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平
[摘 要]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保持積極、主動、愉悅的心理狀態,享受數學學習之過程;享受學習過程,更意味著煥發兒童學習主體的力量,讓學生愛學、樂學、會學,以自主、自由、自動、自在的姿態經歷學習之旅,逐漸形成一種內在的、穩定的、整體性的核心要素,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 數學素養;兒童視角
教師在備課前后精心設計案例,組織教學,將新的課程理念在課堂上展示出來,通過多種教學形式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保持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讓學生在豐富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設計學習活動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經歷學習過程,體驗學習的樂趣,享受成功,積極投入到學習過程之中。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保持積極、主動、愉悅的心理狀態,享受數學學習之過程;更意味著煥發兒童學習主體的力量,讓學生愛學、樂學、會學,以自主、自由、自動、自在的姿態經歷學習之旅,逐漸形成一種內在的、穩定的、整體性的核心要素,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享受學習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大多數教師總是擔心學生不會學習,時刻不敢放手,越俎代庖。教師看見的常常是課本表面上的數學知識,卻忽視了學生的知識經驗和學習能力,扼殺了學生可貴的學習品質,如交流、思辨、探究、創新等。教師要信任學生,善于做一個課堂的后退者,為學生鋪路搭橋,讓學生獨立打開數學學習的大門。
(二)擴展教學進度
在享受學習數學過程中,不確定因素更多,常常會出現預設不到的場景,延伸出和課堂教學目標無關的數學知識。但教育有“近景目標”和“遠景目標”之分,作為教育者,目光應從“短視”到“遠視”,從關注成績轉變到關注學習者的生命狀態——學習能力的培養,情緒、意志、注意力的變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而這些,恰恰是學生數學素養的集中體現,是學生終身學習所必不可少的。
石中英教授說:人的發展,就其根源來說,不是一個外在的規范或控制過程,而是一個內在的覺醒或成長過程。行走在“享學”之路上,學生從最初的好奇,逐漸轉向從數學的視角去發現和表達,感悟和提升,學生過著一種自由、開放、個性十足的數學學習生活,有著情趣,帶著智慧,閃著靈動,溢著幸福,學生的數學素養就在其間生根長芽,自發生長。
二、以享受學習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學生在學習完數學知識后,出校門不到兩年基本上就忘記所學內容,唯有深深銘記在頭腦中的數學精神、數學思想、研究方法等,隨時隨地地發生作用,使人終身受益。讓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需要給學生創造舞臺,學生在多樣化的數學學習活動中,不斷地進行數學抽象,自覺運用數學的觀點去解釋身邊的問題,扎實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以學生為主體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行為特征、認知起點以及表達方式。享受學習的過程,就是順應兒童思維,源于兒童需要又創造兒童需要,基于兒童現實又發展學生可能,讓學習既有意義又有價值。
1.開辟微講堂來傾聽學生聲音
學生不是“空瓶子”,他們是有機的種子,本身具有萌發生長的機能。教師開辟數學微講堂,讓學生走上講臺,以小老師的身份發表自己的數學觀點、數學思考,并與講臺下的伙伴們對話互動,在傾聽、分享、對話、質疑中達成對數學知識全方位、多角度、有深度的理解,從而完善認知結構。例如:在教學《數字與信息》時,教師讓學生課前先收集家庭三位成員的身份證號碼,調查身份證號碼上的數字編碼所表示的含義,并記錄下自己的疑惑。有了學生的課前調查,課堂中,教師讓學生走上講臺,對身份證上的相關信息進行介紹,并在學生介紹的過程中,呈現具有代表性的,來源于學生自己的困惑,學生之間質疑解惑,課堂充盈著學生的聲音。學生之間的對話,已有知識經驗的分享,讓學生的思維在認知節點上不斷躍升,數學智慧得以沉淀。
微講臺的開辟,循序漸進,學生學會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會與同學交流思維的過程與結果,會有禮貌地指出他人觀點中的錯誤,會吸納和整合不同的觀點與認知,數學素養得以真正提升。
2.以拍攝微視頻展示學生個性
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教師要善于找到兒童數學學習的“源”,找到兒童自主學習的“泵”,引導學生自發地探究、自由地創造。“互聯網+”時代,網絡技術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無限新的可能,教師從三年級開始,嘗試讓學生拍攝數學微視頻,學生從數學的視角出發,利用手機、電腦等現代媒體技術,就一個知識點、一道數學題的思考過程、一次數學實踐活動等,拍攝成微視頻,大家學習共享。小學四年級學生學習“千克與克”,拍攝關于如何使用鉤秤(桿秤的一種)的微視頻,詳細介紹了鉤秤的結構及使用方法,并向大家演示利用鉤秤稱水果質量的動態過程。這一微視頻對長期生活在城市的學生而言,無疑是一次數學的熏陶與視野的拓展,激發了學生對古代數學文化的研究熱情。
基于學生視角的數學微視頻,其呈現方式和內容,完全由學生自主選擇,學生不再匍匐于數學題前面,而是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去發現身邊的數學,并進行個性化的表達,鍛造了學生思維品質,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養。
3.創意作業提升學習能力
為消除傳統數學作業的枯燥乏味感,帶領學生走進更為廣袤的數學世界,發揮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進行創意作業的改革,力求讓作業變得有深度、有溫度、有梯度又有趣味。
教室黑板一角,開辟“一題之師”欄目,讓學生根據學號輪流出題,自主講評,自我反饋;小學二年級學生學習“確定位置”,可布置作業內容為畫一畫校園各個景點的方位圖;小學三年級學習“確定位置”,布置作業內容為動手剪出一個美麗的軸對稱圖案,裝扮我們的教室;一個單元的知識學完后,嘗試著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知識理一理……創意作業的布置,講求適切性、體現開放性、加強實踐性,作業變得多姿多彩、智趣飛揚,學生樂此不疲,徜徉在數學知識的海洋中,汲取知識的甘露。
(二)尊重情感體驗
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享受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指兒童學習數學的動機、需求和興趣,還指兒童學習過程中內心豐富的情感體驗,這種體驗來源于對數學內在美的追求,在于兒童世界與數學世界的相互交融。
1.增添趣味,激發主體參與熱情
數學中的趣味應該是兒童眼中的童趣,可以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可以是兒童心馳神往的教學場景,可以是兒童爛若披掌的數學素材。例如:在雞兔同籠教學中,開場白動畫演示動物樂園中,一聲哨響,雞表演金雞獨立、兔雙腿拱月,雞、兔著地的腳只留下一半,動態演示中,直觀呈現出腳和頭的總數之差就是兔子的只數。趣味性地再現了古人“抬腳法”的美妙,讓原本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變得生動有趣。
2.融入文化,豐富數學知識內涵
在知識教學的同時融入數學文化的滲透,把數學學習從工具性層次延伸到人文智識性的層面,拓寬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厚實學生的數學文化底蘊。例如:教師將每年的3月14日定為“數學活動日”,分享數學趣聞,了解數學家的故事;學習方程時,追溯到《九章算術》對方程的運用,知道“天元術”和“四元術”;結合比的學習,介紹“完美體形”與“黃金比”的關系……數學文化的熏陶,能勾起學生的好奇心,產生文化的共鳴。
3.激勵評價,多元兼蓄樹立自信
多元化的激勵評價手段有助于樹立兒童學習的自信心。學期初,教師給學生發放數學存折,成立數學銀行,帶領學生一起“開戶”,激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賺取數學積分,評比數學財富小達人;一周評比一次“數學明星”,肯定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出色表現;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發放免作業卡,對表現特別突出的學生期末實行免考制度。
責任編輯 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