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植淞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36)
關于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建議與思考
□楊植淞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36)
眾所周知我國是農業大國,從相關農業政策可以看出國家對農業領域的投入力度日益加大,結合利用好金融手段為農業領域服務,是目前構建農村金融架構的非常關鍵一步。然而在構建農村金融的實踐過程中,可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相關部門和農村金融的從業者以問題為導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抓好金融和農業之間的契合關系,本文筆者也從幾個角度出發,圍繞農村金融改革對所需要的關于完善機制、把握契合關系方面做出一些思考。
農村金融;金融改革
從當前的農村金融改革推進工作狀況來看,其整個系統的運作還處于一個發展階段,關鍵節點問題可能還集中于金融功能的實現以及產權問題的劃分等方面。目前農村金融得到多部門的多角度支持,但一些問題依然暴露在外,比如扮演主要普惠先鋒的農信社,其指向性金融合作特征依然不是十分明顯,在金融創新方面基本上沒有與農村農業發展達到比較好的契合程度。在看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代表銀行類金融機構,可能從自身的發展成本及經濟效益考慮,其在部分農村地區出現了減少網店鋪設、收縮服務支持節點的現象。以農發行為代表的國家政策性銀行雖然其支持項目具有針對性,但是缺乏創新及功能性的完善,所以支持的效果可能會受到影響。農業的相關保險的推出筆者認為是國家扶持農業的一項重大舉措,是對支農、護農方面的一項具體舉措,但離其體系的完善還需時日。總體從金融監管、部門配合、功能補全、政策協調等方面還有一定提升空間,真正的為每一家農戶提供便捷、時效的金融服務,滿足農村農業發展的金融需求是當前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首先的問題是劃分金融功能和財政扶持之間的區別,財政的支持不能等同于金融服務,財政更多的是公共服務,相當一部分農村的改造工程、基礎設施建設、扶貧助農、技術培訓等工作還是需要靠財政支持來支撐完成的。
金融要圍繞著實體經濟服務,也要以實體經濟為支撐,但是在農村推廣金融服務必須考慮到農村的金融環境、人員素質、項目性質、服務需求等方面,也同時要遵循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盡量避免農村金融發展的趨勢之一就是不能以城市的金融運作模式直接進行指導農村金融運作,認為農村金融最后的發展目標就是城市化金融發展方式。還有另一項問題其實是基于上述問題衍生的,就是農村金融具有客觀的特殊性,但不意味著農村金融即“落后金融”、“原始金融”,金融創新是無處不在的,要基于農村金融的特殊環境,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形成具有特色的服務理念,打造具有針對性的支農項目。
要發揮我國政策性金融部門的作用,發揮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配置優勢,釋放其在支持農村金融強大效能,填補金融功能上的空白和短板。我國目前處于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期,經濟改革目前已經進入深水區,政策性金融機構需要明確把握自己的功能定位,在積累商業化運作經驗的同時,要承擔起輔助、支持產業升級的重要任務。商業化和政策性不見得必須要不同的機構分別扮演角色。政策導向同時也不等同與計劃任務,而更好達到平衡效果的模式構建應該是打造農村合作性金融。考慮到目前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主要是依靠土地承包的形式,在其模式的運營中農戶往往會面臨這樣或那樣的風險。這樣我們是不是可以說打造農村合作性金融是有生長土壤的呢?并且一旦建立起來,契合政策性、商業性的運作模式是不是就找了方向呢?
最后一點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們可以發現,農戶其實可以找到的融資渠道十分有限,可能基于商業金融服務機構對于自身風險控制和經濟效益的考慮,有相當一部分的農戶還在依靠其他民間融資渠道進行小額借貸。這種機構的存在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筆者認為存在即合理,這種民間借貸方式在農村特定的環境下具有它特殊的優勢,同時填補了其他大型農村金融服務的空白區域,既然這種現象已經出現,并且出現了一段時間,何不對其相關的業務培訓,適應金融監管的相關要求,同時也能有助于化解地方性金融風險。
我國的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50%以上,農業也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性產業,第一產業的基礎不夯實,二三產業的持續發展也就缺乏保障。促進農村金融改革,也是我國完善和發展好市場經濟的重要要素,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形成產品多樣化和服務主體多功能以及服務種類豐富,功能能動態補全、政策協調順暢,各個金融機構協調發展良性競爭并且具有指向性的農村金融生態。
1004-7026(2017)14-0145-01
F832.3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4.099
楊植淞(1992.6-),男,民族:漢,籍貫:遼寧沈陽,學歷:研究生,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