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軍
摘要: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彪炳千秋的人物,蒲松齡和杜甫在生平、思想、性格與文學創作方面都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杜甫在思想和創作多個方面均給予蒲松齡以豐富的精神滋養,蒲松齡也堪稱是“詩圣”杜甫的后代知音和優秀的繼承者。
關鍵詞:杜甫;蒲松齡;影響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彪炳千秋的人物,蒲松齡和杜甫雖是“蕭條異代不同時” ① ,但細察二人,又有諸多的相似之處:杜甫為有唐一代大儒,既是詩歌創作上的“圣者”,又是人格思想上的“圣人”;蒲松齡亦然,既是文學大家,小說、詩歌兼善,又同樣以高尚杰出的思想和人格贏得“圣人”的美名。在人生的履歷表上,他和杜甫有著相似的坎坷經歷;在人格性情上,他和杜甫有著相同的狂傲、癡拙和仁愛天性。更耐人尋味的是,蒲松齡常常在詩中以杜甫來自比,在詩歌創作上,說杜甫是蒲松齡未見面的老師也不為過。可以說,杜甫在多個方面予蒲松齡以極大的精神滋養,蒲松齡則從前輩杜甫那里受益良多。
一、生無逢世才,一拙心所安——相似的人生
比較起來,蒲松齡與杜甫的人生確實有許多共同之處:兩人自幼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都是儒家“愛人”“仁政”思想的忠實信徒,都有“濟世利民”的遠大政治理想,且都對理想極為執著。杜甫出生于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一生矢志不渝地信奉和實踐儒家的理想和信條;蒲松齡也是出生于書香世家,自明萬歷年間祖上幾代科甲相繼,高祖為邑廩生,曾祖為邑庠生。當然,與杜甫不同的是,蒲松齡除是虔誠的儒家信徒外,還信奉佛教。據其父蒲槃講,蒲松齡的前身就是一個病和尚。蒲松齡別號為“柳泉居士”,其文集中,也有許多募修寺廟殿堂的文章。而且從他的墳墓在文革中被盜掘所發現的殉葬念珠來看,他對佛教確實是信仰的,而且一直堅持到晚年。但正如蒲松齡自己所說:“佛曰‘虛無,老曰‘清凈,儒曰‘克復,至于教忠教孝,則殊途而同歸。” ① 佛教所提倡的悲憫同情眾生、提倡布恩施惠的教義,同儒家“仁者愛人”“濟蒼生”的主張并不矛盾,同蒲松齡憂國憂民的仁愛情懷也頗為相得。
蒲松齡和杜甫都是懷才不遇之人,和蒲松齡一生以教書為主不同,杜甫有過在朝廷做官的經歷,他曾任過左拾遺,是皇帝身邊的諫官,可惜時間不長,由于他為宰相房琯仗義執言而很快被皇帝免職了,后又做過華州司功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等小官,時間都較短。總之,杜甫的從政經歷是很失敗的;而蒲松齡則更倒霉,自十九歲考中秀才后,又在科場拼搏了幾十年,均告失敗,終未獲一第,除年輕時在江蘇寶應做過同鄉孫蕙一年的幕僚外,基本上是以布衣終其一生的。
兩人不僅在政治生活上失意,在物質生活上也都稱得上貧困潦倒。杜甫一生漂泊無定所,顛沛流離,又經歷“安史之亂”,其幼子甚至不幸凍餓而死;而蒲松齡一生教書,“潦倒于荒山僻隘之鄉” [1] ,一直過著貧苦的生活,“身瘦僅存骨,家貧僅立錐”的他甚至連奉養自己的老母都成了困難的事情。
兩人都有熱切而執著的救世情懷,一個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一個是“時值太平終歲苦,惟翹白首望清官”(蒲松齡《十一月初五日官征漕糧》),只是比起來,面對現實,地位比杜甫更為低下的蒲松齡,流露出的是更多的無奈。
作為有才氣而又有執著追求的文人,二人性格中都有“狂傲”與“癡拙”的性格側面。作為一代詩圣,杜甫既有“奉儒守官”的一面,又不乏封建文人所慣有的恃才傲物性情。他曾用“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來稱許自己的詩作;曾用“儒術與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埃”(《醉時歌》)來表現他對儒家道統和圣賢的不屑態度。《舊唐書》上說他“甫性褊躁”,《新唐書》上說他“褊躁傲誕”,因他公開頂撞過曾幫助過自己的劍南節度使嚴武,當然可能是在酒后。蒲松齡曾寫過一首直接表現杜甫“狂顛”性格的詩《杜子美》:
子美攜其妻,乞絲向市廛。韻哉章侍御,贈以夜飛蟬。雖固曠達無邊幅,毋乃恣肆近狂顛?拍岸大呼挺之子,三掛簾鉤幸不死。狂態直與彌生同,幾何不遭鍛錫公!
