主的可以實現產品量化生產的現代化先進制造技術。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各行業開始逐漸形成了自動流水生產線,從而開啟了量化生產的大門,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電腦、冰箱、汽車等很多東西,都是運用這種模式生產的。然而由于產品的單一性使其不能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因此,人們又開始著手研發微機數控 系統,柔性制造單元,柔性制造生產線等,較傳統的制造而言,先進制造技術更加重視技術和管理的統一,重視制造過程中管理者組織和管理體制的合理性。
2、先進制造技術特征分析
先進制造技術具有先進性、系統性、集成性等特征,以以往的制造技術不同,先進性是其一個重要的特征,它是優化先進工藝,并與新技術結合,實現局部或系統的集成。并且針對不同的市場需求,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另外,其具有一定的系統性,是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能量流、物質流和信息流等的系統工程,當然,還有集成性特征,它是將機械、電子、 信息、材料和管理技術等融合一體的新興交叉學科。
1、現代設計方法
現代設計方法是基于先進制造技術的基礎上發展的,傳統的設計方法,在加工過程中,存在切削力過大、刀具磨損嚴重等問題,且對技術人員的要求也非常的高,并難以保證產品質量,而現代設計方法運用了優化設計、人機工程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工 業產品造型設計等,使這些問題得到了妥善的解決,通過對刀具幾何角度、切割方法進行分析,進行系統優化,靈活運用數控切削中螺紋加工循環指令等,發開新的加工方法,實現數控機床的二次發展。
2、先進制造工藝技術
先進制造工藝技術,是通過對各類零件特征分析,編制適合于不同零件的數控加工程序,并將其儲存在PC機中,在數控機床加工時,通過輸入對應的零件特征,生成適合于加工的該零件的程序。它在粗加工過程中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在細加工過程中,可以提高產品的精度,是實現優質、低耗生產的基礎。
3、制造自動化技術
自動化技術與信息論、控制論、系統工程、計算機技術等技術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一門綜合性技術,且是一個動態概念,在工業發達的國家里,為了實現柔性自動化、知識智能化、集成化,因此在生產中主要采用數控機床、加工中心、柔性制 造單元、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等,它的發展,大大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解放了勞動生產力,對推動制造企業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
1、柔性制造系統
柔性制造系統主要是由物料儲運系統、信息控制系統和一組數字控制加工設備組成,是依靠計算機為基礎,實行管理與控制的高度自動化加工系統,是可以運用于不同種類零件加工的機械自動化制造系統,主要包含柔性自動生產線、柔性制造單元、柔性制造系統三類系統,它的應用,提高了神杯利用率,使生產能力相對平穩、產品的質量提升等諸多優勢。
2、虛擬制造技術
虛擬制造技術是在仿真技術、虛擬現實的基礎上,對產品的設計、生產過程統一建模,從而在計算機上實現整個生產過程的模擬和仿真。它的應用大體分為四種,即虛擬企業、虛擬產品設計、虛擬產品制造和虛擬生產過程,它的應用,提高了生產過程開發效率,優化資源的利用,縮短生產周期,并可對產品按客戶需求做出一定的更改。
終上所述,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技術,對于推行我國工業化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是提高我國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我國國民經濟的必要途徑。
[1]關偉、馬鋼.先進制造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J].裝備制造技術,2012(9)
K928
B
1007-6344(2017)04-0149-01
張臣(第一作者)(出生年—1994)性別:男籍貫:遼寧省本溪市專業或研究方向: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單位:沈陽理工大學郵編:110159
王寶剛(第二作者) (出生年— 1994)性別:男籍貫: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德伯斯鎮專業或研究方向: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單位:沈陽理工大學郵編:110159
于佳俊(第三作者)(出生年——1996) 性別:男籍貫:遼寧省北鎮市 專業或研究方向:彈藥工程與爆炸技術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郵編:11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