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民富
(呼蘭區農村合作經濟管理站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全力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體系建設
□王民富
(呼蘭區農村合作經濟管理站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呼蘭既是哈爾濱市的新城區,又是傳統的農業區,農業農村比重較大。全區幅員2229平方公里,轄3鄉7鎮10個街道170個行政村479個自然屯,常住人口63.2萬,鄉村人口49.6萬人、鄉村戶數14.2萬戶,占總人口的78.5%,其中適齡勞動力22.2萬人。全區現有耕地216.02萬畝、林地17.6萬畝、草原11.8萬畝、養魚水面1.92萬畝。近年來區委、區政府把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提高到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戰略高度來抓,使全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日趨完善。
產學研;農業合作社
一是農民合作社穩步發展。截止目前,全區登記注冊合作社1 848家,成員總數4萬多人,出資總額5億元,帶動農民1.7萬戶,占農戶總數的12%。涵蓋糧食、蔬菜、苗木花卉、畜牧養殖等特色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為牽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為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注入了持久的活力。在加快數量增長的同時,重點推動合作社規范發展,提高運行質量和適度規模,部分起步較早的合作社,單體規模實現了快速增長。全區認定市級以上示范社14家,其中:金山、郎堡、白奎、大用、成偉等5家合作社現已評為國家級合作示范社。全區重點培育了20個規模型合作社,經營土地超666hm2的合作社已有8個,超1 332hm2的合作社有2個。
二是家庭農場初具規模。全區目前在市場監督管理局注冊家庭農場467家。全區現有1 400多個種養大戶適合注冊家庭農場,農林畜牧局探索分級注冊登記家庭農場模式,先行由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登記,發展規范并達到一定規模再由工商管理部門注冊登記,使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在市場經濟運營過程取得主體資質。
三是農業企業不斷壯大。遵循市場引導、基地支撐、加工牽動、服務配套的思路,全區不斷構筑龍型經濟格局,形成了奶牛、肉雞、生豬、大豆、馬鈴薯、商品魚、苗木花卉等龍型經濟框架。全區現有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7家,另外還有20家區級龍頭企業正在積極申報市級龍頭企業。全區產業化涉及的農戶已達到9.7萬戶,占全區農戶總數的68.3%。全區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37家,其中:注冊資金億元以上4家、注冊資金超千萬元13家、注冊資金五百萬元以上20家。
目前,呼蘭區一批全方位、多功能、注重創新的農業經營主體迅猛發展,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在區委、區政府的扶持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取技術創新、品牌授權、多渠道聯營等運作方式,分享品牌和銷售渠道,進一步提高了合作化、組織化程度。鴻福養殖有限責任公司,是國家、省、市三級生豬活體儲備基地,省級重點科研基地,公司將微生態生產技術及設備引入豬場并成功應用,實現了微生態飼喂全覆蓋。公司參與并承擔1 666hm2國家黑土地保護試點項目,真正實現了產學研有機結合、種養生態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大羅灣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以“純綠色、高品質、高效益、創名牌”的經營理念,大力發展各類特色經濟作物,為取得科學技術支持,特聘請黑龍江省農科院專家定期來指導,進行全程技術跟蹤。大用合作社種植玉米、雜糧666hm2、蔬菜266hm2,現已成為全市農業合作社的標桿。面對玉米價格偏低的嚴峻形勢,金山合作社自負盈虧,堅決保證農戶的收益,積極開展種植結構調整,種植優質粘玉米、雜糧333hm2。在新型主體發展過程中首先注重營銷理念,在全區統一組織和采取區域分工、聯合經營、分享銷售渠道、集群開展營銷的運作模式,大用合作社、興利米制品公司等義務搭建平臺幫助全區在上海廣州等地推介全區農產品。
區政府本著“培育發展一批,規范改造一批,做大做強一批,梯次推動總量擴張、質量提升和機制創新”的思路,積極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呼蘭區農業經濟總量日益提升,2016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6.1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進一步增加,達到15 300元,有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我區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牽動,共實現農村土地流轉36 666hm2,占耕地總量的25.5%。全區選取大用合作社、大羅灣蔬菜合作社及興利、鴻福等43家新型經營主體先行建立“互聯網+農業”銷售模式,運用電商平臺,擴大全區特色品牌知名度。在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的帶動下,全區農業產業化進程加速推進,農產品窖儲產業、冷鏈加工產業、稻米加工、綠化苗木產業快速發展,為全區實現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奠定了基礎。溫室大棚、智能浸種催芽車間和育秧大棚以及田間工程建設等帶動全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呼蘭區高度重視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區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組織對新型經營主體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訓,使之開拓了視野,增加了技能,樹立了信心。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成為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領頭人。區農技部門在常規培訓的基礎上,通過“小分隊”巡回培訓、“點菜制”專題培訓、“示范大戶”幫帶培訓、開辦電視專欄講座、印發新技術資料、開通“服務熱線”等多種有效形式創新培訓方式,積極開展科技人員包鄉、包村、包戶活動,在關鍵農時季節進村入戶,進行現場咨詢、培訓和技術指導。此外。區農林畜牧與工商、稅務等部門建立銜接溝通機制,對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產品經營、生產資料購銷等環節實行稅費減免政策。金融部門采取授信、聯保、抵押等方式,放寬信貸額度,積極整合各類資金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結合現代農業開發,著眼區域優勢產業的培育,區級財政采取“以獎代投”形式,對全區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12家合作社進行了重點扶持。以全省北菜南運項目為牽動,由區政府牽頭,由市級擔保平臺為抵押提供無息貸款近三億元,幫助新型經營主體解決生產、倉儲、物流配送等設施,為調整產業結構奠定基礎。
全區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注重品牌意識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大用合作社注冊“禾下土”牌系列產品,郎堡水稻合作社注冊的“潔來”牌大米,華中水稻合作社注冊的“谷稻1734”牌大米,大羅灣蔬菜合作社注冊的“大羅灣”牌蔬菜以及信生合作社注冊的“信生”雞蛋等產品成為享譽省內外的優質產品。全區已建立各類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31個,注冊農產品商標21個,獲得各類優質品牌農產品10個。在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帶動下,目前,全區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的企業38家,其中獲得綠標認證的企業9家,獲得省有機認證8家,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農產品地理標識登記認證的企業21家。全區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認證的產品231個,全年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認證面積(含山產品和水產品)19萬hm2,全區耕地全部實現了無公害生產,為優質安全農業生產打下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1004-7026(2017)14-0018-01
F327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