杜甫有狂顛的一面,蒲松齡又何嘗不是?看他寫自己的詩句和詞句:
倒冠歌舞狂生醉,戲馬臺前獨振衣。
(《九月與定甫兄弟飲西園,和壁間韻,即呈如水》)
樽酒狂歌劍氣橫,壯懷喜遇故人傾。
(《飲希梅齋中》)
我狂生耳,自摸索今世,已拚寒窘。
(《念奴嬌·新秋月夜,病中感賦,呈袁宣四孝廉》)
性格上的“癡拙”這一特點,二人也非常相似。杜甫常用“拙”來稱自己的性格,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開頭兩句就是:“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在《客夜》中也說“計拙無衣食”。而蒲松齡也屢次在詩中表現自己的“癡拙”,如稱自己為“拙叟”,在《拙叟行》中,他說:“生無逢世才,一拙心所安。我自有故步,無須羨邯鄲。”在其他詩中也常有“高岸可為谷,性拙終不移”(《詠史》)、“老夫性僻近疏陋,行年衰憊拙益增”(《見王漢叟翩翩有父風,乃嘆林下必有清風,誠然也。作寄玉斧》)。在他眼里,甚至“小山榗笏如人拙,瘦竹無心類我癡”(《逃暑石隱園》),連自然界也像他一樣癡拙。所以他常常以杜甫自比,如“沈約何時非病里,少陵常是在愁中”(《病足經秋不愈,畢振叔時亦抱恙初起,賦以寄之》)、“北海論文憐杜甫,江州赍酒過柴桑”(《答朱子青見過惠酒》)等。
杜甫和蒲松齡雖都為一文弱書生,但又都具有難能可貴的俠義精神,都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杜甫曾用“白刃仇不義,黃金傾有無。殺人紅塵里,報答在斯須”(《遣懷》)這樣的詩句,表達了他對俠義精神的肯定和向往,而現實生活中的杜甫也不乏感人的俠義之舉,如不顧個人安危仗義執言搭救宰相房琯就是典型一例;蒲松齡也和前輩杜甫一樣充滿俠肝義膽,他曾多次完全是出于一腔正義為民請命,不惜得罪朋友,更不怕觸怒權貴,表現了一個正直知識分子的磊落俠氣。最典型的例子有二,一是他有感于同鄉好友孫蕙的親族、奴仆仗勢橫行鄉里之累累惡行,憤而撰《上孫給諫書》,向孫蕙直陳其事,此舉在當時引起較大反響;二是他曾與淄川漕糧經承康利貞進行面對面的斗爭。面對貪官康利貞,蒲松齡義正詞嚴,“逐款指其雜費之妄”,使康利貞“遁辭智窮”(《又投俞縣公呈》)。
杜甫曾創作歌頌俠義精神的以動物為主人公的五言古詩《義鶻行》,蒲松齡則直接借鑒其內容,創作了短小精悍的文言小說佳作《禽俠》。兩篇內容相似的佳作,一脈相承,前后輝映,足稱一段文壇佳話。在對俠義精神不約而同的謳歌和弘揚上,我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杜甫對蒲松齡的巨大影響。①
二、蒼老幾近少陵——相似的詩風
同為一代文學大師,在文學創作實踐上,蒲松齡也從杜甫那里汲取了豐富的藝術養分,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在詩歌創作方面。
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集大成者,對后世影響極大,尤其是北宋“江西詩派”之后,杜詩藝術成就沾溉后世無數詩人,蒲松齡自然也不例外。而且,蒲松齡所生活的清初,正是箋注杜詩和學習杜詩最為興盛的時期,尊崇杜詩、學習杜詩已經成為清初詩壇的共識。
