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理工大學 遼寧 沈陽 110159)
互聯網金融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呂姿豫 蔡曉雨 肖星宇
(沈陽理工大學 遼寧 沈陽 110159)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與各行業之間實現了深度融合,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進一步開展。本文以互聯網金融為研究對象,分析互聯網金融的特點,對互聯網金融創新過程中給宏觀經濟帶來的金融風險進行深入分析,為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出具有指導性的意見,確保宏觀經濟的穩定增長。
互聯網金融;宏觀經濟;金融創新
近些年來,我國金融行業不斷尋求新的發展模式,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傳統金融面臨的形勢愈發嚴峻。相比較傳統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的實質內容并未發生改變,然而,互聯網金融卻大幅擴展了傳統金融行業的交易范圍與對象,同時基于金融行業管理、交易模式的網絡化,較傳統金融行業來說,互聯網金融在成本控制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隨著互聯網金融產品類型的豐富,以及互聯網金融管理體制的逐步完善,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簡單化、軟件化和實用性特點愈發明顯,在大數據時代下,互聯網金融產品間的信息交流可實現有條件的共享,這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來說極為有利。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模式與互聯網的有機結合,隨著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豐富,以及自身發展的需要,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行業之間形成了競爭關系。互聯網金融為保證自身相對于傳統金融行業的優勢,互聯網金融不斷完善自身融資服務流程,為企業提供成本更低的融資服務。如此一來,企業融資成本的降低,能夠使企業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產品研發生產方面,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根據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主要形式,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其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
1.1網絡借貸
由于成本問題的存在,導致傳統借貸雙方無法實現直接交易,這為金融機構提供專業的借貸服務創造了條件,傳統金融機構通過風險評估,向不同風險評估等級的客戶提供不同額度的貸款金額,并以此作為金融機構的盈利途徑。當互聯網金融出現后,通過依托便捷的網絡操作,幫助資金需求者快速完成融資,盡管操作過程所需材料與傳統借貸模式相差無幾,但是,以網絡借貸為主要形式的互聯網金融在成本上有著較大優勢[1]。不僅如此,網絡借貸的對象是針對所有企業的,對于傳統金融機構經常拒之門外的小微企業,網絡借貸為這些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緩解了企業因資金短缺導致的運營困難,間接促進了宏觀經濟的增長。
1.2網絡理財
理財是人們對于個人資產進行處理的一種形式,因為理財可以實現個人資產的保值、增值,因此在傳統金融行業中,理財占據了較大的比重。然而,在傳統貨幣市場上對于理財的門檻有著明確的限制,這導致低收入人群無法參與理財活動。以網絡理財為主要形式的互聯網金融受到了低收入人群的歡迎,并且由于網絡理財的收益并不低于傳統理財形式的收益,同時也吸引了大批傳統理財產品的消費者。不僅如此,互聯網金融下的網絡理財服務還可以根據客戶需要進行理財產品的量身定制,這種靈活的產品形式滿足了不同類型的消費者,擴大了網絡理財客戶群體[2]。通過這種方式,互聯網金融將社會上的小額閑散資金進行了整合,并通過網絡借貸的形式為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提高了資金的利用效率,促進了宏觀經濟的增長。
1.3促使傳統金融市場改革
盡管我國目前屬于市場經濟體制環境,然而,由于金融行業關系到國家資本命脈,所以在傳統金融市場領域,我國政府依然牢牢把握金融行業脈搏,通過政策對金融市場進行干預,這導致傳統金融市場缺乏活力,資本配置極不合理,制約了宏觀經濟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就像在平靜的湖面上扔下了一個小石子,傳統金融市場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不得不進行自我反省。以余額寶為例,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里,余額寶從銀行機構分流出近4000億元的資金,如果不是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加以干預,相信這一數字將會快速增長。經過余額寶的刺激,各大傳統銀行機構紛紛出臺新的存款利率執行辦法,加速完成利率市場化轉變,從而實現我國傳統金融行業的去行政化,為宏觀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實際情況來看,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確實活躍了我國金融市場,然而,基于互聯網金融自身的缺陷,在某種程度上互聯網金融對我國經濟的穩定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2.1大面積網絡借貸導致的違約風險增加
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網絡借貸并非“面對面”完成的,借貸雙方通過網絡這一虛擬環境進行資料的提交與驗證,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身份并未真正的出借方,而是以“中介”的身份參與網絡借貸,因此,當借款人信用不佳時,貸款人承擔較大的違約風險[3]。并且,由于缺乏對資金的有效監管,貸款人無法實時掌握資金的具體用途,一旦借款人將資金用于從事風險較高的股票、期貨等投資項目,那么,貸款人承擔的違約風險將會大大增加。如果網絡貸款出現大面積違約情況,將導致市場經濟穩定性下降,甚至出現行業“資金風險”。
2.2存在“影子銀行”的可能
由于我國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缺少足夠的經驗,目前國內金融行業依然由傳統金融機構主導,商業銀行承擔主要的融資功能,因此,商業銀行在金融行業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當面對資金需求量較小的企業時,商業銀行為降低成本與風險而拒絕向該部分企業進行貸款。為此,小微企業只能通過互聯網金融進行融資,此時,部分互聯網金融平臺為融資而涉足理財產品領域,導致金融“脫媒”現象的出現,此時的互聯網貸款平臺已經成為我國“影子銀行”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無法實時監管貸款的具體處置情況,導致信貸風險發生的幾率大大增加。
基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互聯網金融自身的特點,在發展互聯網金融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3.1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關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工作也應同時展開,依據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在穩步推進民間資本參股、投資金融機構、融資中介服務的過程中,對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行有效監管,通過設立互聯網金融準入門檻、發放從業資格證的形式,規范互聯網金融的市場行為,將其納入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監管部門的統一管理之中。
3.2加快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體系建設
互聯網金融是近年來出現的新事物,不僅在金融制度體系方面缺乏經驗,對于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方面也缺少相關的法律支持,為此,當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遭受損害時,國家法律無法提供有效的保護。因此,在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同時,應當健全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體系的建設,在出現問題時,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避免互聯網金融處于法律真空地帶。
[1]互聯網金融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分析[J].陸璐.現代營銷(下旬刊).2016(08)
[2]關于互聯網金融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探討[J].張學深.時代金融.2015(26)
[3]試論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及發展[J].金珊珊.商場現代化.2016(24)
G322
B
1007-6344(2017)04-0327-01
呂姿豫(1995-)女,浙江金華人,經濟管理學院會計學專業,學號1404020326
蔡曉雨(1994-)女,安徽人,藝術設計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學號1310050311
肖星宇(1995-)女,吉林長春人,經濟管理學院會計學專業,學號140402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