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
全面深化改革,要重點啃硬骨頭,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無疑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
現階段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央明確提出,要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要更多考慮推進農業現代化,既要解決好農業問題,也要解決好農民問題。“三權分置”就是當前的制度創新。具體來說,也就是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和經營權流轉的格局。從“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中國正在踐行和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農村土地制度,而這種土地制度安排也凸顯出越來越明顯的制度績效。
中國農地的小塊分散經營源于家庭承包經營的制度安排。由于人民公社時期,集體所有集體經營的大鍋飯,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而新的制度安排,既要通過變革舊的制度,采取家庭承包經營的方式,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又要兼顧當時農業生產條件差,土地資源質量參差不齊的客觀現實,于是以家庭為單位,按人平均分配,遠近、肥瘦搭配土地資源的做法是相對公平的原則。
這三十多年來,一方面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度推進的背景下,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進城,常年外出流動的農民工目前已達2.81億,“誰來種地”問題日益顯現。另一方面,隨著農業生產條件改善,土地資源質量普遍提升,改善按戶平均分配土地零碎分散狀況,實現由分散到集中的條件逐漸成熟。張紅宇認為,如何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以及資源配置效率就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土地制度“三權分置”的制度設計就是滿足從公平到效率的需求,這實際上就是最重要的制度績效。
值得關注的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加入WTO這十多年來,中國農業無時無刻不在面臨來自世界各國的競爭。而在全球的背景下,無論是土地市場交易,還是入股、租賃等方式,農場開始越來越呈現規模化的經營趨勢,以期提高農業競爭力。在任何國家、任何時期,從制度績效的角度來分析,土地制度不論如何演變都只是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農業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中國要想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并在全球范圍內成為制度創新范例,就需要在理念、制度、政策三個層面強化頂層設計。既要有原則底線,也要有制度設計,不僅要考慮改革的總體目標,同時要規劃具體的實施路徑。總之,土地制度演變,需要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考慮到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大發展的背景,更要考慮到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東中西部發展程度不一樣,要尊重農民的意愿,根據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勞動力轉移的情況和生態條件改善等多重因素,積極探索經營權流轉的多種形式。
《山西農經》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