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珊珊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淺談孔子的“中和之美”及其現代意義
□馮珊珊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在中國美學發展史上,孔子作為儒家美學思想的創始人,其美學思想之博大令人神往。而“中和之美”作為其美學觀的核心更是對中國美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并具有極大的現代意義。本文僅從“中和之美”的三方面內涵來闡釋,并從中分析“中和之美”這一美學思想所帶來的現代意義。
孔子美學思想;中和之美;現代意義
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說道:“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野”為粗俗,“史”即文過飾非、華而不實。就人格美而言,缺乏內在的修養肯定會變得“野”,而文過飾非,顯然會變得矯揉造作,脫離本質,自然顯得“史”了。在這里說的是君子的外在與內涵之間的關系,說真正的君子不僅要有外表的美麗,還要注重內在品質的修養。但同時,這也體現了藝術的內容與形式之間的辯證關系,體現了孔子強調文質的統一。
《論語·憲問》提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其言雖巧卻不一定有德行。“《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這是說:言語用來表達志向,文采用來幫助語言完成表達。不說話,誰知道他的志向。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于世。孔子認為,只有通過語言才能表達出一個人的思想及志向,而如果想要思想志向受到廣泛的流傳,還需要文采的幫助。在這里,言與文的關系,實際就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孔子重視文章內容“尚志”、“尚用”的作用,也重視文章的表達技巧和形式。他提出“先質而后文”、“文質彬彬”的觀點,就是要求既重視文章所表達的內容,又要求有一定的文采和完善的表達形式,達到文與質相統一。這里的“文”與“質”的統一則極大地彰顯了孔子的“中和之美”。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句話出自于《論語·八佾》,這是他在評價詩《關雎》時發出的贊語。認為“中和”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發生發展的普遍規律。《關雎》以中正的態度,平和的情感,深層的審美愉悅,健康的心理反應為孔子所推舉。中和之美不是消極追求平靜與安適,而是反對耽于享樂,傷于發泄和盲目用情。可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凡事都應當動而不過、動而適度。必須約之以德,使之平和簡淡。溫和適中與平和簡淡的統一,就是孔子所提倡的觀點——“中和之美”。
“盡善盡美”的藝術審美觀也就是堅持追求美與善的和諧統一。強調美與善的統一,始終是儒家美學思想的一貫傳統。孔子“盡善盡美”的審美理想,是美善之和,即美善的統一,美之極至。對于音樂,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而孔子對于音樂自有他獨特的欣賞。《韶》、《武》,兩首樂曲,除了它們本身的旋律之外,孔子感受了更多東西。“盡善盡美”在本質上仍是“中和之美”。它作為孔子最高的審美理想,體現功利性和目的性的統一,也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這一審美理想是孔子對美認識的深化,體現了美善合一到美善相分的發展,并且在美善相分中求統一。這為孔子的審美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當今世界,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大大失衡,而孔子的“中和之美”則可以為我們提供正確的導向與莫大的寬慰。人與人的相處應該相互理解、相互和諧,人與自然的發展應該相互打磨、相互愛護。中和思想為我們找到了溝通二者的最佳路徑,搭建橋梁的同時讓心靈獲得舒展和自由。
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我們則應該將“中和之美”作為我們處理社交關系的準則。社會人際交往,首先要堅持平等的原則,學會容納、寬容和忍讓。求同存異、處理好競爭和學習的關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在人與自身心境的關系上,要善于運用“中和之美”這一理念,重視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視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全面提升自身素質與自我修養,讓自己也能成為一個“盡善盡美”的人。
孔子作為中國美學界的一代宗師,他的美學思想實在是浩瀚深邃而又妙不可言啊!愧于知識的淺薄,我只能對孔子的“中和之美”作一個淺層的探討。“中和之美”思想在中國古典美學發展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為我們作出正確的審美評價提供了重要的導向。隨著后世的不斷學習、研究與發揚,這一美學思想對現代社會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成復旺.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2]葉仁雄.孔子中和之美的時空闡釋[D].湘潭大學,2003.
[3]瘳蕊.中和之美——論孔子的音樂審美主張[J].黃河之聲,2008,(09):90-91.
1004-7026(2017)14-0122-01
B83-0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4.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