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開欣,吳 超
(中南大學 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3)
近年來,世界各國,特別是中國,城市化建設迅速發展,多個城市群已初步形成,且城市公共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安全檢驗檢測資源作為公共安全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處理城市公共安全問題時,能力不足一直是困擾城市公共安全問題有效解決的難點之一。但是,在閑置狀態下,也難免存在資源使用率低與資源浪費等問題。面對上述類似的資源配置與使用的矛盾,近年來有諸多學者提出“協調與共享”的應對策略[1-3],其可有效解決上述矛盾。顯而易見,在這種情況下,應加強城市群公共安全聯動,協同合作,共同治理。簡言之,研究城市群公共安全聯動的檢驗檢測能力共享體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從實踐的角度來說,檢驗檢測產業正蓬勃發展;從理論的角度來說,城市群公共安全檢驗檢測能力共享體系方面的研究較少。經文獻調研發現,目前學界對城市群公共安全應急聯動[1-2]、城市群資源配置[3]、行業檢驗檢測能力體系[4-5]的研究較多,公共安全與檢驗檢測受到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關注,國務院把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8大技術服務業之一,在全國范圍內,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根據自身情況,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建設與發展[6]。但大多數的研究是從應用的層面進行,基于公共安全的檢驗檢測還未形成體系,關于城市群公共安全檢驗檢測能力的研究更少。因此,從相關基礎理論知識出發,針對目前學術界“應用實踐熱”[7-8]的現象,彌補理論體系空缺;保障公共安全基礎性技術工作,規范不同行業、不同區域公共安全檢驗檢測標準;基于公共安全體系與檢驗檢測體系,結合城市群特征,整合資源,構建城市群公共安全聯動的檢驗檢測共享體系,為城市群能力共享提供體系理論依據,增強城市群公共安全治理能力。
城市群公共安全聯動的檢驗檢測能力共享體系的核心概念,由城市群、城市公共安全、聯動、檢驗檢測能力、共享體系5個主要要素組成,其核心內容是城市公共安全與檢驗檢測能力,立意主體是聯動與共享體系,視角是城市群。理解這5個子要素的定義與內涵是了解核心概念的前提與基礎。
簡言之,城市群就是城市群體。城市群并非是簡單的城市組合與聚集,而是在經濟聚集效益與規模效益的推動下所聚集的城市群體。學界從地域、系統、發展以及綜合等不同視角給出了城市群的定義[9-12],經歸納分析可知:城市群是特定地域范圍內,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到較高階段以后,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向周圍輻射構成的空間組織緊湊、經濟密切聯系、地域特色鮮明、功能分工合作的社會生活空間網絡。城市群是巨型復雜系統,人群與建筑物密集,導致公共安全治理具有復雜性和動態性,人力物力分散、救援裝備落后、專業技能有待提高、信息化建設滯后。
公共安全的落腳點是安全,研究范圍是公共,即為大家共同的安全。廣義上公共安全指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財產以及社會生產、工作生活安全。包括整個國家、社會以及每個公民一切生活方面的安全,自然也包括免受犯罪侵害的安全。國內大多學者認為,公共安全主要涉及4個領域,即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結合公共安全三角形模型[13]、公共安全基礎知識、城市特征與公共安全特征,從大安全的視角出發,城市公共安全具有復雜性、人群聚集性、脆弱性與敏感性等特點。城市公共安全涉及范圍主要包括8方面:城市工業危險源、城市人口密集的公共場合、城市公共設施、城市自然災害、城市公共衛生、恐怖襲擊與破壞、城市生態環境、其他風險。
