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張瓊
(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江西贛州341000)
優質護理服務在創傷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
李蓉,張瓊
(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江西贛州341000)
目的探討優質護理服務在創傷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和效果。方法選取創傷性休克患者中選取94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7例,對照組患者在其治療期間實施常規護理服務干預,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服務,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包括搶救成功率、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1.49%和77.47%,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優質護理服務在創傷性休克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顯著的效果,能有效地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和護理滿意度,降低死亡率,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優質護理服務;創傷性休克;應用
為了解優質護理服務在創傷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本次研究選取了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間于本院進行治療的創傷性休克患者共94例,作為觀察對象,將采取優質護理服務與采取常規護理服務的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了對比,取得非常滿意結果,其具體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間本院收治的94例創傷性休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1例,女43例,年齡20~78歲,平均年齡(40.15±10.23)歲。按照入院順序,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7例,其中觀察組患者中17例為胸部損傷,14例為腹部損傷,16例為顱腦損傷,發生重度休克患者有7例,中度休克患者29例,輕度休克患者11例;對照組患者中18例為胸部損傷,15例為腹部損傷,14例為顱腦損傷,發生重度休克患者有5例,中度休克患者29例,輕度休克患者13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將其進行對比。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方法,包括為患者清理呼吸道異物、建立靜脈通路、吸氧治療、止血處理、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觀察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優質護理服務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建立優質護理服務小組,強化小組成員優質護理服務理念,在遵循“以人為本”護理理念的基礎上將優質護理服務深入到日常護理工作的各個環節中。對小組成員進行專業操作技能和業務知識的培訓,定期舉行優質護理服務相關知識和創傷性休克臨床護理工作內容的講座和教育,并以考核的形式對護理人員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測,不斷提高其職業技能水平與素養,增強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感。
(2)在患者入院后,責任護士需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的、科學的評估,了解患者發生創傷的具體原因和明確部位,對其受傷史和發生創傷的現場情況進行調查分析。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和具體病情,對其進行心臟功能、呼吸功能、四肢以及動脈、神經等全方位的身體檢查,綜合考慮患者的受傷部位、出血量、出血程度以及休克級別等因素為其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嚴密監測患者的心率、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及時將其呼吸道內的異物清理干凈,保持患者氣道通暢,維持其生命體征。迅速為患者建立2條以上的有效靜脈通道,并保持靜脈通道的通暢,以便后期為患者補充血容量和供給急救藥物,給予患者吸氧護理,改善其缺氧狀態。采用有效措施對患者的出血狀況進行控制,最有效的緊急止血法是壓迫患者出血傷口和肢體近端的大血管,防治患者發生出血性休克。對患者的意識狀態、表情、瞳孔變化等進行密切的觀察,掌握患者病情的變化;通過對皮膚黏膜與肢體溫度的監測,了解患者的治療效果。
(3)在優質護理服務的實施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良好的、有效地溝通與交流,給予其人文性的關懷,注意說話方式與溝通技巧,時刻保持微笑,態度親和。給予患者家屬一定的疾病知識宣教,讓其對疾病有一定的了解,針對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存在的焦慮和恐懼等負面心理狀況等,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使其以良好的狀態接受治療。切實做到以患者為中心,降低患者及其家屬存在的緊張和恐懼等情緒,贏得起信任與配合,確保護理工作的順利和有效實施。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和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治療效果分好轉、無變化和死亡三個指標,好轉:患者經救治后心率、血壓、脈搏和呼吸頻率等各項生命體征恢復正常;無變化:患者經救治后各項生命體征和臨床癥狀無變化;死亡:救治無效患者死亡。患者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問卷,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滿意度評價,問卷總分值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護理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中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21,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47例患者的問卷回收率為100%,全部有效,護理滿意度平均分值為(95.21± 2.23)分;對照組患者1例死亡,問卷回收率為97.87%,護理滿意度平均得分為(87.19±3.05)分。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得分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t=13.756,P<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創傷性休克是患者在遭受到某種外力因素的強烈作用后所發生的身體臟器損傷或大出血等創傷造成的休克,是創傷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癥[1]。創傷性休克屬于機體代償失調性綜合征,該病病情危急,并且常會伴隨器官功能紊亂,在短時間大量出血,導致患者機體循環障礙,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創傷性休克發病迅速,且病情變化復雜,并發癥較多,具有較高的死亡率[2]。對于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救治,需要在早期及時辨別患者的癥狀,以便于盡早實施有效地臨床搶救措施,因此,有效的護理服務是其中的關鍵[3]。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對于臨床上護理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醫療理念也在逐漸轉變,傳統的以疾病救治為主的醫療護理模式以無法滿足患者及其家屬的要求。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是對傳統的護理模式和方法進行優化的一種全新護理理念,該護理模式遵循“以人文本”的觀念,以為患者提供優質的、個性化的、有針對性的護理服務為宗旨,滿足患者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4]。在為患者提供專業性的基礎護理服務和技術服務的同時,給予患者人文關懷,與患者進行情感上的溝通與交流,讓患者及其家屬獲得主觀舒適感,從而提高患者的臨床救治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47例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47例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看來,對創傷性休克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具有十分顯著的效果,主要是因為優質護理服務的開展在護理人員職業素質和業務水平的提升、護理工作流程的優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優質護理服務的開展提高了護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他們的工作責任感,促使他們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為臨床護理工作的進行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與保障。從而使得臨床護理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環,降低了護理差錯事件的發生率,提升了醫院護理工作的整體質量和水平[5]。優質護理服務以患者為中心進行各項醫療活動,給予患者人文關懷,改善了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和情緒,對于提高臨床救治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宣教和保持服務等護理工作讓其感受到了來自醫院的關愛,從而贏得了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提高了他們進行對醫療工作的配合度,減少了護理差錯事件的發生率和醫療糾紛事件[6]。因此,優質護理服務不僅能提高臨床救治效果,還能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于提升醫院護理服務的整體質量、減少醫療糾紛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值得大力推廣。
[1]楊敏.優質護理在創傷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2):35-37.
[2]葉雪霞,巫建英,李春霞,等.優質護理服務在創傷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J].安徽醫藥,2014,18(1):188-191.
[3]江穎.優質護理在急性創傷性休克急診治療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24(16):219-220.
[4]王順利,王光燕,莫玲玲,等.優質護理在急性創傷性休克急診治療中的應用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31(18): 138-139.
[5]朱西西,張玲雅.分析創傷性休克患者應用優質護理的臨床效果[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5,24(6):419-420.
[6]劉漢娥.急診創傷性休克護理體會[J].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5,40(5):1188-118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5.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