蒲松齡在坐館授書之余,勤于筆耕,除著有家喻戶曉的《聊齋志異》外,還酷愛詩歌創作。盛偉先生編《聊齋詩集》,共收其詩900余首,另收詞100余首。在詩歌創作方面,蒲松齡也和杜甫一樣,“轉益多師是吾師”(杜甫《戲為六絕句》),他積極向杜甫、李賀、白居易、蘇軾等唐宋先賢們學習,其中尤以杜甫對他影響最大。
作為中國古典詩歌集大成者,杜甫詩歌被譽為無體不工,無美不備,杜詩規矩井然,學有規范,其詩歌各體均有名篇,尤精五、七言律。蒲松齡也是“因境寫情,體裁不一” [2] , 像他的五、七言古體詩,就直接繼承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多寫所經受的苦難和耳聞目睹的種種不平,不尚典麗,不務雕鑿,風格質樸自然。從總體創作情況看,蒲松齡尤長于近體詩創作,特別是七律,他的詩集中,七律的數量約為三分之一強。七律是最能代表其詩歌藝術成就的,而在七律的創作上,蒲松齡明顯受到杜甫的影響。
杜詩的風格以沉郁頓挫、慷慨悲涼為主,也有清新明快、婉轉流麗等多樣風格,而蒲松齡的詩歌作品也是風格多樣,不拘一格,但總體是傾向于杜詩沉郁頓挫風格的。像下面這兩首七言律詩:
西風策策雁聲殘,酌酒挑燈興未闌。
星斗夜搖銀漢動,芙蓉醉擊玉龍寒。
故人憔悴折腰苦,世路風波強項難。
吾輩只應焚筆硯,莫將此骨葬江干!
(《聞孫樹百以河工仵大僚》)
漫向風塵試壯游,天涯浪跡一孤舟。
新聞總入狐鬼史,斗酒難消磊塊愁。
尚有孫陽憐瘦骨,欲從玄石葬荒丘。
北邙芳草年年綠,碧血青燐恨不休。
(《十九日得家書感賦,即呈孫樹百、劉孔集》)
很明顯,詩的風格和杜甫非常相象,可以明顯看出蒲松齡對杜詩學習的痕跡來。和蒲松齡同時代的大詩人,也是蒲松齡的同鄉王漁洋曾評價稱蒲松齡《挽淮陽道》一詩:“起語陡健”、“蒼老幾近少陵矣” [3] ,可謂“慧眼識詩”。
除了在藝術風格上向杜詩學習、靠攏外,細覽蒲松齡詩作,在其詩中甚至經常可以看到他直接模仿、借鑒杜詩的句子,僅以七律為例:
“芳洲蛺蝶深深見”(《湖上早飯,得肥字》)來自杜甫的“穿花蛺蝶深深見”(《曲江二首》);
“楓來秋林玉露濃”(《季孫安宜》),來自杜甫的“玉露凋傷楓樹林”(《秋興八首》);
“千家野哭聞噓舍,幾點漁燈近柳莊”(《賦得滿城風雨近重陽》),來自杜甫的“野哭千家聞戰伐”(《閣夜》);
“迎秋墜粉蓮房老”(《稷下畢振叔齋中》),來自杜甫的“露冷蓮房墜粉紅”(《秋興八首》);
“凄風攪樹花冥冥”(《夜雨》),來自杜甫的“風吹客衣日杲杲,樹攪離思花冥冥”(《醉歌行》);
“空庭尚有藤蘿月”(《草廬》之二),來自杜甫的“請看石上藤蘿月”(《秋興八首》);
“邀取鄰翁相對酌”(《荒園小構落成,有叢柏當門,顏曰綠屏齋》),來自杜甫的“肯漁鄰翁相對飲”(《客至》);
“好花忽自霧中看”(《夜飲再賦》之二),來自杜甫的“老年花似霧中看”(《小舟寒食中作》);
……
像這樣直接脫胎于杜詩的句子,在蒲松齡詩集中是隨處可見的,所以,說杜甫是蒲松齡詩歌上的老師,也絕不為過。
三、兩代情圣——杜甫仁愛思想對蒲松齡的精神滋養