城市群公共安全聯動是城市群區域內整合各城市間公共安全人力、物力及其他力量,實現資源的優化與合理配置,實現信息協同與共享,保障城市群整體公共安全,在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發生之后,防止二次事故的發生與地域上的擴散。基于城市群的復雜特點,加強城市群內部聯動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群公共安全聯動包括主體、客體、資源、信息及目標等5個要素。主體橫向協同,縱向聯動,融合治理,聯動上級政府與下級政府,協同城市群區域內各政府與各職能部門,融合企業與社區共同治理;防止客體擴散,防止公共安全事故深度擴散或廣度擴散,也包括信息謠言的擴散等;聯動資源,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設施設備資源、技術資源及其他特殊保障資源等;共享信息,包括事態信息、環境信息、資源信息及其他涉及公共安全的信息;統一目標,城市群區域內統一共同治理公共安全的目標,為達到統一目標而開展相關工作,消除區域壁壘,避免只為單個城市或區域目標而努力的現象。
檢驗是指通過觀察和判斷,必要時結合測量、試驗所進行的符合性評價,其強調結果是否滿足標準與要求。檢測是指按照規定程序,給確定產品的1種或多種特性進行處理或提供服務所組成的技術操作,其強調的是測量和操作的過程,以獲取結果。綜上,檢驗檢測能力就是確定物質的性質、特征、組成成分、優良程度,或是對物質進行技術指標測試的能力,承擔的工作包括檢驗、檢測、檢疫、鑒定、檢查、計量、校準、教學和科研等工作[14]。
檢驗檢測機構要承擔5個方面的職責[15]:提供檢測安全隱患與分析判斷的服務,出具的檢驗檢測報告要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為安全監管部門提供執法依據;為技術標準、規范提供理論依據;為安全事故調查提供物證調查分析;為涉及安全的設備產品提供安全認證及質量檢測;為安全設施驗收和安全評價等提供技術支持。
體系即系統,共享體系就是實現資源與信息共享的系統。此外,早在1972年,就提出能力的相關概念[16-18],大都是從資源的視角對能力的概念進行分析,包括:資源是能力之源;能力是通過資源配置實現預期目標的活動,利用組織資源完成協調性任務的活動等。綜合學界提出的這些概念,能力就是組織通過使用組織資源,執行一系列互相協調的任務,以達到某個具體目標的能力。
綜上所述,檢驗檢測共享體系就是組織通過優化配置檢驗檢測的資源,在組織內部實現資源與信息共享,執行一系列互相協調的任務,最終實現目標的系統。
檢驗檢測資源是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管理和公共事務的重要技術支撐,是國家綜合國力、科技、經濟、軍事能力發展的象征[14]。
基于維度[19]對公共安全檢驗檢測能力進行考量,分別包括:時間維、空間維、數量維、邏輯維、專業維及環境維6個維度。時間維是對檢驗檢測活動進行時間順序的衡量標準,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檢驗檢測;空間維是對檢驗檢測活動范圍的衡量,包括區域內檢驗檢測、跨區域檢驗檢測和聯動檢驗檢測;數量維是指檢驗檢測所涉及的檢驗檢測數量,包括單個待檢物及系列待檢物等;邏輯維是對整個檢驗檢測活動的邏輯衡量,包括對待檢物的認識、檢驗檢測計劃的選定、檢驗檢測的實施、檢驗檢測結果共享及對結果采取相應措施;專業維是檢驗檢測所涉及到的知識與專業內容,包括設備學、管理學、自然科學、信息學、運籌學、公共安全學和安全系統學等,表明檢驗檢測綜合交叉技術,需多門學科和技術的支持;環境維是檢驗檢測活動所涵蓋的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科技環境、經濟環境、政治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
公共安全檢驗檢測能力縱向分類與橫向分類分別是基于時間維與專業維的視角進行分類。以時間為基準,公共安全檢驗檢測分為事前、事中和事后檢驗檢測能力,并對其目的、對象、實例及依據進行分析與歸納,其中活動主要依據是指活動開展的程序、權責、監督等問題的主要依據,如表1所示;橫向分類以自然災害和人為事故為分析節點,進行分類分析,如圖1所示。

表1 公共安全檢驗檢測能力縱向分類

圖1 公共安全檢驗檢測能力橫向分類Fig.1 Horizontal classification of detection and test ability of public security
體系是具有確定的特性和功能的有機整體,具有整體性、相關性和動態性。
建設城市群公共安全聯動的檢驗檢測能力共享體系,一方面是避免資源與人才的浪費,提高設備和資源的使用率和產出效益;另一方面是為提升應對公共安全的能力,以發達地區帶動欠發達地區的能力發展。
