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堅
摘 要:2013年4月,德國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德國工業與科學研究聯盟在德國聯邦教研部經費支持下,共同提出了“工業4.0未來”項目的實施建議。由此,“工業4.0”這一概念正式進入人們視野并逐漸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德國國內更是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索,先后提出“經濟4.0”“工作4.0”“職業教育4.0”等概念。在此背景下,梳理這些概念的內涵并分析德國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的應對,既有助于為德國職業教育研究提供新視角,又能夠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提供借鑒,從而增強職業教育服務“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能力。
關鍵詞:德國;工業4.0;職業教育與培訓
2013年4月,德國科學與工程研究院(German Academ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和德國工業與科學研究聯盟(Industry and Science Research Alliance)在德國聯邦教研部經費支持下,共同提出了“工業4.0未來”項目(the Industry 4.0 Future Project)的實施建議。
一、“工業4.0”的基本情況
雖然“工業4.0”已經提出好幾年,但到目前為止德國并沒有一個關于這個概念的嚴格界定。另外,并不是所有德國企業都已經進入或正走向“工業4.0”時代。根據德國《世界日報》(WELT)2014年委托開展的一項調查,德國64%的企業對“工業4.0”并不熟悉。
(一)概念緣起及內涵
盡管“工業4.0”的概念沒有標準界定,但各種概念界定中的核心要素存在一定的共性。
第一,德國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和德國工業與科學研究聯盟在對“工業4.0未來”項目的實施建議中將“工業4.0”定性為工業化進程的第4個階段,主要特征是在信息物理系統(cyber physical systems)的基礎上將資源、信息、材料及人員形成一個智能網絡。
第二,德國經濟事務與能源部提出,“工業4.0”通過將制造過程與最新的信息通信技術整合,從而生產出物美價廉且可以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的定制產品。在符合這一要求的工廠中,智能機器自行協調、檢測制造過程,智能服務機器人與工人一起組裝產品,智能運輸設備(無人駕駛)自行承擔物流運輸任務。也就是說,“工業4.0”體現在產品開發、制造、使用、維護、循環再利用等整個生產過程之中。
第三,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院(BIBB)在其題為《工業4.0及其對勞動力市場和經濟發展的影響》的報告中對“工業4.0”和“經濟4.0”進行了區別。報告認為,“工業4.0”特指生產與數字化技術結合,主要包括大數據、自動操作系統、云計算、社會媒介、移動及自我學習系統等。而“經濟4.0”的范圍則更加廣泛,不僅包含數字化技術對工業生產的影響,還包含其對服務行業的影響,進而對生活所有方面的影響。德國聯邦勞動與社會事務部在其題為《工作4.0》的綠皮書中提出“工作4.0”的概念——“工業4.0”環境下的有償就業,其特征是各相關崗位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同時體現數字化及靈活性。
(二)推動“工業4.0”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德國“工業4.0”從概念提出到理論實踐探索,再到廣為人知,已然成為德國制造的新標簽。這一成效顯著的進程除宣傳有力外,還得益于德國聯邦政府和工商業界的大力支持。
1.戰略規劃及經費投入
“工業4.0”已經成為德國政府數字化戰略(Digital Agenda)的核心目標。經濟事務與能源部通過“工業4.0自動調控程序”(Autonomics for Industry 4.0)①和“智能服務世界”(Smart Service World)②兩個項目投入近1億歐元,用于促進“工業4.0”的研究與創新。德國聯邦教研部將“工業4.0”作為其高科技戰略(High-tech 2014)的組成部分,聯邦勞動與社會事務部則發布了《工作4.0》綠皮書作為對“工業4.0”戰略的呼應。
2.創建“工業4.0”戰略實施平臺
在經濟事務與能源部及聯邦教研部部長的領導下,原德國商業協會平臺(platform of business associations)得以擴寬,形成了包括政府、商業協會、工會及科學界代表在內的聯盟。
3.行業企業積極響應
盡管德國很多企業對于“工業4.0”的認識和參與度不夠,但很多大型企業(如博世、奧迪等)以及商業或行業協會(如聯邦信息技術、電信及新媒體協會、德國工程技術聯合會、德國電子電器制造協會等)已經開始建立“工業4.0”網站,宣傳“工業4.0”理念,并展示各自領域的相關探索。
(三)“工業4.0”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在影響
