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星
(鞍山市中醫院,遼寧鞍山114001)
分析腹部CT對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的診斷效果
未星
(鞍山市中醫院,遼寧鞍山114001)
目的探討腹部CT對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的診斷效果。方法選取180例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隨機分為CT組和剖腹探查組,各90例,對CT組患者通過急診腹部CT檢查進行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的診斷,對剖腹探查組患者通過剖腹探查方法進行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的診斷。并將兩組患者的診斷結果與手術后的治療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兩種方法在對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確診時的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產生情況。結果CT組確診75例,確診率88.89%,剖腹探查組確診82例,確診率91.11%,兩組患者的確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CT組患者中未出現不良反應患者,而剖腹探查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急診腹部CT檢查與傳統剖腹探查方法確診效果相當,能夠有效地確診患者的病情與程度,腹部CT檢查不良反應發生低,能夠有效地改善和防止患者由于檢查中出現的問題而導致的不良反應,增加了患者的康復幾率,為患者的治療節省了寶貴的時間。
深度麻醉監測;臨床應用;效果比較
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是消化系統臨床上較為少見的臨床急腹癥[1]。患者一旦患有這種病癥,就會引起患者絞窄性腸梗阻、中毒性休克等癥狀,非常痛苦,而且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威脅[2]。患者在患有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后,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確診和治療,就會極快地造成患者的死亡。可以說,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是消化系統臨床上死亡率較高的病癥[3]。傳統的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確診方法是在對患者進行主述判斷的同時,對患者進行剖腹探查,這種探查方法的確診率非常高,基本上能夠保證對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癥狀的確診,但是在臨床診斷過程中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對患者的身體造成的負擔也比較重[4]。隨著臨床上CT技術的日益革新與日臻完善,對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的診斷方法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剖腹探查方法,而是能夠通過對患者進行腹部CT技術進行檢查。本文通過對所選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患者的臨床診斷效果進行對比分析,
得出結論,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80例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患者,將這些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患者隨機分為CT組和剖腹探查組,各90例。其中CT組男42例,女48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43.2±1.4)歲。剖腹探查組患者中男60例,女30例。年齡22~62歲,平均年齡(42.3±1.3)歲。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進行手術前檢查以及手術后確診為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患者,并在本次實驗前簽署相關同意書,符合實驗相關的倫理學規定。CT組和剖腹探查組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均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CT組患者通過急診腹部CT檢查進行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的診斷,對剖腹探查組患者通過剖腹探查方法進行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的診斷。對CT組患者的檢查方法主要是通過對患者進行螺旋CT掃描進行,使患者呈平臥位,對患者的腹部進行平掃,在必要的情況下對患者進行增強掃描檢查。掃描前對患者進行造影劑的注射,主要的注射方位是按照患者的體重對患者進行86~100 mL的顯碘比醇注射液靜脈注射。而剖腹探查方法則是使患者取平臥位,在離患者病變部位最近的位置對患者的腹部進行切口的選擇以及檢查的實施。將兩組患者的檢查結果與患者的手術后治療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急診腹部CT診斷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的臨床效果。
1.3 觀察指標將CT組和剖腹探查組兩組患者的臨床診斷資料與手術結束后的治療結果進行對比分析,觀察兩組患者診斷結果的準確程度以及患者在診斷過程中是否出現不良反應等現象。不良反應主要是觀察患者是否在檢查過程中出現心率不齊、血壓控制不穩定等現象的發生。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的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CT組患者中,確診患者為75例,誤診的患者為15例,患者確診率為88.89%,剖腹探查組患者中確診的患者例數為82例,誤診的患者為8例,患者確診率為91.11%,兩組患者的確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CT組患者中未出現不良反應患者,而剖腹探查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是一種死亡率較高的消化系統臨床急腹癥之一,這是由于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主要由腸系膜血管栓塞、腸道缺血壞死以及腸道運動障礙等多個原因影響而產生的疾病。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在臨床上的發病率極低,并非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但是由于該病癥發病急、病情復雜等原因,一旦發病,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將會產生巨大的威脅,極易造成患者的死亡。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也由此成為臨床上最為危急的急腹癥,患者需要在入院后迅速地查明病因,并及早治療、對癥下藥。但由于該疾病的發病率低,且有一定的誤導性,使得許多患者在入院初出現誤診,造成患者的病情受到耽誤,無法及時地得到治療。這與患者的臨床癥狀并不是特別得明顯、與許多其他類型的急腹癥的臨床癥狀非常相近有直接的關系,加之患者在就診時往往無法有效地敘述其病情,也會影響到準確的確診[5]。都使得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的搶救率遲遲無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如果患者患有心臟病或動脈硬化等疾病時,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的發病幾率要明顯高于無心臟病或動脈硬化的患者[6]。傳統的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確診方法是在對患者進行主述判斷的同時進行剖腹探查,盡管確診率非常高,但是在臨床診斷過程中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隨著臨床上CT技術的不斷更新與日益完善,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也能通過CT技術進行準確的診斷。本文所選的180例患者中,CT組患者的確診率為88.89%,剖腹探查組患者的確診率為91.11%,兩組患者的確診率差異不大,說明與剖腹探查相比,CT檢查手段的確診率非常高,能夠代替剖腹探查成為確診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的有效檢查措施,而且CT檢查時不需要對患者的身體造成損害,更好地保護了患者的身體,說明急性腹部CT診斷具有非常高的臨床參考價值[7],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王良根.急診腹部CT對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的臨床診斷價值分析[J].影像技術,2014,8(6):23-24.
[2]吳凌云.急診腹部CT對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的診斷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15,5(1):110-111.
[3]李祥.急診腹部CT在診斷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中的價值[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5(6):799-800.
[4]汪良芝,陳明.急診腹部CT對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的診斷作用[J].吉林醫學,2011,11(31):6548-6549.
[5]周坤生,鄧啟付,林承露,等.芻議通過急診腹部CT診斷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J].中外醫療,2014,12(2):175-176.
[6]符江峰.急診腹部CT對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的臨床診斷價值探討[J].臨床醫藥實踐,2013,18(9):665-667.
[7]楊樂華.急診腹部CT對急性腸系膜血管栓塞的診斷作用分析[J].中國醫療前沿,2013,14(17):92-9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