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慧
曾經有一個順口溜來形容人老了:以前的事兒忘不了,現在的事兒記不住。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卻也進入了這種狀態。現在我們就來扒一扒“年輕人的健忘癥”。
?筅我們的注意力越來越分散
從生理上來說,我們人類的記憶力在30歲左右達到頂峰,而在40歲以后開始逐漸下降,而且這種下降是非常緩和的,并不明顯。那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確實有“健忘”的癥狀了呢?可以說,這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產物。互聯網的崛起讓我們時時刻刻都可以接收到新鮮的刺激,最明顯的就是公交車上,以前人們坐公交有些“無聊”,比如下班路上想晚飯做什么,下車后是直接去超市呢?還是回家?這個過程是一個周密計劃的形成過程,有利于“晚餐”這個目標的順利達成。而現在,人手一部手機,好看的好聽的好玩的,把這個時段的大腦占的滿滿的,至于晚飯,可能到了家門口才想起來可能需要去一趟超市。這不是健忘,而是你的注意力根本沒在這。
?筅時間被碎片化
我們的大腦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記憶一次就相當于劃了一道很淺的印記,我們需要多次記憶,也就是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印記才能越來越深,神經元之間的連接通路才會形成。而當時間被碎片化以后,我們的空閑時間全部被各種刺激所充斥,本該成為主路的旁支越來越多。就好比沒有了高速,全部是鄉間小道,再進入大腦的信息當然更容易走岔路,表現出來就是生活無序、大腦健忘。
?筅我們更多地依賴“外腦”
我們更多地依賴“外腦”,使得大腦功能在發生變化。現在的我們非常善于使用電腦、手機等設備來存儲我們的“記憶”,需要什么的時候打開電腦即可調取。
本來“外腦”的使用是對我們人類大腦的一個有效擴展,可是時至今日,我們越來越依賴于外腦,不僅是存儲,包括判斷、歸納、總結等原本需要人腦思考的問題,也可由機器代勞,真正的人類的大腦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學會了“偷懶”。這并不是說我們的大腦退化了,而是大腦功能正在隨著科技的發展而進行調整,健忘只是其中的一個副作用而已。
?筅生活壓力大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年輕人不得不頂著巨大的壓力生活,導致記憶力、理解力、邏輯推理能力下降。
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希望自己的大腦可以保持較高的運轉能力,那就從拒絕健忘做起。
1.放下手機,讓大腦休息休息
作畫要有一定的“留白”,我們的大腦也需要“放空”。具體做法就是強制了,比如每天訂上鬧鐘,晚上10點以后堅決不看手機。
2.整合碎片化時間
將碎片時間利用起來做同一件事情,比如鍛煉身體、讀一本書等,減少碎片時間的興奮強度。
3.健康的生活方式
即WHO(世界衛生組織)推出的人類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的膳食、適量的運動、平衡的心態、充足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