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亞林
(菏澤市牡丹區何樓辦事處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山東 菏澤 274000)
暢通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渠道的途徑
□侯亞林
(菏澤市牡丹區何樓辦事處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山東 菏澤 274000)
近年來,農業科技化與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發展改革中重要的改革項目,通過強化基本的農業發展規劃體制,使農業科技化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進而形成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基本結構,但如何暢通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渠道,成為農業發展所面臨的新問題。
新時期;暢通;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
一是科研與產業脫節,導致部分成果與實際生產需求不匹配,以致農業科研難以形成與產業發展相匹配的創新鏈與技術鏈。二是我國眾多企業、科研院所和大學的轉化環節薄弱且轉化體制機制不適應科技進步的要求,導致相當一部分有應用價值和前景的農業科研成果和先進技術因系統化、配套化及工程化水平不足而積壓在“庫”無法產業化。三是由于我國企業自身的研究水平較低,導致對來自大學和科研院所實驗室的科研成果的承接和支撐能力差。四是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技評價體系導向不夠科學,評價標準主要依據發表論文數量、刊物等級等,形成了重論文輕發明、重數量輕質量和重成果輕應用的導向性錯誤,忽略了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的具體效果及對農業發展的實際貢獻。
農業產業化的本質在于商業經營,以商業資本的方式進行運作,而在加入科技成果后,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則是以農業發展為主體,商業經營為輔體,推動農業發展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礎概念中,需要建立科技領導農業的發展模式,不斷強化農業與科技企業的合作,科技創新對于農業而言極為重要,在提升農業產量與質量方面起到決定性作用,現有的農業發展機制,使農業必然向信息化,科技化發展,近年來提升農業種植的專業化程度,是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其根本目的是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以社會經濟平衡為重要目標,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業種植的專業化程度也逐步提升,使農業在市場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科技創新企業與農業的合作,一方面是專業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是科技設備的應用,將科技有效的融入到農業發展中。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發展相對于發達國家還相對滯后,相關的科技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產生滯后與差距的原因不在于科學技術的落后,而是農業合作發展機制的問題,我國現有的農業發展大部分為依靠傳統的農業合作社等機構,使農業發展規劃受到限制,農業科技不能夠有效的在農業發展中發揮作用,農業發展應做到與時俱進,秉承小家變大家的思想理念,使農業科技有效實施,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不僅需要農戶與科技企業的支持,也需要當地有關部門的扶持,畢竟在農業科技方面,我國起步較晚,初期發展農業科技合作的企業基本處于虧損狀態,要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提高科技創新企業合作的積極性,從而使農業科技在農業發展中,形成有效的循環。
提高農業科技成果成熟度科技成果之所以難以轉化除了上述供需不對稱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還由于連接科技鏈與產業鏈的“中試”環節的薄弱和缺失。“中試”環節作為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是成功集成、熟化和推廣農業科技成果的關鍵,是連接科技供給和產業需求的橋梁和紐帶。但由于機制體制問題,其上游科研人員由于缺乏推廣轉化的動力、壓力和資金條件,多將成果或技術僅停留在成果鑒定和評獎層面,其下游企業由于缺乏研發人才和條件,基本沒有承受“中試”風險的能力和意愿,導致這一中間環節成為游離于當前科研鏈和產業鏈上下游外的薄弱環節。針對這一窘境,高校和科研院所應以涉農領域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平臺和載體為依托,針對其將學術研究與當地產業發展緊密結合的職能定位和發展目標,持續不斷地將科研成果進行工程化研究開發和系統集成,提高現有農業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縮短成果轉化周期,使其真正發揮農業高新科技成果產業化孵化器的作用。
激勵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科技的水平,激勵體系的建立,不僅有利于農業發展,也對科技創新企業產生積極影響,從多個角度,對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進行完善,使科技更有效的融入至農業產業化結構中,在科技創新領域,不僅企業可以獲利,在各高校與研究部門方面,也能夠獲得豐厚的獎勵,激勵其不斷地為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所努力,從而為農業發展打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1]張雪娥.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問題及出路[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9(12).
1004-7026(2017)14-0072-01
F323.3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