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信息)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年。作為國家大型信息化工程和電子政務領域的主力軍,航天信息緊抓“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大數據等重大機遇,全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交融互動中,呈現出巨大的創新活力。
在2016中國信息產業經濟年會上,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於亮在采訪中總結了2016年航天信息的成績。於亮表示,經過十余年的發展,航天信息的營業收入從2000年的7.9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223.8億元, 15年間增長了27倍。利潤總額也從2000年的1.9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25.7億元,增長了12倍。2016年,航天信息在中國電子百強排名20位,在中國軟件收入百強排名10位,應該說航天信息取得的各項成績亮眼。
轉型升級聚焦“三大產業”
於亮表示,目前,航天信息正處于轉型升級和二次創業的全新發展階段,航天信息把目光聚焦在三大重點產業上,即金稅和企業市場、金融和電子支付、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等領域。
在稅務領域,航天信息在上世紀90年代初研制成功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保證了國家稅收的增收,并不斷抓住新機遇助力稅務信息化建設。特別是從2012年開始試點的“營改增”到2016年5月1日全行業全面實施“營改增”試點,航天信息投入2萬多人,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對增值稅防偽稅控系統進行全面升級,從產品研發、服務、組織管理上,積極推進國家稅制改革特別是營改增的全面試點。
航天信息作為我國稅務信息化領域的領軍企業,致力于提供稅務行業和企業市場全產業鏈的解決方案與服務,截至2016年11月底,航天信息服務的企業用戶數已近900萬戶企業,覆蓋全國。
此外,航天信息還提出了“互聯網+涉稅云服務”新時代的概念“云稅時代”,積極推動建立以稅務機關、納稅人、服務商和研究機構等主體參與,以數據共享為主線,產學研相結合,實現稅務共治,共同構建云稅產業多方共贏的生態圈。
在金融領域,航天信息2016年初步完成了產業布局,將以自主安全技術、大數據及征信為基礎,逐步形成金融科技產品和服務、互聯網金融兩條業務主線。
金融科技產品和服務提供包括金融IC卡、金融支付終端、金融自助設備、智慧銀行解決方案、零售業解決方案等,形成了從芯片研發、卡片制造到支付終端、自助設備和未來銀行等金融科技產品的全產業鏈布局。
互聯網金融主要以信息安全技術、大數據、征信為基礎,依托航天信息在企業市場近千萬企業用戶資源的優勢,匯集海量企業基礎信息與企業經營數據,建成行業領先的互聯網征信、互聯網金融平臺。
2016年8月,航天信息與全球知名的銀行和零售軟硬件產品解決方案提供商德利多富國際有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提供的金融和零售產品、現金大循環處理解決方案,可以降低客戶運營成本,提升客戶競爭優勢。”於亮表示。
在物聯網領域,航天信息持續深耕重點行業,建成一批重點示范工程。目前,航天信息深耕電子政務、公安(治安、出入境等)、智能交通、智慧食藥監、跨境電商綜合服務、云計算與大數據產品等重點領域,為用戶提供一個基于軟硬件和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和系統運營服務。如在公安領域,航天信息推出的“治安綜合管理平臺”系列產品市場占有率穩居行業第一。另外,航天信息還中標了全國電子港澳證、香港出入境綜合管制系統、臺胞證、大陸證等系列項目,在該業務領域的影響力不斷提升。
同時,航天信息也參與了國家智慧糧食的相關建設,2016年完成了安徽、江蘇、重慶三個省級的糧食整體的省級平臺的搭建。截至2016年12月底已經為全國超過2000家糧庫進行了數字化改造,為國家糧食安全和糧食信息化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航天信息的定位是做物聯網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和系統運營商。接下來,航天信息將不斷豐富物聯網業務產品線,進一步開拓市場空間,更好地激發公司創新與發展活力。”於亮表示。
“三創新”促進新舊動能轉換
創新是航天信息發展的主題。在深耕三大產業的基礎上,航天信息在“三創新”方面不斷取得進步,包括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
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的迅速發展,航天信息以技術創新為基礎,以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的技術需求為導向,不斷落實和推進“雙創”工作,使創新成驅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泉。
在商業模式上,航天信息積極構建新業態下新的商業模式,探索跨界經營模式,逐漸從產品向“產品+服務+運營”發展,即由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向綜合運營服務提供商,在提供產品的同時為用戶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增值服務。
