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強+鄭偉+閆春梅+韓葉


摘要:從T-ID TAG體外掛牌部位入手,在實驗室水族箱中對4組魚分別在下頜、背鰭1與2硬棘間、胸鰭、尾鰭掛標記,每組30尾鯉魚,通過懸掛操作難度和觀察實驗魚傷亡情況及標簽脫落數量評價掛標部位的優劣,為魚類標記放流方法的改進和大規模實際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魚類放流;標記;T-ID TAG
中圖分類號: X835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6.022
由于漁業生態環境不斷下降,加上庫漁濫捕,自然水域中漁業資源嚴重衰退。增殖放流是恢復漁業資源、提高漁業生產力的主要途徑,自2009年吉林省開展增殖放流工作以來,向圖們江、松花江、鴨綠江和查干湖等自然水域放流了大量的名優經濟魚類,如大麻哈鮭、細鱗鮭、野鯉、鰱、鳙等。但放流魚無明顯的標記,回捕魚無法確定其出處,因此難以評價放流效果。
近年來嘗試了多種標記方式,如金屬線標、玻璃管標簽和T-ID TAG等方法,因金屬線標和玻璃管動物標簽必須在20厘米內方可檢測到,而且還要掃描儀器輔助,野外實際操作難度較大,而T-ID TAG可在目視范圍內發現,普通漁民也可確定目標魚。
T-ID TAG魚體外懸掛部位可供選擇的部位有下頜、背鰭1與2硬棘間、胸鰭、尾鰭,經查有關文獻這方面的數據未見報道。本實驗將為魚類標記放流提供技術支持。
1 材料方法
1.1實驗魚
來源于吉林省土著魚類良種場,120尾魚,平均體重127克,濾循環水飼養。
1.2標簽
購自廣州市洪騰條碼技術有限公司,T-ID TAG為HT2050,數字編碼,顏色為黃色,小號T 型掛牌標簽。
1.3掛標方法
先將實驗魚放入5%苯氧乙醇溶液中消毒麻醉,待其不游動后撈出,根據實驗部位不同進行掛標。分別在下頜、背鰭1與2硬棘間、胸鰭、尾鰭,將標簽的T頭向一側彎曲,呈“一”字形直線,作為針尖穿入,然后將T形頭調直,并把持T形頭繼續拉進,直至黃色標簽根部。
2 結果
飼養觀察70天,以實驗魚傷亡率和標簽脫落數據評價不同懸掛部位的可行性。
2.1 實驗魚傷亡數
觀察發現A組上頜部位掛標1周內傷亡和脫落情況較嚴重,傷8尾,后期愈合,死亡4尾。背鰭1、2硬棘間掛標情況較好,無傷亡。胸鰭掛標傷2尾,后期愈合,無死亡。尾鰭掛標無傷亡,詳見表1。
2.2 標簽脫落情況
根據水族箱底部脫落標簽的號碼確定所掛部位,統計標簽存在狀況表明,上頜部位掛標的實驗魚脫落13個,背鰭1、2硬棘間掛標脫落2個,胸鰭掛標全部脫落,尾鰭掛標也全部脫落,詳見表2。
3 討論
3.1標簽脫落對部位選擇的影響
實驗結果表明,背鰭1、2硬棘間掛標情況較好,脫落率為6.7%,可作為魚類放流標記的外掛部位。其他部位脫落嚴重,如胸鰭、尾鰭(包括背鰭的中后部位)不適用于實際應用。分析可能由于水族箱中空間較小,實驗魚互相撕咬對方的標簽,因為脫落的標簽末端均被咬扁,而背鰭豎起,其他魚不易接近撕咬標簽。
3.2實驗魚傷亡情況對部位選擇的影響
放流標記是在水溫較低的春季或者秋季,懸掛部位距離肌肉、皮膚等組織較近,容易造成出血,傷害到魚體,容易感染水霉等病原引起死亡。下頜部位和胸鰭基部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傷,因此上述部位不作為放流標記實際應用選擇。另外,鯉魚背鰭掛標,符合鯉魚正常在水中的姿態,并使得互相間撕咬情況減少。
3.3懸掛操作難度評價和標簽改進建議
大批放流魚標記工作量要求操作簡便易行,比較上述4個部位的操作體會,認為鰭條較易操作,但稍有疏忽就容易豁開,而且掛后也容易脫落。背鰭的1和2硬棘間掛標不易脫落且較為簡單,而背鰭的中部和后部懸掛也易脫落。
同時,標簽的末端被嚴重損壞,無法辨別ID號碼,建議商家將掛牌標簽上的內容顛倒,這樣末端的關鍵可變數據可保存下來。
上述對比實驗結果表明,增殖放流的鯉魚應用T-ID TAG掛牌標簽部位選擇背鰭的1和2硬棘間較為適宜,既不傷害魚體又不容易脫落,但標簽的長度和編碼順序應做逆向調整,本結果將對放流標記具有指導意義,為魚類增殖放流效果評估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