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艷
(山西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山西 太谷 030801)
農業生態補償視角下農民環保權益保障的法治研究
□燕 艷
(山西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山西 太谷 030801)
建設“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繁榮、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黨中央提出的宏觀的治國方略。在新時代背景下,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本文立足于我省農民環保權益保障的現狀,以農業生態補償為視角在農民環保權益意識以及維權現狀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分析,并從農民、政府、社會等角度提出完善建議。
美麗中國;農業生態補償;農民環保權益
環境權具體是指公民有權在未污染和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中生活及合理且充分的利用自然環境資源的權利,是實施環境保護的法理基礎。環境權具體包括公眾對本區域環境狀況的知情權、社會主體對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權、公民對環境侵害的保護請求權以及公眾的環境參與權。[1]2017年6月5日是今年的環境保護日,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一環。
農業生態補償制度是國家從宏觀層面,加強對“三農”支持力度的頂層制度安排,能為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最為有效的理論設計。西方發達國家較早遭遇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難題,學術界理論成果頗豐。北美和西歐等發達國家早已開展了廣泛、深入的環保理論和實踐研究,在農業補償整理規劃、補償標準制訂、補償措施監管、具體實施操作以及農民環保權益保障等問題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相比之下,我國對生態補償的研究目前還處于零散、片段和探索階段。作為煤炭資源大省,山西省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較大難度,生態補償機制建設較困難;作為農業大省,建設好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保障農民的環保權益又極為重要。因此,在生態補償視角下,研究農民環保權益的保障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這需要學習借鑒自然科學調查數據和社會科學研究理論,同時需要進行實踐調研獲取感性認識和第一手資料。針對山西省對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需求、生態補償機制與農民權益保護現狀展開調查,找出目前山西省生態補償機制與農民權益保護之間的差距,以期厘清山西省生態補償機制中現存問題、從生態補償存在困境、原因分析、給出對策等方面,對山西省生態補償機制進行全方位地系統建設與研究,以期對山西省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與完善,保障農民環境權、健康權、經濟權、發展權等,實現“機制與權益雙贏”,并對山西省生態補償機制建設進而國家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發揮一定參考價值。
2.1.1 農民環保意識現狀。環境權益不是特指某一項單獨的權利,而是一個包含公、私權利、程序權利與實體權利等在內的內容豐富、體系健全的權利集合。要保障農民的環境權益就是要通過包括法律方式在內的各種手段,切實保障農民對環境資源的利用權、環境狀況知情權利的實現,并在環保權益受到侵害時及時獲得法律的維護及救助,實現環境權益的各項權能,以此來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2]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農民的環保法律知識主要是通過電視媒體宣傳以及政府環保部門的不定期宣傳、培訓等方式獲得的,環保部門在農民環境權益維護、咨詢和解答等方面存在嚴重的缺位。當本村出現大的環境污染時,大多數農民是希望村委會出面與污染者交涉解決的。此外,由于環保意識不強,很多農民都會將農作物的生產狀況、自身的健康狀況等因素與環境污染現狀直接聯系起來。大部分的受害者認為由于環境污染的原因造成生產、生活的因難往往難以搜集證據、難以直接舉證。這一原因直接導致了廣大農民在環保權益維權中放棄救濟請求。
2.1.2 農民環保維權現狀。農民的環保維權主要有法律途徑和非法律途徑兩種。法律途徑主要是農民個人在環保權益遭受侵害時通過訴訟的方式,主張自己的合法權益,達到維權的目的。現階段我國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以及行政訴訟法三中對環保權益維權的維權均有規定。非法律途徑的維權主要有:和解、調解以及上訪等方式。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極強,自然環境的現實狀況會直接對農民的生產、生活產生直接的影響。由于政府盲目追求GDP效應以及監管的缺位使得農民在環保維權中處于弱勢地位。當農民環境權益遭受侵害時,他們的處境往往較為消極被動。縱觀我國目前的兩種維權途徑,一方面由于農民的知識素養、法治意識普遍不高,加之訴訟具有周期長、執行難等問題使得現實中農民通過訴訟方式實現環保權益維權的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維權中處于弱勢地位使廣大農民在與污染者的抗爭中處于消極劣勢,在阻止城市污染物向農村轉移和擴散中處于消極劣勢,這就使得廣大農民的環境權益常常被忽略和侵害。因此現實中大的環境污染事件往往直接會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發生,通過上訪的方式來實現維權的目的成為廣大農民在遭受環境侵權以后的直接選擇。
