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要: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土地流轉以來,我國農村的土地流轉基本走過了由慢到快、由零星到規模、由農村到城市的發展過程。目前農村土地流轉規模逐步擴大,土地流轉的對象主要是農民,雖然土地流轉形式靈活,但是由于各區域差別,流轉分布仍不均勻。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農民外出務工人員持續增多,農村空閑的土地和待流轉的土地在不斷增加。本文從當前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出發,并總結了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難題;土地利用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6.015
1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村土地流轉問題是農村經濟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筆者從事農村經濟工作多年,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提出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例如土地流轉動力不足;流轉機制缺失,缺乏項目帶動;流轉服務體系不完善,糾紛難以解決等。
1.1土地流轉動力不足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農民進城務工,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越來越多,但是務工農民與固定打工族相比,還是沒有相對穩定的務工場所和收入,因此他們不愿意放棄農村土地。同時隨著城市化推進,農村大量土地被占用,征用費用是分給實際土地經營者,如果農民將自己的土地流轉給別人耕種,就得不到補償費用,所以他們不放心將土地流轉出去。
1.2流轉機制缺失,缺乏項目帶動
目前進行的土地流轉主要以自發性為主,多數是農民與農民或農民與合作社之間簽訂的流轉協議,而且流轉是以短期時限為主。在流轉過程中,存在著流轉面積、租金的確定和違約責任不統一的問題,這些不統一容易導致糾紛,在糾紛處理時也沒有實際證據。在流轉后農民也擔心不能及時收回租金,或土地回收后面積縮小,或土地流轉后失去土地承包經營權。
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是由于農村人口眾多,導致農村人均耕地面積較少。農民承包經營的土地也比較分散,這些土地位置不同,質量也不同。在沒有項目帶動時,農民進行的土地流轉多數是自發的,短期的,比較難以形成大規模的土地流轉,對農業現代化發展和農業設施的利用所起到的推動作用不夠明顯。
1.3流轉服務體系不完善,糾紛難以解決
目前進行的土地流轉多數是自發的,通過中介組織的比較少,流轉服務體系的不完善、不健全,導致流轉信息不暢通。而通過自發進行的土地流轉又存在手續不全或口頭協議居多,所以容易發生糾紛,隨著糾紛的增多,關于農村土地流轉信訪的案件也明顯增加。
2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的對策
從當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看,主要是在流轉動力、流轉機制以及流轉服務體系方面有待完善。要想進一步促進農村土地健康流轉,一是要保證土地流轉的可持續性;二是要在土地流轉機制以及多部門協調下促進農村土地健康流轉。
2.1確保土地流轉的可持續性
土地是農民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生活的保障,是農民利益的穩定因素,因此在進行土地流轉時要尊重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尊重農民的意愿,從實際情況出發,穩健地推動土地流轉的進行。政府要對流轉的土地進行用途管制,在審批后不得更改或變更流轉土地的用途。在土地流轉時要尊重土地與外界協調發展的規律,堅持開源節流并重,節約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土地資源優化配置,以保證土地的可持續發展。
2.2建立健全社會保障機制,完善管理體系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機制,保障被流轉土地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要建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大力培育土地流轉的中介組織。充分發揮政府在土地流轉中的職能作用。同時在土地流轉的方式、土地流轉的過程、土地流轉發揮的效益、土地流轉合同執行期間有無違約違規行為等,都要有完整的記錄記載。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進一步完善,做到土地承包面積、地塊、承包合同、經營權證書“四到戶”。
2.3多管齊下,鼓勵正常流轉
政府部門要采取多種措施,鼓勵農民以多種形式對土地進行流轉。在流轉過程中,要采用轉包、轉讓、互換、出租、入股等多種形式,變被動流轉為主動流轉,變自發流轉為依法流轉。鼓勵進城農民自愿放棄承包土地,對這些農民,各地可結合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措施給予補償、互助。正確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參與農村土地流轉。
3結語
農村土地流轉工作是農村經濟工作的重點,農村經濟工作者要做好本職工作,與其他相關部門團結協作,共同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工作出謀劃策。
參考文獻
[1]韓松.新農村建設中土地流轉的現實問題及其對策[J]. 中國法學,2012,(01).
[2]孫翱翔,劉遠風.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熱的理性思考[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01).
[3]黃延信,張海陽,李偉毅,劉強. 農村土地流轉狀況調查與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1,(05).
[4]郎佩娟.農村土地流轉中的深層問題與政府行為[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