航天信息在開展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方面有許多的案例。於亮介紹,航天信息基于奧運食品藥品安全項目的基礎,形成智慧食藥監平臺方案,通過平臺化運營模式引領產業發展。目前,已完成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試點。“平臺把內蒙古自治區數十萬的食藥監企業用信息化的手段連接起來,讓政府能夠實時有效地掌握食藥監企業的發展動態,助力食品藥品安全問題的解決;也為食藥監企業提供實時高效的信息化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於亮表示。
同時,航天信息更注重在生態上的布局。於亮認為,在數字經濟時代,企業必須摒棄以前以自主發展為主的思路,要以共享發展為理念。作為行業的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商和綜合運維的實施商,航天信息強化提升整合控制社會資源的能力,以開放的心態積極加強對外合作,與業界建立廣泛的戰略聯盟,打造產業生態體系,共同為用戶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在管理模式上,航天信息正在從戰略頂層牽引向以戰略為中心轉移,使組織圍繞戰略協同化,并積極探索管理機制的改革創新,運用互聯網思維優化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努力打造適應創新發展需求的現代企業管理機制,激發企業活力,促進轉型升級。
“面對互聯網和數字經濟時代的迅速發展,航天信息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正在以‘三創新為抓手,推動業務形態從線下向線上的轉變,經營心態從被動向主動的轉變,發展觀念從傳統思維向互聯網思維的轉變,組織模式從戰略頂層牽引向以戰略為中心的轉變。航天信息通過創新不斷增強聚集各類資源的能力和內生創新活力,實現企業整體轉型升級,形成產業發展新動能。”於亮表示。
“三突破”是創新動力的源泉
航天信息不斷推進產品業務結構的調整與優化、資本資產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和人才治理資源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力爭取得突破。在產品方面,航天信息把產品方案的競爭力提升、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作為公司發展的重點任務。在資本層面,航天信息建立資本保障體系,加快產業擴張步伐,拓展融資渠道與方式,通過資本運營助推產業發展。在人才資源方面,航天信息不斷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培養機制、使用機制、選拔機制和考核激勵機制,全面提升人才素質、改善人員結構,為企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大數據的關鍵在于運用
數據是資產,數據是企業的核心資產,這一命題已成為行業共識。於亮認為:“未來企業的競爭,企業的數據資源將是企業的核心實力。誰掌握了數據,誰就具備先發優勢。”
航天信息對數據高度重視,已經把數據上升到戰略層面。航天信息把大數據的使用分為三個步驟:一是龐大數據的積累、發現,二是數據的挖掘、分析,三是數據的運用。
於亮介紹,航天信息在獲取大數據基礎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是航天信息目前擁有近900萬家企業客戶,在全國建立了36家省級和440余家基層服務單位,產品在地市級城市覆蓋率達到100%,超過2萬人全體系從業員工遍布全國各地。隨著國家“營改增”的推進,航天信息的客戶群未來將呈現爆發式增長。
基于這一龐大的用戶群,航天信息高度關注數據資源的積累和外部數據的整合,掌握了近兩千萬企業的基本信息和近十億條企業信用數據,形成業界領先的企業信用數據庫。這樣一來,在產業鏈的上游數據來源環節,航天信息完全可以依托自身特色涉稅數據的基礎,與政府監管數據、社會數據、行業數據及業務平臺數據進行融合,力爭成為數據供應鏈核心企業。
有了數據,重在如何運用這些價值連城的數據?於亮表示:“首先要清楚,你要用大數據做什么?”他認為,大數據真正價值的體現關鍵在于運用階段。航天信息已經有了自己的初步規劃并開始實施,比如利用與企業有直接聯系的優勢,可以搭建B2B商務協同平臺,幫助企業花最低成本找到最合適的合作伙伴;進一步可以搭建同時為企業與金融機構搭建平臺,針對雙方痛點提供服務,;再進一步,還可以建立自己的大數據挖掘隊伍,對源源不斷流經航天信息云平臺的數據進行深入挖掘,以創造更多的價值。
於亮表示:“航天信息也在不斷完善對大數據應用的整體思路,將大數據分析和應用服務集成到航天信息為行業企業提供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中,以塑造航天信息業務的核心競爭力。航天信息未來大數據業務將可能覆蓋商務協同、融資理財等諸多方面,讓企業在航天信息的‘云端連接。”
適應變化是最大的挑戰
談到航天信息的目標,於亮稱,航天信息力爭“十三五”期間經營業績翻番,成為國家信息化建設的主力軍和排頭兵,朝向“創建國際一流的IT企業集團”的戰略目標邁進。
要實現這一目標,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於亮表示:“IT行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企業必須不斷地變化,不斷地適應新發展、新需求。航天信息要做到的,一是能夠快速地響應和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二是強化創新,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