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院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德國“工業4.0”的發展將是一個長期過程,預計要到2025年才能初步實現“工業4.0”戰略,而基本實現則要到2030年。“工業4.0”不僅與工業相關,同時和服務業相關,因此,“工業4.0”的發展將意味著國家經濟的結構性變化[1],尤其會帶來新的商業模式及相應的工作崗位變化,特別體現在生產過程規劃與準備、生產設施架構與調適、生產進程監控與安全以及相關輔助服務等方面。[2]
二、德國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的應對
德國職業教育與培訓的顯著特征之一是緊跟勞動力市場需求變化。前文已經提到,隨著“工業4.0”戰略的不斷推進,德國經濟社會將會迎來一系列的變化。對于這一趨勢,德國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已經開始關注并作出反應。
(一)開展“工業4.0”背景下的勞動力市場供需情況調查
為確保職業教育與培訓能夠為“工業4.0”的推進提供人才支持,以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院為代表的職業教育相關機構對當前勞動力市場供需情況進行了多項調查。
1.學生綜合能力調查
為明確企業對職業教育學生知識技能方面的要求變化,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院開展了多項調查。綜合各項調查結果來看,當前德國各行業普遍要求職業教育與培訓加強對受訓者解決問題能力、學習能力以及靈活性方面的培養,在技術能力方面則要求進一步提高學習者判斷、維護及服務生產過程的能力。除此以外,調查還顯示德國學生的媒介素養(media competence)③需要普遍提升。
2.特定崗位知識技能調查
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院與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合作調研汽車制造類崗位變化以及崗位知識技能需求變化。調查的重點在于明確工作任務的變化對于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新要求,從而推動相應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標準制定或修訂④。除此以外,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院還對信息技術行業、電氣行業的崗位設置和技能要求的變化進行調查分析[3],將對商業領域、媒體領域以及新興領域,比如在線銷售等領域,開展針對崗位變化及崗位能力需求變化的調查研究。[4]
(二)進一步發揮跨企業培訓中心的作用
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進入“工業4.0”時代的步伐更慢。為保證職業教育與培訓對象能夠平等接受符合“工業4.0”發展趨勢的高質量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德國將進一步發揮跨企業培訓中心的作用,讓中小企業學徒能夠學到新的技術和標準,同時讓中小企業能夠藉此完善其產品、服務及理念,從而充分發揮跨企業培訓中心作為創新推動者的作用。
(三)加強合作研究,提升職業培訓水平
“工業4.0”將進一步增強崗位工作與現代技術之間的聯系,由此,企業與高等教育機構及科研創新機構之間的合作將進一步增強。如果職業教育不能參與其中,就很難保證其培養的勞動力能夠勝任“工業4.0”時代的崗位需求[5]。為此,德國職業教育與培訓旨在通過設計可滲透、可調整的教育與培訓內容,增強與高等教育項目的溝通銜接,提升教育與培訓人員適應技術變化的能力,保證教育與培訓機會并給予資助,開發合適的高級培訓項目等舉措,提升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水平。
可以看出,上述舉措中不乏針對“工業4.0”發展提出的新內容,但更多是在強調德國職業教育與培訓的一貫做法。這再次體現德國對于“工業4.0”及“工業4.0”背景下的職業教育發展的定位,即一種改良式的革新,而不是顛覆性的革命。隨著“工業4.0”的深入發展,德國職業教育會采取更多的改革創新,但正如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研究院專家所提出的那樣,有些問題現在就應該開始反思。第一,特定崗位工作對技能工人的要求是什么,當前的教育培訓是否能滿足這種需求?第二,雙元制的職業培訓如何與雙元制的學位教育聯系起來?第三,鑒于崗位要求的動態發展,職業培訓如何統籌培養廣義的職業基本能力、崗位專門化能力以及繼續學習能力?第四,傳統崗位與“工業4.0”崗位是臨時并存還是長期并存?第五,是否有可能明確所有崗位所需知識技能發生的變化中的核心要素?比如,增強對信息技術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要求等?第六,在大學教育機會增多且社會對其賦予更多價值的情況下,如何讓職業教育與培訓保持吸引力?[6]
三、思考與啟示