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在改革開放40年以來取得的舉世矚目的經濟成績是通過對資源的過度開采和利用的方式來實現的。經濟在超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諸多的環境問題:如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一系列的污染。西方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歷了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并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保護環境成為當下我國實現“五位一體”戰略格局的首要問題。在資源利用有限性的前提下,生存環境的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短期的矛盾。但是從長期來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而非相互矛盾。一方面,環境保護有利于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則能為環境保護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彼此依托、互相推動。綠色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就是要將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成本因素,故而,環境保護成為了降低經濟發展成本、提高經濟產能的有效途徑之一。經濟發展速度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依賴于本轄區內自然資源存儲的豐富程度和經濟持續發展的能力,因而保護和改善環境狀況,為經濟的穩定以及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條件。
政府環保部門應以多方位、全覆蓋的力度,采取貼近農民生產生活的方式進行宣傳,使農民切實感受到環境污染的現實危害性,意識到污染會直接威脅到自身的生存環境和身體健康狀況,使其不斷提高綠色生態的環保意識。[3]此外,還要盡快清除農民思想上存在的障礙,村委會等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建立起完善的農村環境信息公開制度,通過定期公開的方式向農民公開本區域內環境狀況并積極宣傳環境污染的危害性機理及環保法律知識,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多媒體的社交平臺向農民傳授環保信息。在保障農民充分表達和維護環境權益訴求的前提下,實現農民參與環保維權的積極性,從而實現環境正義和環境效益。
政府在環境治理以及農民環境維權中扮演者主導作用,各級政府環保部門應積極作為,敢于代表農民與污染企業斗爭,維護廣大農民的環保權。此外,還應該加大對環保部門的問責機制,對處理農民環保維權問題中的亂作為、不作為的行為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責任追究。此外,還應該加強村委會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司法行政部門應為其提供更多的環保維權法律支持,如為環保侵權集團訴訟提供有力的法律援助,支持各種民間的環保性質的非政府組織向農民提供更多、更有益的法律幫助。
我國采取“一元兩級多層級”的立法模式。因此,一方面完善環境保護以及農民環境維權的基本立法,確立農民環境權。將直接關系農民生產、生活狀況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相關領域的保護加以直接立法,將貼切農民生產生活的農藥化肥污染、工業廢水污染、農業垃圾污染、農村生活垃圾污染列入本轄區人大立法工作的日程。另一方面,考慮到山西省各區域的不同實際以及立法成本高、周期長的不足,加大地方政府關于農民環保權益政策法規等文件的出臺不失為一種替代性的好對策。
歷史已經證明,人類長期以來所奉行的非可持續的現代化發展模式,因其固有的不可持續性弊端已經造成了人與自然之間嚴重的不和諧,這種不和諧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導致了人與社會之間的不和諧發展。這種非可持續的現代化發展模式主要弊端存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把經濟的增長等與社會發展劃等號,過度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而忽視生態環保的獨立價值,單向片面的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生態環保功能,另一方面,忽略了生態資源的有限性,以資源的過渡消耗為代價來實現經濟的超高速發展。[4]保護生態環境不被破壞和污染,功在當代,利在干秋,惠及子孫萬代。現在我們生存的環境,已經被我們這一代人在無意識地破壞和污染,如果我們不加緊采取有效地措施盡快治理,任其繼續遭受更嚴重地破壞和污染,那么,無需太長的時間,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命將會逐漸消失,最終滅絕,這是必然。所以,每一個人需要保護的自然生態環境,其實就是在保護著我們生存的家園,保護我們自身及子孫后代。當人人都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全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就會大大增強,未來更加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河水和藍天白云、綠水青山將不再遙遠,必將為全人類營造出自然優美和諧舒適的幸福生活空間。
[1]呂忠梅.環境法新視野[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蘭竹虹.我國農民環境維權的現狀、困境及對策思考[J].農村經濟,2008(6):87.
[3]劉志杰.關于農村環保問題的思考[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4):45.
[4]楊思濤.美麗中國的偉大愿景與生態現代化[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7(1):110.
1004-7026(2017)15-0013-02
D922.4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5.010
山西農業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山西省農業生態補償法律機制的構建研究》,編號(zxsk2-1402)。
燕艷(1980-),女,山西洪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法理學、憲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