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亞細亞,張磊,杜菊梅
(1.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咸陽712000;2.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陜西咸陽712000)
昏迷性大皰1例報告
尚亞細亞1,張磊2,杜菊梅2
(1.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咸陽712000;2.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陜西咸陽712000)
昏迷性大皰;腦卒中;運動功能障礙
患者王某某,男性,79歲,農民,因突發左側肢體無力、言語不清2小時于2016年04月05日收入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腦病科。患者2小時前勞動時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左側肢體無力,跌倒在地,伴言語不清,伴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查體:體溫36.0℃,脈搏55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140/70 mmHg。意識模糊,情緒煩躁,查體欠合作。心前區無隆起,心濁音界向左擴大,心率61次/min,心律絕對不規則,第一心音強弱不等。神經系統查體:意識模糊,部分混合性失語,雙眼向右凝視,左側鼻唇溝淺,左側口角低,伸舌左偏,左側軟腭抬舉差,懸雍垂左偏,余顱神經查體不能配合;右上肢肌力5-級,右下肢肌力4級,左側上下肢肌力2級,四肢肌張力增高,右上肢可見摸索動作,雙側肱二、三頭肌反射、橈骨膜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左側Babinski征(+)、Chaddock征(+),右側Babinski征(+-)、Chaddock征(+-)。行心電圖:心房顫動。頭顱CT:右額葉腦梗塞,雙側基底節區腔梗,雙側腦室前后角周圍腦白質脫髓鞘改變,腦萎縮。顱腦MRA+DWI:右額、顳、頂、枕葉新鮮腦梗塞;基底動脈顯示欠佳;右頸內動脈巖段管壁欠光整。入院診斷:腦梗死(急性期)、心律失常(心房顫動)。給予活血、抗血小板聚集、營養心肌、改善循環、清除氧自由基、調節血脂、脫水降顱壓治療。入院第2天患者左側背部、臀部及左下肢皮膚出現散在紅色條索狀隆起,部分有水泡,左手食指、中指背側遠端指指關節處見黃豆大小水泡,請皮膚科會診后,取皮損處皮膚行組織活檢,確診為昏迷性大皰。給予皮損處涂百多邦、鹵米松軟膏處理,并囑勤翻身、拍背。2 d后部分水泡破潰結痂,約1周后痂皮脫落,皮膚隆起處逐漸變暗,呈紫紅色。病情平穩,家屬放棄治療要求出院,囑出院后加強護理、保持清潔,出院1周后隨訪皮損已完全愈合,未遺留瘢痕及色素沉積。
昏迷性大皰(coma bul lae)是一種大皰性皮膚病,呈自限性,一般于意識喪失的情況下發病,常發生于腦卒中后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目前關于昏迷性大皰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組織缺氧缺血、藥物毒性、免疫學機制及局部壓力、摩擦作用有一定相關性[1]。研究顯示,皮損的發生可能與受損血管舒縮反應和相關血管的擴張也有一定關系[2]。臨床觀察中皮損多發生在受壓部位,也支持的以上機制。臨床主要表現為正常皮膚上或紅斑基礎上出現緊張性大皰和/或小水泡,最早于昏迷后的24 h出現,通常發生于昏迷后48~72 h,偶可見糜爛和紫羅蘭色斑塊,逐漸演變為紫紅色斑塊,2~4 w內可自行愈合,且愈后一般不遺留瘢痕[3]。好發于手指、前臂、踝部、腳后跟、臀部、膝蓋內側和其他骨突出部位。輔助檢查常行皮膚組織活檢,鏡下主要表現為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局灶性壞死,伴有汗腺管壞死,偶可累及毛囊及皮脂腺。結合患者病史及體格檢查可以確診。治療上,主要是處理基礎疾病和并發癥,以改善心肺功能、組織灌注、機體狀態及神經狀況為主。常用藥物包括糖皮質激素、抗生素、他克莫司、日常護理用藥等。本病病程較短,且有一定的自限性,預后良好,可痊愈不遺留瘢痕及色素沉積。本病常伴發于多種疾病所致的肢體障礙,因其病程發展的自限性,未得到國內同人的重視,缺乏相關的研究,本病例只為向臨床醫師的診療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1]Sanchez YR,Requena L,Simon P.Histopathology of cutaneous changes in drug-induced coma[J].Am J Dermatopathol,1993,15(3):208-216.
[2]Asokan N,Binesh VG,Andrews AM,et al.Bul lous lesions, sweat gland necrosis and rhabdomyolysis in alcoholic coma[J].Indian J Dermatol,2014,59(6):632.
[3]Bolognia JL,Jorizzo JL,Ronald PR,et al.皮膚病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1:584-58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5.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