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要】課堂氛圍的創建和控制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是教師教學經驗的結晶,是教學水平的重要體現。本文結合所觀察的一節教學內容對課堂氛圍的寬容度和控制程度進行了理論與實際方面的分析。
【關鍵詞】課堂氛圍 教學 寬容 控制
一、引言
對課堂氛圍的研究,國際國內在這方面有著比較悠久的歷史。就國際的研究來說,有行為視角的課堂氛圍研究,人本視角的課堂氛圍研究和潛意識視角的課堂氛圍研究。行為視角的課堂氛圍研究從20世紀20~30年代開始,是行為主義者從行為視角關注課堂氛圍的研究,行為主義認為意識是難以觸及的,故而將研究對象定義為行為,這是從行為視角進行課堂氛圍研究的根本原因,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一是人際關系結構對課堂氛圍的影響,群體不是簡單個體的總和,個體在群體中會產生不同與單獨環境的行為,班級群體的內聚力會直接影響課堂氛圍存在的形式;二是語言交往對課堂氛圍的影響,即課堂中學生的言語行為對課堂氛圍的影響;三是課堂氛圍對學生學習的影響,課堂氛圍是與個性及其社會心理現象相聯系的情感力量和認知力量相互作用的動力過程,課堂氛圍與教師變量、學生變量積極相關,班級群體越感興趣于解決問題,課堂氛圍越好,教師秉承的傳統教育觀念和采用的控制行為越弱勢,課堂氛圍就越好,班級里傳統的東西越少,課堂氛圍就越好。人本視角的課堂氛圍研究是從20世紀50年代隨著西方倡導人類潛能和教育人性化而興起的,認為教師應該成為“促成者”,教學的關鍵不在知識的傳授,而是以良好的心理氛圍的形成為準繩,創建有安全感的課堂氛圍。潛意識視角的課堂氛圍研究旨在創設一種激發潛意識的外部環境,將人的特點、需要、心理活動機制作為課堂氛圍創設的科學根據,創造特定的環境進行教學。國內對課堂氛圍的研究最初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90年代后將課堂氛圍列為一個論題加以探討,其中涉及到教學領域和課程領域的探討,認為課堂氛圍是一門與正式課程同時影響學生集體的態度、動機、價值和其他心理成長的隱性課程。
二、課堂控制理論
在教學過程,教師對課堂的控制程度和寬容度是重要的因素。有學者認為課堂控制過程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課堂控制是對行為的調整和組織,它既包括教師對學生行為的理解和控制,也包括學生自己對課堂行為控制的身體力行;二是課堂控制的同時是教師認真檢查師生關系中發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對問題行為性質的分析理解,調整教師自己對學生問題行為的反應方式。第二層含義的控制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第一層含義的控制服務的。它們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教師課堂控制實踐的雙向機制。有學者認為教師的課堂控制是指教師為保證教學的優質高效,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和調節的過程。課堂控制不是對學生行為的簡單約束,而是對學生思維路徑的導引,是對課堂中流動信息的捕捉、加工與處理。具體來講,其意義在于限制偏差的雙積和適應環境的變化。還有學者認為課堂控制可分為眼神控制,態勢控制,位置控制,問題控制和言語控制。
為了將理論結合實際,也為了看看真正能夠創建良好課堂氛圍的老師是怎樣做的,我選擇了觀摩范誼老師的一堂課,課程的教學內容為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授課正式開始,我的觀摩也正式開始。這堂課要講的是Dynamic Process Models of EFL Learning and Teaching,以下是將范老師的講課與影響課堂氛圍的相關因素這一系列理論相結合進行的分析。
三、與理論相結合的課堂觀察分析
課堂氛圍的寬容度。在課堂觀察記錄方法表格上,我看到其被分為六個小部分來衡量寬容度高低的標準:學生獎勵的應用,懲罰的數量,運用學生的觀點,正式規章制度的實施,對學生要求的答復情況,懲罰措施的運用。在范老師的講解過程中,突然某學生打斷其講話,向他請教雙語教學究竟可不可以算是一種正規的教學模式時,范老師并未表現出被打斷話題的惱怒,并未責備該學生的行為或呵斥其認真聽講,而是適應學生的需要,和顏悅色地表示將正在進行的話題結束時,對全班講解該問題。在前一話題結束后,范老師果然履行了承諾。在范老師的講解過程中,課堂氣氛活躍,時時有同學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并且范老師也常常在講解到某一點時,先不做出解釋,而是讓同學們表達自己的看法,再同學們表達觀點時,范老師一直保持微笑傾聽的狀態,即使在同學的回答片面或不妥的情況下,范老師也對其中好的,新奇的想法表示鼓勵和贊賞,巧妙地將其中不恰當的進行糾正,譬如在講解到teacher qualifications時,范老師首先向提問了幾個同學,詢問其對該概念的見解和看法,在此過程中允許沒被自己點到的同學自由發言,并對所有的回答都表示了贊許和鼓勵,同時提出意見,這樣就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勇氣和信心,再誘導學生走向對這一概念的權威、恰當的解釋。總之,范老師的授課行為符合高寬容度中的教師對學生的行為提出表揚或給予鼓勵,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認可學生的觀點,教師適應學生的需要,點頭示意或利用其他表情表示贊許,教師啟發誘導學生獲得正確答案,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仍鼓勵,教師與學生達到觀點上的一致與情感上的共鳴,是高寬容度的教師行為。
課堂氛圍的控制程度。在課堂觀察記錄的表格上,課堂控制情況也被分為六小點進行衡量:學生自發反應,教師的講解,學生拭越雷池的行為,教學目的定位,學生發起的反應,教師的權威。在授課過程中,范老師注意到學生似乎對雙語教學這一流行教學名詞感興趣,就花時間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盡管這不屬于教學計劃的一部分。范老師在講解該問題時并未枯燥地講解教育界的觀點,而是結合國內雙語學校的實際情況和自己在新加坡教書時的所見所聞生動有趣地闡釋了這一現象。在接下來的授課中,范老師有意安排了一場課堂討論,即對“教學”這一概念的看法,究竟什么是“教學”,同學們各抒己見,氣氛熱烈,范老師沒有評論同學們誰的觀點正確或誰的觀點錯誤,而是允許同學們自由發揮。不僅如此,他自己也站在學生的高度與同學們進行了平等的交流和討論。這個討論持續了很長時間,結束時同學們仍意猶未盡,范老師自己也高興地說,“沒想到討論這么熱烈,把全班都調動起來啦”。在課程結束時,范老師為學生提供10個思考題讓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總之,范老師的授課行為符合低程度控制中的教師讓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進行學習,對于課程內容教師允許學生自己做出自己的分析選擇,對于學生自己怕工作,教師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提供大量的學習材料以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教學中設計一些活動并使之成為學生關注的中心,教師鼓勵學生自己檢驗自己的觀點,教師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范老師的授課屬于低程度控制。
四、結語
通過這次課堂觀察,我認識到課堂氛圍的寬容度與控制程度直接影響到課堂的整體氛圍和教學效果,影響到教師能不能刺激學生的積極性,達到良好的互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具體、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會提高學生在課程的參與程度和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生豪.淺談課堂控制[J].青海教育,2002(1-2).
[2]李定認,徐繼存.教學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呂立杰.教師課堂控制與教學效率提高[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1(1).
[4]蘇東水.現代西方行為科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
[5]張曉珍,林寧.論小學教師有效的課堂控制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2006(8).
[6]張引.西方課堂氣氛研究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19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