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農墾管理區是傳統的農業生產大區,也是當地經濟的基礎支撐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僅僅依靠現有生產經營模式和生產技術條件,已無法實現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為落實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結合當地實際,該區加快農業現代立體發展,推動經濟快速協調可持續發展。
全力發展現代農牧業,主動適應綠色、安全、高端新需求。圍繞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借助與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智慧農業項目和10萬畝綠色水稻原料基地項目,打造綠色有機稻米品牌。利用原梨樹農場傳統水稻種植優勢,大力發展綠色、安全、有機水稻種植。在現有11.2萬畝水稻面積的基礎上,再恢復種植水田面積3萬畝;改變玉米“一糧獨大”的種植結構,調減玉米種植面積4萬畝,種植雜糧面積1萬畝。同時,將農業生產從“平面式”向“立體式”發展。利用各種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的時間差和空間差進行綜合技術的組裝配套,充分利用棚膜、土地、光照、作物、動物資源,形成多功能、多層次、多途徑的高產、高效、優質生產模式。以一村一品,一地一業拓寬農民增收主渠道。立足墾區自然優勢,重點發展蛋雞、鵝鴨、牛羊及特種動物等養殖和林下經濟特色農業,引領農民加快致富步伐。
以農墾企業改革為契機,站在新的起點,全面推進小康建設。從單純農業向綜合企業發展,以集約化、工廠化生產為基礎,以建設人與自然相協調的生態環境為長久目標,集種植、養殖、環境綠化、商業貿易、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綜合大型農墾企業。從單純生產糧食向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科研一體化發展;變單純生產糧食企業為繁殖、養殖、生產、貯藏、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化集團,逐步建立自己的科研機構、項目研究,加快培植一大批產業化龍頭企業,向農業都市化進軍。
加快結構調整優化步伐。壯大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完善產業體系,強化產業配套,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持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壯大民營經濟,強化民營經濟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打造一支依法誠信經營、照章納稅、盡社會責任的企業家團隊。實施優勢產業壯大工程,加快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舉全區之力,推動吉春制藥集團實現上市,延伸企業的產業鏈條,使吉春制藥集團向更高更遠的目標發展。
大力培育發展農村旅游業。以雙遼種羊場架樹臺湖國家級濕地公園建設為平臺,精心謀劃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以打造文化風景名勝區為目標,積極推進文化旅游景觀帶建設,集草原風光、民俗文化、史前文明、魅力鄉村和現代農牧業觀光為一體的旅游精品路線。圍繞旅游景觀帶發展“農家樂”“牧家樂”及現代農牧業觀光旅游項目,并逐步開發富有蒙古民族特色的食品、服飾、工藝品及蒙醫蒙藥等旅游產品,形成一條“吃、住、行、游、購、娛”的產業鏈,打造旅游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