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芳,胡校云
(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孝感醫院,湖北孝感432000)
冠脈介入手術的導管室護理風險管理措施
余芳,胡校云
(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孝感醫院,湖北孝感432000)
目的探討冠脈介入手術的導管室護理風險管理措施。方法將行冠脈介入手術的79例患者作為實驗對象(觀察組),選擇同期未實施導管室護理風險管理行冠脈介入手術患者68例作為對照組,對比發生的護理風險情況,分析總結導管室護理風險管理措施。結果觀察組出現護理風險發生率2.53%顯著低于對照組11.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加強導管室護理風險管理,提高護理人員責任意識,使護理人員主動查找安全隱患,并采取積極預防對策,可有效預防風險,降低風險發生率,從而提高手術安全度。
導管室;冠脈介入手術;護理風險
冠脈介入手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此手術具有安全、簡便、無痛苦的優點,已被臨床上大量冠心病患者接受,但是此手術方式屬于有創性治療技術,因此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并發癥,若情況嚴重,可導致患者死亡,如患者治療期間,導管室出現護理疏忽或者護理不佳等情況,會對手術結果造成嚴重影響[1]。護理風險管理是護理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工作,在護理工作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失誤,均為間接或者直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同時會造成法律風險和經濟風險,因此在患者手術過程中做好護理風險管理非常重要。因此本次研究探討冠脈介入手術的導管室護理風險管理措施,降低風險發生情況,現將內容整理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將本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間行冠脈介入手術的79例患者作為實驗對象(觀察組),選擇同期未實施導管室護理風險管理行冠脈介入手術患者68例作為對照組,本次研究符合本院倫理規范,經本院倫理委員后批準后正式啟動,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共147例患者,其中男97例、女50例;年齡28~80歲、平均年齡(55.1±6.1)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觀察組實施導管室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對照組不實施導管室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兩組患者均采取PCI治療。導管室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內容包括預見性風險管理、冠脈介入手術前護理風險管理、冠脈介入手術中護理風險管理、冠脈介入手術后護理風險管理。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出現護理風險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風險發生情況對比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導管室護理風險管理的觀察組風險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證明實施導管室護理風險管理,能夠有效減低風險發生情況,本研究現將導管室護理風險管理措施整理如下。
3.1 預見性風險管理首先將護理工作中責任細化到個人,將制度考核范圍擴大至日常工作,加大崗前模擬培訓力度;護理人員管理者每日開展晨會,對導管護理人員具體工作情況進行點評,增強導管管理室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采取掌握搶救器械的操作,及早發現患者疾病變化,立即告訴主治醫師,做好急救準備工作,做到急診介入快速無誤,同時要清楚導管室搶救藥物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保證藥品配伍正確無誤。
3.2 冠脈介入手術前護理風險管理
3.2.1 耗材、設備、藥品[2]首先護理人員應在對患者實施手術前檢查搶救設備是否完善、良好,如果檢查發現不佳設備應該立即處理,各類搶救設備擺放的位置是否能夠安全進行工作狀態,同時藥物和耗材的擺放位置應便于取放,其中臨時起博系統應該保證緩慢性心率失?;颊唔樌瓿墒中g。例如在患者實施手術前應該準備好利多卡因、肝素、造影劑及硝酸甘油等。
3.2.2 復查患者準備導管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術前準備情況進行嚴格檢查,判斷患者是否可以實施手術,做到保證患者手術安全,避免出現職業風險[3]。例數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姓名、科室、床號、術前同意書、飲食情況、過敏史、碘過敏實驗結果、抗凝、抗血栓藥物使用情況進行核查,同時檢查患者血常規、是否備皮、肝腎功能、電解質、腦鈉肽是否可以實施手術。此階段核查的項目比較多,護理人員應增強自身責任意識,將每項內容核實,避免手術過程中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3.2.3 預防患者摔跤如果有臺階,患者應在護理人員的幫助下走臺階,避免患者出現摔跤情況,加重患者病情。
3.3 冠脈介入手術中護理風險管理
3.3.1 生命體征監測護理人員應該時刻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心電監測[4]:人員應該時刻檢測患者心率、ST段、T段情況,若ST段、T段出現異常,則表示冠狀動脈內氣體栓塞、夾層或者急性心梗等;壓力監測:檢測期間,應該認真觀察有創壓力的狀態,因為其可提示導管尖端的受壓情況,由于其是整個手術的關鍵命脈,因此需要導管護理人員能夠正確識別出各種異常壓力。將造影圖像和有創壓力相結合,能夠判定導管大結、嵌頓、心肌梗死及血管迷走反應等,其中血管嵌頓表明患者可能出現致死性心顫,因此護理人員熟練準確識別各種異常壓力圖,降低患者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具有重要意義。如果護理人員發現壓力出現異常改變,應該立即告訴手術醫師,立即暫停手術,對出現異常的原因進行判斷,及時給予對癥處理措施。如果患者的血壓出現過低的現象,應該采用補液和升壓藥;當患者收縮壓大于180 mmHg時,應給予患者鎮靜藥或擴血管管制劑,待患者的血壓被控制在穩定狀態時,再給予患者手術治療;氧飽和度監測:若SPO2低于90%,此時應該及時給予患者面罩吸氧,從而幫助患者手術成功進行。
3.3.2 術中并發癥護理(1)如果患者出現連續房室傳導被阻滯及心動過慢,護理人員應該給予患者硫酸阿托品注射液(遠大醫藥(中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1922)靜脈推注0.5~1 mg,如果對患者采用藥物治療無效,則護理人員與醫師對患者采取臨時心脈起搏措施[5]。(2)護理人員應該數量識別顫室或者室速,如果患者出現連續性顫室或者室速,護理人員應該立即指導患者做出有效的咳嗽動作,與此同時將導管撤離冠狀動脈,對患者實施除顫護理[6]。(3)如果發現患者出現面色蒼白、神志異常及頭暈狀況,甚至喪失意識,同時患者如果伴有低血壓或者心動過慢,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阿托品靜脈推注1 mg,如果有必要可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擴容等措施[7-8]。
3.4 冠脈介入手術后護理風險管理患者在實施手術的過程中可能出現過敏反應、分支栓塞、心功能不全等情況,因此導管護理人員需叮囑病區人員患者術后的注意事項,同時在護理單上記錄具體內容[9]。
綜上所述,對患者行冠脈介入手術中,患者并發癥的發生與血管病變特征、手術使用器材及操作人員經驗有關以外,還與患者所采用的護理措施有著密切關聯,因此對患者實施手術時,做好上述導管室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加強每一個環節的風險管理強度,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管理責任意識,對減少護理風險發生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對提升本院整體護理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1]趙汝君.護理臨床路徑在冠狀動脈介入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0,16(17):371-372.
[2]雷鳴.冠脈介入手術的導管室護理風險管理體會[J].兵團醫學,2012,34(4):60-62.
[3]呂蕾,宋靜茹.冠脈介入手術的導管室護理風險管理體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6(39):228-228.
[4]孫莉,王海燕,湯雁玲,等.冠脈介入術中的護理風險管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18):2191-2192.
[5]楊雪珍.導管室護士對冠脈介入手術患者心理護理淺談[J].現代養生B,2014,21(8):261-261.
[6]畢泗麗.護理風險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大家健康,2014,23(5):299-299.
[7]陳幼英.冠脈介入手術患者的導管室護理風險管理研究[J].母嬰世界,2015,28(6):243-244.
[8]劉東燕.介入導管室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對策[J].大家健康,2015,74(7):214-215.
[9]劉燕飛,張斌.介入導管室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對策[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19(9):151-15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5.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