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琳
(遼寧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36)
我國綠色信貸的發展問題分析
□楊 琳
(遼寧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36)
在我國,各金融機構很早就涉足綠色信貸業務,發展至今已形成較大規模,成為我國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金融的發展使金融機構樹立了綠色發展理念,通過金融手段實現社會資源更有效地向綠色、環保、低碳領域配置,有效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進一步實現綠色發展。
綠色金融;綠色信貸;發展策略
我國綠色信貸主要支持的領域主要有:一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領域,二是有關綠色、環保類項目。截至現在,我國有二十幾家銀行機構從事綠色信貸業務,規模達近9萬億元,占各項貸款的10%左右。其中,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貸款余額近2萬億元,綠色環保項目貸款余額近6萬億元。據去年年底統計,各主要銀行機構綠色環保項目方面的貸款不良率不到0.5%,較同期各項貸款不良率低。此外,中國綠色債券市場也發展迅速,從2014年發行額為零發展到2016年境內外發行總額達2 300億元人民幣,占全球發行綠債的40%,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綠債市場。
一是外部市場環境制約。綠色信貸發展所需的市場環境與其他信貸發展所需的市場環境有所不同,主要表現為安全標準要求高及執法環境要求高,因為是綠色信貸發展受外部環境的制約程度很大,環境和生態的損害直接影響成本及市場價格。
二是綠色信貸的體系還有待完善。目前國內綠色信貸的體系還不完善,包括標準不統一,在融資服務過程中,銀行缺乏專業甄別市場和管理環境風險的機制以及人才隊伍,在塑造機構專業化形象中,提升自身環境的安排不足。
三是政策福利較少。目前綠色信貸方面的政策福利比較缺乏,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專業性較高的綠色信貸業務,必然伴隨著成本提高,而財政、稅收等方面的激勵政策相對缺乏。因此,銀行作為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的主體,在鼓勵、引導資金投向節能環保領域缺乏動力,人力、財務資源配置不充分,以及組織架構不完整又影響了綠色信貸的發展。四是專業人才隊伍不健全。由于綠色信貸的要求標準很高,所以銀行要發展綠色信貸,需要的人才不僅要在生產經營和安全生產方面具有相關經驗,還要具有節能、環保方面的專業知識。但是,目前大部分銀行并沒有把綠色信貸當成主業務,管理推動職責只是由其他職能部門兼職開展,流程、產品創新不足,綠色信貸專業能力較弱。
通過搭建綠色信息共享平臺,有效將銀行業金融機構、企業以及相關部門聯系在一起,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定期向平臺公布銀行業金融機構信息、最新環保政策信息,企業信息以及通過各類新聞媒體等渠道收集的環保部門處罰信息、媒體曝光信息,一方面實現了企業對政策的最快了解和正確解讀,明確自身發展方向。另一方面,銀行類金融業和相關部門并對環保重點區域和領域有更快的了解,并對其進行重點檢查,做好環保風險監測預警,強化環保風險防控。
完善綠色信貸統計制度和評價系統,準確評價企業是否是綠色的,才有可能對這些企業的綠色政策做分析,才可能更有效的引導綠色資金投入到綠色產業當中去。加強綠色信貸實施情況監測評價,研究探索建立綠色銀行評價體系。為金融機構的貸款和投資決策提供依據,豐富金融機構防控環境和社會風險的工具和手段。
在當前我國新舊產業和發展動能轉換的關鍵期,加大對綠色信貸的政策扶持,鼓勵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逐步建立健全綠色信貸政策體系尤為重要,一方面優化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對綠色、循環、低碳經濟的發展推波助瀾,實現“美麗中國”的美好愿景。與此同時,監管不容忽視,實現環境信息披露,包括它所產生的污染物排放。
拓寬綠色信貸渠道,加快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對助推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影響深遠。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推動綠債市場和境外的對接,引入更多的資金投資我國綠債市場,幫助我們降低融資成本。我們自己要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要以服務地方綠色經濟發展為己任,敢于創新出新的產品,更好支持環保建設。
發展綠色信貸不僅是商業銀行支持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責任,也是促進和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盡管發展綠色信貸在市場環境、政策扶持以及專業能力等方面還面臨一系列的現實挑戰,但我國綠色信貸市場的前景還很廣闊,有著極大的發展潛力。
[1]鄭水珠,韋云云.對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風險管理的思考[N].三明學院學報,2016,33(5):35-40.
[2]屠行程.綠色金融視角下的綠色信貸發展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14.
1004-7026(2017)14-0038-01
F832.4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