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推進實施,我國職業教育也已經開始從服務戰略的角度出發進行調整與完善。在相似的背景下,德國職業教育與培訓當前的一些舉措值得我國借鑒。第一,集中力量開展勞動力市場供需情況調查,明確職業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已經滿足行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或者還存在多大差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專業教學標準的制定與修訂。第二,開展公共實訓基地現狀調研,為進一步加強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和提升使用成效提供分析與建議。第三,開展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及科研創新機構合作的試點項目,尋求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定位,力求在知識技能層面上打通職業教育發展途徑,讓職業教育培養出高水平技術人才。
除此以外,德國專家對于“工業4.0”及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態度與觀點也值得一提。第一,盡管他們很多人對“工業4.0”表示不太關注,甚至強調其中的政治動機,但這并不表示他們沒有看到德國工業和職業教育的發展,只是很多人對這些發展習以為常了,不在意是否用一個新名詞來體現。無論如何,“工業4.0”的時代確實已經到來,它不僅僅意味著技術的突飛猛進,更意味著經濟社會結構乃至觀念的變化。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另一方面也要密切關注其發展進程。第二,德國“工業4.0”更多是一個引導未來制造業發展的概念。德國真實的現狀是“工業3.0”,甚至“工業2.0”將在相對較長的一段時期內與“工業4.0”并存。我國的工業發展更是如此。為此,行業發展戰略的制定應該切實基于本行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與之相對應,職業教育與培訓則應該基于行業發展不均衡這一現實,培養不同層次的勞動力。
注釋:
①該項目通過利用最新信息通信技術來降低制造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從而促使制造過程更加環保高效。
②該項目的形式是舉辦技術大賽,旨在促進技術研究與開發活動,從而推動信息通信技術支持下的服務創新,促進德國技術在全球的推廣。
③媒介素養不僅是用智能電話打電話或玩游戲,更是指文字處理或電子表格制作,掌握操作系統及有效進行數據保護等能力。
④該調查始于2015年4月,為期18個月。調查旨在探究數字化生產對職業教育與培訓是否產生影響,甚至是否會改變職業教育與培訓,數字化對于工作崗位、任職資格、現存崗位結構有什么影響,并由此對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
參考文獻:
[1]Marc Ingo Wolter, Anke M?觟nnig, Markus Hummel, Chiristian Schneemann, Enzo Weber, Gerd Zika, Robert Helmrich, Tobias Maier. Industry 4.0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Labor Market and Economy Scenario Calculations in Line with the BIBB-IAB Qualifications and Occupational Field Projections[B]. IAB-Forschungsbericht, 2015:15.
[2]Industry 4.0: the Digitisation of the Economy[EB/OL].http://www.bmwi.de/EN/Topics/Economy/Industrial-policy/industrie-4-0.html,2016-05-16.
[3]BIBB.“Economy 4.0-A Chanc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President Esser Attends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Future Debate Session[EB/OL].http://www.bibb.de/en/29174.php,2016-05-16.
[4][6]Torben Padur, Gert Zinke. Digitalisation of the World of Work-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4.0[EB/OL].https://www.bibb.de/en/36985.php,2016-05-18.
[5]Reinhold Weiss.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 4.0[EB/OL]. https://www.bibb.de/en/25228.php,2016-05-19.
編輯 許方舟 校對 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