針對目前檢驗檢測機構需求對接難、信息化管理水平低等問題,共享體系要涵蓋物資、人員、法律、標準、信息能力共享,包括縱向、橫向和綜合協調機制,實現多線性與雙維度[20]的體系構架,即涉及到的各領域要聯合發展、共同作用,與此同時,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單位與機構聯動發展、共同協作,做好檢驗檢測工作。
從物資的角度來說,要對公共安全檢驗檢測資源進行優化;從技術的角度來說,要引進高素質人才,提升設備的可靠性、精確性等其他重要性能;從立法的角度來說,完善公共安全檢驗檢測法律建設;從標準的角度來說,要進行檢驗檢測標準化建設;從信息的角度來說,要建立“互聯網+檢驗檢測”平臺。基于這一思路,可建立城市群公共安全聯動的檢驗檢測能力共享體系。
根據共享體系5要素,對體系分為5個層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5個層次可共同進行,構建共享體系。體系整體構架如圖2所示,共包括5個一級要素和15個二級要素。

圖2 城市群公共安全聯動的檢驗檢測能力共享體系框架Fig. 2 Frame of detection and testability of sharing system for public safety linkag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1)資源優化包括4個二級要素,分別是檢驗檢測資源的需求預測、檢驗檢測機構的優化選址、檢驗檢測資源的優化配置、檢驗檢測資源的優化調度[17]。這4方面是對提升城市群整體檢驗檢測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共享水平的必經之路。
2)技術提升一方面是要引進高素質創新性人才,并定期對在職人員進行再培訓,提高整體科研水平;另一方面是要提升設備重要性能,引進高性能設備。
3)法律法規建設一方面是要加強建設有關城市群公共安全聯動、檢驗檢測活動及機構的相關法律法規,如:城市公共安全檢驗檢測能力配置、區域公共安全檢驗檢測聯合實施的程序及方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打破城市間的政府壁壘,實現政府間的協同合作,完善法律法規體系,讓各活動的開展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是區域間法律法規規范統一問題,地方性法規以及規章制度統一標準化。
4)標準化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公共安全檢驗檢測領域標準化共性特點,研制公共安全標準制訂指南。標準化建設是指國家急需的公共安全信息、數據、術語、標識、編碼、代碼以及檢驗檢測具體活動,如:數據采集方式、各理化指標等,形成基礎通用標準并與國際接軌。同時包括實際按照現行最新公共安全相關標準的實施,如: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和其他公共安全領域的預測預警、監測評估、應急處置和恢復重建方面的公共安全標準體系。
5)信息共享要實現事態信息、環境信息、資源信息、其他涉及公共安全檢驗檢測信息共享,既要保證城市群各城市資源與人員的信息共享,也要實現待檢物信息與檢驗檢測結果共享,依托“互聯網+”平臺實現這一要素。信息共享是整個體系關鍵的環節,要實現能力共享,上述條件缺一不可。
城市群公共安全聯動檢驗檢測能力共享體系的實施基本流程,如圖3所示,包括公共安全的基本分析、城市群聯動與共享的實現、檢驗檢測活動的開展以及最終目標的達成。
1)對要實施檢驗檢測行動的目標進行分析,判斷檢驗檢測目的,以法律法規、規章制度、行業標準為藍本,對城市群聯動共享與檢驗檢測活動實施編制詳細計劃。
2)進行城市群聯動與共享,實現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從中央到地方,從各地方政府到各職能部門,融合第三方企業機構和社區力量,實現資源、技術、信息等多方面區域優化與共享。
3)檢驗檢測的活動是體系的核心,對待檢物進行檢驗檢測,并根據不同的目的撰寫報告書,根據標準出具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的檢驗檢測結果。
4)最終目標是聯合城市群區域內的綜合能力,最大限度的提升城市群公共安全檢驗檢測能力,預防危及城市群公共安全事件的發生,減弱城市群公共安全事故的擴散,增強事后調查取證能力。

