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
摘要:為做強農業,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茂名市立足本地農業定位、實際生產區域優勢、資源優勢、生產習慣優勢,以建設現代化農業為中心,提供高質量的茶葉產品為目標,總結當前茶葉研究成果,結合當前的生產實際,并參考相關的行業標準和其他地方的標準,以建設現代化農業和生產綠色農產品技術為指導,從建園開始到茶葉采摘,在茶葉栽培生產的每個環節都制定科學、合理、詳實的生產標準和技術規范。
關鍵詞:無公害茶葉栽培;研究;分析;評價;技術路線;創新
中圖分類號: S571.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6.047
1無公害茶葉栽培標準化生產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茂名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溫和氣候。“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夏長冬短,四季如春”。全市年平均氣溫22.3℃~23℃,年降雨量1500~180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8%,年日照時數為1560~2160小時,宜茶地區無霜期在300~340天。而茶葉樹為亞熱帶樹種,喜溫暖濕潤的氣候,適宜栽培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8℃~25℃之間,年要求降雨量在1000~2000毫米之間。由于晝夜溫差大,山高霧濃,雨量充沛,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為生產高品質的茶葉提供了有利條件。
茂名種茶歷史悠久,茶園面積保持在1萬多畝,可采面積約1.15萬畝,常年產量1720噸,產值3520多萬元,生產茶類以綠茶為主。茶葉基地多位于山區和高丘陵地區,土壤以酸性紅壤、紅黃壤、黃壤的丘陵居多。著名的茶葉有高州新垌綠茶(出瑞龍)、化州榕樹茶(琉璃茶)、信宜合蘿茶等。
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悠久的名茶歷史,促進了茂名茶葉產業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整體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茶園面積不斷萎縮,二是茶樹品種有待更新,三是茶樹栽培有待標準化生產,四是產業規模程度低,五是產業化程度低、產品營銷滯后,六是財政扶持力度小。
栽培技術不規范、不統一,直接導致了制作茶葉的質量不統一,茶葉質量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茶葉產業規模化的發展,使茶葉的市場營銷底氣不足。無公害茶葉栽培能否實現標準生產已成為制約茂名市茶葉產業發展的瓶頸。
茂名市實現無公害茶葉栽培標準化生產,更有利于穩定茶葉品質,有助于提升茶葉檔次,有助于茂名市茶葉進入國內大中城市,按此標準生產的茶葉市場均價提高約20%。
由于實行標準化栽培技術措施,有利于茶葉單產的提高,保守估計每畝增產10公斤,每公斤均價120元,茶園采摘面積按0.8萬畝計算,則由于增產帶來的經濟效益為960萬元。由于品質提高,致使茶葉市場銷售價提高按每公斤20元計算,則由于茶葉品質穩定帶來的經濟效益為2400萬元,以上兩項帶來的經濟效益為3360萬元。無公害茶葉栽培的標準化生產將會帶動運輸、包裝等服務行業的發展。此外,無公害茶葉栽培標準化生產要求施用大量的有機肥,對培肥地力有十分顯著的作用。同時,因禁止施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將會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2國內外同類研究的分析與評價及存在的問題
浙江、福建等茶葉主產區已制定了茶葉生產的相關標準,河南、山東、云南等也制定了本地特色茶葉的相關生產技術標準。這些標準既有無公害的生產技術標準,又有綠色的生產技術和有機的生產技術標準;既有栽培方面的,也有茶葉制作方面的。這大大地促進了當地茶葉產業的發展。
