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吉林省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農村改革的一系列部署,按照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打造亮點思路,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發展方式,扎實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2016年,全省農民合作社達75638戶,成員96.5萬,占全省農戶的24%;種植面積在1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有81528戶。農村流轉土地2052萬畝,占家庭承包面積的33%。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面積1619萬畝,其中流轉面積1324萬畝,占全省流轉面積的65%。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穩步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提高了農業組織化程度,降低了生產成本,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有效地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問題。
完善法律政策保障體系,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長效機制。2015年,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實施意見》,為實現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了制度保障。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省農委下發《吉林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主要載體。省農委、省工商局聯合下發《吉林省家庭農場登記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家庭農場的主體地位。此外,我省還正在研究起草《全省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承擔公益性服務的資質標準》,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規模經營主體的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
完善金融服務支撐體系,營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良好氛圍。吉林省作為全國農村金融改革試點省,在破解制約農村經濟發展金融瓶頸上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先后開展了針對新型經營主體的糧食直補資金擔保貸款、土地收益保證貸款、“吉牧貸”等涉農金融產品,從2013年開始,我省按照國家總體部署安排,積極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 “兩權”抵押貸款試點等工作,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融資難等問題得到極大緩解。為推動銀行信貸部門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和杠桿作用,省級財政每年拿出2300萬元專項用于貸款貼息和擔保費補貼。在法定擔保機構擔保和銀行貸款的合作社,都可自愿申報。將發展建設項目的評審權交給市場,扶持哪個合作社、扶持什么項目,由銀行和擔保公司來評估,既保證了項目的有效實施,又發揮了財政專項資金的效能,解決了資金使用效益低和監管難的問題。通過擔保費補貼和貼息,促進了雙方接觸合作,降低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銀行合作成本,提高了銀信部門為農服務的積極性,推動金融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有效緩解了貸款貴問題。2016年,辦理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貸款貼息、擔保費補貼2071筆,撥付補貼資金2299萬元,帶動銀行貸款資金8.8億元,扶持資金規模擴大38倍,實現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完善財政項目支持體系,提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強大動力。為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優先將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納入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現代農業發展資金、千億斤糧食工程資金、農業結構調整資金、“菜籃子”工程建設資金等的支持范圍。優先讓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實施那些有組織、規模化、成片推進的項目。2016年,安排下達棚膜蔬菜產業專項資金3500萬元,主要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擔。在資產管護方面,重點強化了其在農業項目建設與管護方面的主體地位,將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以及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擔實施項目形成的資產,交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法占有和使用。在組織實施“全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省”創建工作中,全省30個糧食主產縣的每個鄉(鎮)扶持建設一個全程機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根據其實施的經營作業面積,輻射帶動能力,在購置農業機械、建設庫房和基礎設施建設上每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200萬元至450萬元的補貼。2015年支持建設46家,2016年支持建設230家。
完善人才培育選拔體系,創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自身源泉。人才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我省注重在培育和選拔上下功夫,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管理者和技術骨干納入“陽光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等政府組織的人才培訓工程,依托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專業技能培訓,依托國家和省級現代化龍頭企業開展創新創業培訓,依托實訓基地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依托國家和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開展新技術新品種示范推廣培訓。在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辦人教育培訓上,開展省內學、省外學和國外學。省內依托各級農廣校、農業培訓中心、農業學校、科研院所開展培訓,2015~2016年的冬春培訓,全省舉辦各類培訓班7132期,培訓96萬人次;省外組成20個班次,每班100人,培訓時間10天左右,分別赴北京、遼寧、黑龍江、河北、江蘇、山東、陜西等10個農業部認定的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參加培訓。國外選派優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赴日本、韓國、法國、美國、以色列等國家開展學習交流活動。在培育模式上,除了常規的“田間+課堂”、“理論+實訓”等模式外,探索開展了“互聯網+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育模式。開發建設了吉林農業科技教育服務平臺,聯合吉林省農業綜合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發“吉林省農業科技服務”微信服務平臺,上傳農業技術視頻、市場信息、教育資料等,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在線學習。在培育好現有人才基礎上,加強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人才選拔的支持力度,鼓勵涉農學科大中專畢業生進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財政支持、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上,優先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技術力量雄厚、教育資源豐富的優勢,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通過參股合作、科技創新等多種方式加快生產經營管理人才培育。
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搭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展示平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接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試驗、示范,成為農業優良品種展示的靚麗風景線。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玉米螟、農田統一滅鼠、等離子處理種子技術等重大增產技術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得到有效推廣應用,2015年,全省測土配方施肥新增測土面積2000萬畝、生物防治玉米螟計劃推廣面積3632.5萬畝次、農田統一滅鼠達到1700萬畝、開展玉米大斑病、水稻稻瘟病統防統治航化作業試點面積200萬畝,新建15個智能水稻催芽車間,單次催芽能力710噸,輻射水稻面積28.4萬畝。同時,保護性耕作技術、水稻缽盤育秧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應用面積也不斷擴大,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為糧食增產增收提供了強力科技支撐。2016年,按照農業部的部署,我省科學調整了種植結構,為調減籽粒玉米面積,全省已落實調減大豆、水稻、蔬菜、葵花等面積332.58萬畝,涉及全省37個縣(市、區),從調整主體看,規模經營主體調整面積141.71萬畝,占總數的43%,完成了農業部給我省下達的調減300萬畝籽粒玉米面積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