圖3 城市群公共安全聯動的檢驗檢測能力體系實施流程Fig. 3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detection and test ability of sharing system for public safety linkag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對建立的體系進行評價需滿足4條原則:全面完整性原則、實用可操作原則、可拓展性原則和強韌性原則。遵循全面完整性原則,即對體系進行完整性評價,體系應有的基礎要素是否齊全,是否滿足體系基本功能;遵循實用可操作性原則,即對體系進行有效性評價,體系是否能高質量且高效率的完成要素功能;遵循可拓展性原則,即對體系進行發展性評價,由于區域差異或各方面發展情況不同,需要特殊指標的加入,這就要求體系具有可拓展的空間;遵循強韌性原則,即對體系恢復力進行評價,在魯棒性、迅速性、冗余性及有源性[21-23]4個指標的表現,魯棒性和迅速性描述的是體系的動態過程,即體系受影響的結果,冗余性和有源性描述體系應對影響的手段,一般而言,建設韌性工程包括預測、監控、響應、恢復及學習這5個關鍵步驟[24]。體系評價方法模型如圖4所示。

圖4 城市群公共安全聯動的檢驗檢測能力體系評價模型Fig. 4 Assessment model of detection and test ability of sharing system for public safety linkag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1)韌性工程涵蓋以下5個過程:預測是基于理論分析與模擬結果進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想象,這個過程將有利于應急預案的產生,在城市群公共安全聯動的檢驗檢測能力共享體系中,預測部分主要是對城市群區域所需的檢驗檢測能力以及區域間能力共享的預測;監控是洞悉、檢測事件的過程,目的是在體系惡化之前及時檢查到異樣,結合應急預案采取措施,監控即城市群區域聯動共享及檢驗檢測工作的監控,保證工作的正常開展;響應是事件中采取行動的能力以及采取措施對于體系的影響,實際情況中,這種影響是需要時間反應的;恢復是措施作用結束后系統的狀態,簡單的分3種,恢復到以前的狀態、恢復到優于以前的狀態、恢復到劣于以前的狀態;學習是指基于前4個階段,體系的自動調整,優于事件發生前的狀態。
2)恢復力評價涵蓋以下4個指標:魯棒性是指體系損毀前,承受風險沖擊和擾動的能力;迅速性是指體系從損毀狀態恢復到事前狀態的速度;冗余性是指遭受風險沖擊和擾動的部件、組件可更換的能力;有源性是指體系發現安全問題并確定優先順序的能力,當危機發生時體系調動應急救災資源的能力,也可認為是體系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可用程度。
1)城市群公共安全聯動檢測檢驗能力共享體系研究是以提高城市間檢驗檢測能力共享為目的,以體系建設理論需求為導向,運用理論分析法總結出城市群公共安全聯動的基本內涵,從而指導城市群檢驗檢測聯動共享體系的建立。
2)通過分析城市群公共安全的研究范圍、檢驗檢測的能力范圍、能力分類情況,明確城市群公共安全聯動檢驗檢測能力共享體系的5大要素,進行詳細的層次內涵解釋。
3)建立體系評價模型,可對建設的城市群公共安全聯動的檢驗檢測能力共享體系進行功能評價,基于此,實現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
[1]郭景濤, 佘廉. 城市群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應急指揮協同關系研究[J]. 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2016, 37(2):16-21.
GUO Jingtao, SHE Lian. Research on command coordination relation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major public safety incident emergency[J].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2016,37(2):16-21.
[2]劉茂, 王振. 城市公共安全學:應急與疏散[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
[3]張紀海, 王之樂. 基于資源配置的城市群應急體系設計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為例[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16(5):103-107.
