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偉+聶繼東
摘要:東北大黑鰓金龜,別名大黑鰓金龜、朝鮮黑金龜子、白地蠶、白土蠶,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各省區。幼蟲統稱蠐螬,是主要的地下害蟲,雜食性,取食萌發的種子、根莖、葉片等。掌握其生物學特性,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對保證農業高產、穩產、優質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黑鰓金龜;形態特征;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6.040
1 形態特征
1.1成蟲
體長16~21毫米,寬8~11毫米,黑褐或黑色,有光澤。前胸背板寬度不到長度的2倍,身上有許多刻點,側緣中古向外突出;鞘翅各具明顯縱肋4條,會合處縫肋顯著;前足脛節外緣齒3個,中、后足脛節末端具端距2個,爪為雙爪式,中部有垂直分裂的爪齒1個;后足脛節中段有一完整具刺的橫脊;臀節外露,前臀節腹板中間,雄性為一明顯的三角形凹坑,雌性為一橫向的棗紅色梭形的隆起骨片;雄性外生殖器陽基側突,呈尖齒狀。
1.2卵
橢圓形,白色稍帶黃綠色光澤,發育后期呈圓球形。
1.3幼蟲
末齡幼蟲體長45毫米,頭部黃褐色,胴部乳白色。額前每側頂毛3根,成一縱行,其中位于冠縫兩側的2根彼此靠近,另1根則接近額縫的中部,臀節腹面只有散亂鉤狀毛群,有肛門孔向前伸到臀節腹面前部1/3處,呈三射裂縫狀。
1.4蛹
體長21毫米,初期白色,漸轉紅褐色。頭部細小,向下稍彎,復眼明顯,觸角較短。腹部末端有叉狀突起1對。
2生活習性
在沈陽地區兩年完成1代,以成蟲、幼蟲隔年交替越冬。成蟲活動期在4~8月;幼蟲在春秋兩季危害。越冬成蟲4月末土溫5℃時開始出土,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為盛期,土溫13℃~18℃時在耕作層活動最盛,為害春播作物。土溫超過23℃,又向深土層移動,為害減輕,秋季溫度降低,又上升土層為害秋播作物。土壤濕潤有利于幼蟲活動,尤其小雨連綿天氣為害加重。土溫5℃以下入土越冬,入土深度20~50厘米。
由此可見,一年中有2個為害時期。在東北地區幼蟲越冬深度在80~120厘米。成蟲白天潛伏于土中,傍晚出土活動,取食、交配,黎明又回到土中。成蟲能取食多種農作物和樹木的葉片或果樹花芽。交配后10~15天產卵,產卵深度5~10厘米,4~5粒或10余粒連在一起,卵一般散產于表土中,平均產卵量為102粒,卵期15~22天。
3與環境的關系及危害
幼蟲長期生活于土中,因土壤溫濕度的變化而作垂直移動,據有關資料報道,10厘米深處土溫14℃~22℃,土壤含水量13%~20%時,有利于多種幼蟲的活動為害。土溫降至10℃,幼蟲下降至20厘米以下活動,在適宜含水量以外,也向較深土層移動。濕度低卵不能孵化,幼蟲也容易死亡,尤其是幼齡幼蟲,成蟲的活動能力和生殖力也受到影響。該蟲對濕度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強。保水性較好的黏土、粉砂黏土中發生為害重,砂質土壤發生較少。該蟲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但也偏好結構疏松、有機質多、能保持適當水分的土壤。
成蟲取食各種果樹、林木及苗木葉片和各種作物莖、葉;幼蟲為害上述植物地下部分,使植株枯死,且傷口易被病菌侵入,造成農作物病害。
4防治方法
4.1幼蟲的防治
6月中下旬剛孵化的幼蟲,頭大,體小,活動能力差,適應能力和抵抗力很低,是防治的最好時機,遇到大雨或土壤濕度過大時都可能造成死亡。室內試驗發現,土壤濕度達到飽和狀態時,36頭供試驗幼蟲有18頭在4小時死亡,6小時內全部死亡。因此,可在東北大黑鰓金龜1齡幼蟲階段通過灌溉的方法防治幼蟲。
預防播種期地下幼蟲,要選用40%辛硫磷乳油100倍液加水5升,噴灑在25~30公斤的細土上,拌勻施在667平方米苗床上,隨即淺鋤,將其翻入土中或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50毫升加水5升,對細土20~25公斤制成毒土施入土中,可殺死土中蠐螬。
防治生長期地下幼蟲,可用90%敵百蟲晶體800倍液、50%二嗪農乳油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任選一種灌根,8~10天灌1次,連續灌2~3次,或用綠僵菌感染和殺滅幼蟲。
如果使用馬糞、豬糞等廄肥做基肥,必須經過發酵高溫殺死蟲卵和幼蟲,也可以在廄肥中拌敵百蟲粉處理后再用。
4.2成蟲防治
利用成蟲假死性,人工震落和捕捉成蟲。清除地邊、溝里雜草,也可消滅東北大黑鰓金龜成蟲。
將做好的苗床用耙將5厘米厚的床面土摟至兩側,再將30%呋喃丹顆粒劑,按3公斤每公頃用量,與沙充分混合,均勻撒在苗床上,然后把兩側的表土復原,原土保持5厘米厚,封閉床面,整平后待播種,防治東北大黑鰓金龜效果好,但費工時。
若前茬是豆類、花生、甘薯或玉米的土壤中,應按要求挖樣方調查蟲口密度。蟲口密度較大時(2條每平方米以上),應該采取滅蟲措施或另外選擇耕作地。
5~8月,在成蟲產卵前用黑光燈誘捕以減少蟲源的數量,也可用90%敵百蟲晶體800倍液或2.5%敵殺死乳油3000倍液等噴霧輔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