當代文學評論家摩羅曾說過:“一個作家究竟是一個普通作家還是一個偉大作家,實際上在他下筆創作之前即成定數,這個決定因素就是他的精神素質。沒有起碼的思維能力和文字操作能力成不了作家;沒有優秀的文學天賦成不了優秀作家;沒有大熱情、大痛苦、大慈悲和高貴的道德追求則成不了偉大作家。” [4]一個偉大的作家,往往也是思想家,或者說是偉大的人文主義者。他們具有博大無私的愛,他們關懷人的命運,關懷人類的命運,這種與生俱來的悲天憫人的情懷,正是他們最大的精神財富,也是推動他們進行藝術創造的根本動力。唐朝詩圣杜甫和清代文豪蒲松齡正是這樣的不折不扣的偉大作家。
蒲松齡和杜甫不但有著相似的人生道路和性格,而且二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善良天性,有著超越常人的同情心,都有著“民胞物與”的仁愛情懷。眾所周知,杜甫是不折不扣的儒家信徒,杜甫常自稱“老儒”“儒生”“腐儒”,談到家世時“奉儒守官”。杜詩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其中所體現的“民胞物與”的仁愛情懷。“民胞物與”語出宋儒,意即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一切有生命的或無生命的物體都是我的朋友。這種仁民愛物的精神滲透到其作品的各個方面,而且表達得十分完美,能給讀者以長久的感動。他熱愛祖國,關心人民的疾苦,他勇敢地揭露黑暗,憤怒抨擊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他胸懷博大,對親人、對朋友,始終懷抱著至誠的善良仁愛之心。杜甫的詩所表現出來的偉大人格和高尚情懷,雖在千百年后,仍能給讀者以長久的感動。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梁啟超先生曾撰文《情圣杜甫》,由衷地稱贊杜甫是“情圣”, 稱“他是個最富于同情心的人” [5] 。
杜甫有著典型的仁者人格,有著令人感動的泛愛情懷,蒲松齡同樣如此,他也和杜甫一樣有著善良天性和與生俱來的同情心。下面兩首詩歌可為最好的佐證,一首是杜甫的《石龕》:
熊羆咆我東,虎豹號我西。我后鬼長嘯,我前狨又啼。天寒昏無日,山遠道路迷。驅車石龕下,仲冬見虹霓。伐竹者誰子,悲歌上云梯。為官采美箭,五歲供梁齊。苦云直簳干,無以應提攜。奈何漁陽騎,颯颯驚蒸黎。
這首詩作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這一年是杜甫生活最艱難的一年,他為了生活,曾“一年四行役”(《發同谷縣》),先后經歷了從華州到秦州,又從秦州到同谷,再從同谷到成都的奔波跋涉的生活。《石龕》是他在山中看到冒險砍伐竹子的樵夫,由衷而生憐憫之情,發為悲歌。
而在蒲松齡詩集中,也有一篇作品與《石龕》非常類似,即《牧羊辭,呈樹百》,該詩是康熙十年(1671)蒲松齡寫給同鄉孫蕙的:
南山高萬丈,秋雨苦淋浪。彼誰者子?箬笠來牧羊。其羊千百以為群,垂之在山崗。晝逐茭草,夜備虎狼。羊不得食羵其首,主人怒問爾何瘦我羊?稍縱之,羊入阿,食人禾。禾主來罵,牧人不敢呵。風黧爾面,雨敗爾蓑,侈指裂膚,守之不得去;不求主人賞,但愿無風波。甲子之冬凍羊死,欲求芻與牧,山中霜雪多。牧人牧人,奈甲子何!吁嗟乎!奈甲子何!