茂名市目前只有無公害茶葉的加工技術標準,在無公害茶葉栽培標準化方面還是空白,無公害茶葉栽培技術標準的制定將很好地使栽培標準與加工標準前后銜接,建成完整的無公害茶葉產業鏈。無公害茶葉栽培技術標準的制定將進一步使茶葉的質量更加穩定和統一。解除了茶葉市場營銷品質不穩的后顧之憂,更加有利于開拓國內外市場。
3茂名市無公害茶葉栽培標準化主要措施
3.1立足本地實際,開展無公害茶葉栽培標準化技術規范研究
立足本地農業定位、實際生產區域優勢、資源優勢、生產習慣優勢,以建設現代化農業為中心,提供高質量的茶葉產品為目標,總結當前茶葉研究成果,結合當前的生產實際,并參考相關的行業標準和其他地方的標準,以建設現代化農業和生產綠色農產品技術為指導,從建園開始到茶葉采摘,在茶葉栽培生產的每個環節都制定科學、合理、詳實的生產標準和技術規范。具體包括:1.茶園的規劃規范;2.茶樹種植的規范;3.園地土壤管理技術規范;4.茶樹栽培施肥管理技術規范;5.茶樹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規范;6.茶樹修剪技術規范;7.茶葉采摘技術規范;8.茶園檔案管理規定等相關技術規范。
3.2抓住無公害茶葉生產關鍵點,解決關鍵技術問題
3.2.1茶園園地選擇與規范 在園地建設時對土壤酸堿度、灌溉水源質量、空氣質量、重金屬等指標的采集與處理,確保土壤、水、大氣等條件滿足無公害茶葉栽培要求。
3.2.2品種的選擇與引種 茶樹品種的適應性篩選,制定茶樹種植規范;通過品種引進實驗、推廣、標準化栽培技術集成等技術措施,逐步形成適合茂名市茶葉生產的種植技術規范。
3.2.3制定栽培技術要點 結合茶樹品種,制定茶樹栽培施肥管理技術規范,茶樹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規范,茶樹修剪技術規范,茶葉采摘技術規范等。
3.2.4制定相關規定 制定茶園檔案管理規定等相關技術規范,包括茶園管理檔案格式制定,茶園管理日志的內容標準和填寫規范等。
3.2.5嚴格的肥料使用規范,無公害茶園使用的肥料應遵循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原則
在施肥過程中,要大力推廣應用茶葉專用肥、農家肥和綠肥,禁用硝態氮肥,以降低重金屬污染。并根據不同土壤理化性質、茶樹樹齡、設計產量、氣候條件等,合理確定肥料使用種類、施用數量和施肥時間。農家肥在使用時,要確保農家肥無重金屬等污染物。綠肥既可以在盛花期直接翻埋,也可以作堆肥或漚肥。綠肥還可以為茶園覆草栽培提供茶園土壤覆蓋物。茶園施肥以施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基肥與多次追肥相結合,土壤耕作管理與施肥相結合,并以根際施肥為主,根際施肥與根外施肥相結合。
3.3科學開展無公害茶葉生產技術集成工作
組織項目成員到本地茶葉主產區進行調研,收集第一手實地資料,確保材料真實有效,以便指導本市茶葉生產工作;組織項目組成員到國內茶葉主產先進省份,如福建、浙江等地企業和科研院所進行調研,主要采集當地茶葉栽培標準化生產的相關檔案資料;組織項目組成員,匯總本地技術材料,結合外地先進經驗,編寫適合茂名市大面積推廣無公害茶葉栽培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并在茂名市茶葉生產區開展實驗示范推廣展示,并根據生產開展情況對技術規范進行逐步完善,使其更加符合生產實際;對形成的課題成果(無公害茶葉栽培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召開專家研討會,充分征求專家和一線生產企業的修改意見。對專家和企業反饋回來的修改意見進行研究修改,并完善無公害茶葉栽培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
3.4項目的創新之處
優化生態環境,茶園周圍,應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尤其要保護高山茶園西北面的防風林帶、森林中的有益鳥類、動物,從不同角度為茶葉生產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無公害茶葉栽培標準化生產規范制定完成后,經過實際生產應用檢驗,推動地方茶葉的發展和外地茶葉市場的開拓。
以綠色生產為主題,完成無公害茶葉生產全過程的標準化研究。嚴格按照不同茶類的技術規范,進行采摘制造,尤其是初、精制工廠的機械設備,以及堆放青葉等原料的場地,一定要清潔衛生,以防出廠產品的再次污染,使成品有機茶達到色、香、味俱佳的標準,博得廣大消費者對中國茶葉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