ZHANG Jihai, WANG Zhile.Urban agglomeration emergency system design based o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research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4,16(5):103-107.
[4]王昀,徐杰.食品檢驗檢測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 [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16(13):190-191.
WANG Yun, XU Jie. The food inspection detection system problems and perfect measures[J].China High Technology Enterprises,2016(13):190-191.
[5]馬猛.在役石油鉆機安全檢測檢驗體系的建立[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0, 6(1):162-164.
MA Meng. The safety inspection and test system of drilling rig in service[J].Producti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2010,6(1):162-164.
[6]盧厚林,孫志,陳繼新,等.國家級公共檢驗檢測服務平臺創建與示范[J].檢驗檢疫學刊,2015,25(5):1-6.
LU Houlin, SUN Zhi, CHEN Jixin,et al. Service platform establishment and demonstration of the national public inspection and testing[J].Journal of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2015,25(5):1-6.
[7]吳超.安全科學方法學[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1:7-8.
[8]吳超.安全科學學的初步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7,17(11):5-15.
WU Chao. A preliminary study of safety science[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7,17(11):5-15
[9]王麗,鄧羽,牛文元.城市群的界定與識別研究[J].地理學報,2013,68(8):1059-1070.
WANG Li, DENG Yu, Niu Wenyuan. The definition and recognition research of urban agglomeration[J].ACTA Geographical SINISA, 2013, 68(8):1059-1070.
[10]顧朝林.城市群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研究,2011,30(5):771-784.
GU Zhaolin. Research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J].Geographical Research,2011,30(5):771-784.
[11]姚士謀,陳振光,朱英明.中國城市群[M].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6:5-7.
[12]方創琳.中國城市群形成發育的新格局及新趨勢[J].地理科學,2011,31(9):1025-1034.
FANG Chuanglin. New structure and new trend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J].Geographical Science,2011,31(9):1025-1034.
[13]范維澄,劉奕.城市公共安全體系架構分析[J].城市管理前沿,2009,11(5):38-41.
FAN Weicheng, LIU Yi. Analysis of Urban public safety architecture[J].Urban Management Frontier,2009,11(5):38-41.
[14]翟博洋,喬東,譚曉東.淺談我國檢驗檢測機構資源整合及發展[J].現代測量與實驗室管理,2013(5):41-44,17.
ZHAI Boyang, QIAO Dong, Tan Xiaodong. Introduction tore sources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spection and test org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J].Advanced Measurement and Laboratory Management, 2013(5):41-44,17.
[15]李雙會.論安全生產檢驗檢測體系建設[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07,3(6):89-92.
LI Shuanghui. Pilot study of the establishing of wok safety test system, 2007,3(6):89-92.
[16]Grant R M. 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1, 33(3):3-23.
[17]Amit R, Schoemaker P J H. 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14(1):33-46.
[18]Helfat C E, Peteraf M A. The dynamic resource‐based view: capability lifecycl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4(10):997-1010.
[19]黃浪,吳超.物流安全運籌學的構建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16, 26(2):18-24.
HUANG Lang, WU Chao.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safety operations research science[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16,26(2):18-24.
[20]王雪麗. 城市公共安全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方略[J]. 城市問題, 2012(7):79-83.
WANG Xueli. The problem and solution of public safety of urban [J].Urban problems,2012(7):79-83.
[21]Vugrin E D, Warren D E, Ehlen M A. A resilience 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system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ilience analysis of petrochemical supply chains to a hurricane [J]. Process Safety Progress, 2011, 30(3):280-290.
[22]Bruneau M, Chang S E, Eguchi R T, et al. “A Framework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and Enhance Seismic Resilience of Communities,”[J]. Earthquake Spectra, 2012, 19(4):733-752.
[23]Woods D D. Four concepts for resilienc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resilience engineering[J].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System Safety, 2015, 141:5-9.
[24]Lundberg J, Johansson B J. Systemic resilience model[J].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 2015, 14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