牧羊人在嚴冬中牧羊,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情,卻引發了蒲松齡強烈的惻隱之心,以至于竟發出“牧人牧人,奈甲子何!吁嗟乎!奈甲子何!”的哀憫之聲,簡直就是在和淚書寫了,其悲憫力度恐還要超過《石龕》一些。
對現實社會苦難的描寫無疑是杜詩中最重要的內容。對世界眾生的關注使杜甫的目光始終是關愛、溫暖的,也是憂郁、沉重的,他充滿著悲天憫人的高尚情懷,他始終把自己與人民、國家、君王聯系在一起。他的許多著名詩作如“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無不充滿著現實主義的人文關懷,閃耀著人道主義的思想光輝。
杜甫仁民愛物的情懷也深深影響了蒲松齡,蒲松齡“憫農詩”約有九十余首之多,占其全部詩歌作品的十分之一。康熙四十三年,淄博發生大災荒,大澇之后接著大旱,繼而蟲災。他憂心如焚,寫了有名的《康熙四十三年記災前篇》和《秋災記略后篇》,記載了災荒給家鄉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這兩篇文章,他詳記災情,備述百姓“鬻兒賣田”“尸橫路衢”之狀,“情狀可哀,涕可隕”,在記述中,他帶上了濃重的感情色彩,體現出對家鄉災荒的深深焦慮和對百姓的殷切關心,堪稱是兩篇血淚文字。
為表現這場持續三年、給淄博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大災荒,蒲松齡斷斷續續寫了數十首詩。在《流民》中,蒲松齡記下了災民們忍痛賣兒賣女的痛苦場面:
男子攜筐妻負雛,女兒賣別哭嗚嗚。
更讓人觸目驚心的是,街市上竟出現了買賣人肉的,而且比狗肉、羊肉還要便宜:
旅食何曾傍肆簾,滿城白骨盡災黔。市中鼎炙真難問,人較犬羊十倍廉!
(《飯肆》)
在自濟南返家的途中,他看到流民載道,詢問方知都是家鄉百姓,他無比痛心地寫道:
大旱已經年,田無寸草青。大風折枯蓬,垅頭黃埃生。五月行復盡,寧猶望西成?壯者盡逃亡,老者尚咿嚶。大村煙火稀,小村絕雞鳴。流民滿道路,荷簏或抱嬰。腹枵菜色黯,風來吹欲傾。饑尸橫道周,狼藉客驂驚。我行至舊村,鄰半為逃氓。官慈盜日多,日落少人行。父老對唏噓,愁旱心煎烹。尤恐天雨降,晚田無人耕。
(《五月歸自郡,見流民載道,問之,皆淄人也》)
這完全就是一幅真實而生動的災年流民圖。這樣情真意切的詩,和杜甫的“三吏”“三別”等又何其相似乃爾。蒲松齡繼承了杜甫現實主義的詩歌傳統,用詩歌這一文學形式對大災荒進行了及時、深切的反映和揭示,對下層群眾的苦難給予了最深切的同情,這堪稱是對杜甫“詩史”精神的最好傳承。杜甫曾慨嘆:“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杜甫《南征》),杜甫去世八百年后,蒲松齡無疑是杜甫仁愛精神的最佳知音。也可以說,蒲松齡是杜甫之后的又一位最富有同情心的“情圣”。
論蒲松齡,自不能不提及其小說杰作《聊齋志異》。《聊齋志異》之所以成為一部空前絕后之作而布在人口,流傳天下,不僅在于它有攝魂奪魄的美學魅力,而且還在于它字里行間貫注了蒲松齡那悲天憫人的仁愛情懷,這一點,恰恰是我們長時間沒有給予足夠的認識和重視的。
郭沫若先生曾為淄川蒲松齡紀念館題過一副著名的楹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應該說概括得非常精辟。的確,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表現出了強烈的反對暴虐、鞭撻強梁、憂懷民生的憤世情懷,這在封建時代的作家中,實為難能可貴。關于《聊齋志異》刺貪刺虐、揭露批判現實的作品,前賢今哲已論述頗多,但筆者認為,有愛才有憎,唯有大愛才有大憎,正因為蒲松齡有一顆博大寬厚的仁愛之心,所以他才能對造成人世間不幸和苦難的當權者進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抨擊,而在《聊齋志異》中,既彌漫著憤世嫉俗的悲憤之詞,更鳴奏著弘揚善行的理想之歌。蒲松齡筆下的許多人物都堪稱仁愛精神的化身。比如蒲松齡在揭露和抨擊貪官污吏的同時,也滿懷熱情地贊揚謳歌了其心目中的清官廉吏,如折獄小說《冤獄》《詩讞》《于中丞》《折獄》《胭脂》《老龍船戶》《太原獄》等篇中,這些官吏無一不是審案精明,執法公正,使受冤屈的好人得到昭雪,讓干壞事的惡人受到應得的懲罰。在《聊齋志異》中,蒲松齡還描寫了許多心地仁厚的下層普通人的感人形象,寫出了他們身上的美好人性,表現了人物心靈的耀眼光輝,如《王六郎》《紉針》《張誠》《菱角》等。而蒲松齡通過這些作品所表現出的仁愛情懷,我們都可以在杜甫身上找到影子。
和杜甫有所不同的是,蒲松齡不僅在詩文和小說中真實地反映身邊群眾所遭受的痛苦,而且他還在實際行動上給下層群眾以實在的關心和幫助,這一點似更難能可貴。在淄川家鄉,他是最富熱心腸的人,村子里修橋補路、乃至婚喪嫁娶大小事情,他都關心;建廟修殿等各種善事,他都積極參與。他的文集中收了將近四十篇碑記和募修序文。特別是在晚年,他寫下了眾多的雜著,努力向農民普及各種文化知識。舉凡鄉民們需要的如種桑種地、醫病取藥、還是婚喪嫁娶、看氣觀測,他都有著述。比如針對鄉親們缺醫少藥的現實情況,他專門寫了《藥祟書》,他在《〈藥祟書〉序》中說:“疾病,人之所時有也。山村之中,不惟無處可以問醫,并無錢可以市藥,思集偏方,以備鄉鄰之急,志之不已,又取《本草綱目》繕寫之,不取長方,不錄貴藥,檢方后,立遣村童,可以攜取。”這些面向下層群眾的雜著在他的創作中占據了不少的分量。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是千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對自我價值的一貫體認,但由于在精神上和社會地位上存在的種種優越感,又使他們經常成為世俗人生的旁觀者,即使是出于對社會人世的人道關懷,也多是居高臨下的。而蒲松齡在這方面和歷史上的大多數知識分子有所不同,他在關心下層民眾并為下層民眾做實事方面,可能是歷史上的所有文人都趕不上的。過去有評論家把杜甫稱之為“人民詩人”,而蒲松齡也完全甚至更有資格稱是“人民作家”。在汪玢玲先生的《鬼狐風情——〈聊齋志異〉與民俗文化》一書中,就有這樣的小標題:“人民藝術家蒲松齡與人民” [6] ,我想,對這一稱號,蒲松齡是當之無愧的。
結 語
作為有唐一代大儒,杜甫被后人尊稱為“詩圣”,他不僅是詩歌創作上的圣人,也和孔夫子一樣,是人格上的、思想上的圣人;同樣,有清一代大儒蒲松齡,也被后人尊稱為圣人。周揚同志五十年代來山東考察時曾說過,山東是“前有孔夫子,后有蒲松齡”,他把蒲松齡與孔子并稱為山東的兩位大圣人,實為真知灼見。
而如果不從地域因素出發,而從文學范疇來考慮的話,我們似也可以套用周揚同志的贊語來形容杜、蒲二人,那就是——“前有杜子美,后有蒲松齡”。
參考文獻:
[1]蒲立德.《聊齋志異》跋[G]//朱一玄.《聊齋志異》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2]張鵬展.聊齋詩集序[G]//朱一玄.《聊齋志異》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3]袁世碩.蒲松齡事跡著述新考[M].濟南:齊魯書社,1988.
[4]摩羅.孤獨的巴金[J].當代作家評論.1996,(6).
[5]梁啟超.詩圣杜甫[M]//王蘧常,注.梁啟超詩文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6]汪玢玲.鬼狐風情——《聊齋志異》與民俗文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The Sage's broad mind and Confucianist feelings
——Analysis of DuFu's influence to Pu Songling
Yang Yu-jun
(Zaozhuang University,Zaozhuang 277160,China )
Abstract: As the greatest scholars shining through the ages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Pu Songling and Du Fu have many similarities in life,(下轉第131頁)
(上接第113)
thought,character and literary creation. Du Fu offered rich spirit nourishing to Pu Songling in thoughts and creation. Pu Songling is Du Fu's inheritor and bosom friend about nine hundred years later.
Key words: Du Fu;Pu Songling;influence
(責任編輯:陳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