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洋名
【摘 要】 在當前發展環境下,中小企業的退出機制的完善顯得尤為重要。目前,中小企業的退出機制一般有破產機制、股東退出機制、并購機制。然而在現實中,中小企業選擇退出的機制最多的是破產機制。但是,眾多中小企業選擇的是消極的破產,即一逃了之,這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也不利于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 中小企業 退出機制 建議
1 研究背景
中小企業是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載體,在促進就業、經濟增長、科技創新與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2015年末,全國工商登記中小企業超過20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5400萬戶,中小企業利稅貢獻穩步提高。中小企業提供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成為就業的主渠道。隨著改革的深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推進,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舉措的加速實施,中小企業發展基本面向好的勢頭更加鞏固。
2 研究意義
第一,完善中小企業退出機制,有利于構建我國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隨著我國加入WTO的各項承諾的逐步兌現,越來越多的國際企業進駐到國內市場,各種高品質的外國商品不斷地吸引著國內消費者的眼球,由此為我國的中小企業帶來了日趨嚴峻的挑戰。伴隨著入世后各項關稅壁壘的降低及取消,有著良好信譽及優良產品的國外企業無疑對我國中小企業造成不可小覷的威脅,我國中小企業如不能在競爭中提升自己,將會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危機。
第二,中小企業退出機制的完善有利于市場經濟的布局和結構調整。我國中小企業總數占全國工業企業總數的98%,因此,中小企業對國民經濟中的其它經濟結構影響很大,進而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均衡和協調發展。首先,中小企業習慣于粗放式發展,產品技術含量低,生產經營與管理比較落后,缺乏競爭優勢。其次,諸如提高行業準入條件、行業集中度、淘汰落后產能以及整頓行業秩序等,客觀上中小企業因其自身的局限性,無法達到國有大中型企業標準,難以進入有效益的經濟領域,比如鐵路、能源、市政公共事業等重要領域。
第三,有利于國民經濟的良好有序健康發展。完善中小企業退出機制是經濟運行循環和新陳代謝的內在要求。由于中小企業退出機制不健全,一方面是大量低效或無效企業不能正常退出市場,仍長期以各種方式占用和消耗社會有限資源,另一方面,有效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受到阻礙,這是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重要根源之一。
2 退出機制研究的理論基礎
2.1 經濟進化論
生物的進化與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為,小到一個生物體,大到一個物種、一個企業、一個國家,都可以看作是一個組織,一個有機體,一個具有很多層次的復雜系統。因此,生物競爭和商業競爭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達爾文的偉大洞見在于,物種會保留能提高其存活率的隨機產生的新特征。因此有了進化。從理論上講,企業精心設計的戰略會帶來適應性的改變。在實踐中,這一過程可能更為反復無常。無論是物種,還是企業,創新都可以讓它們在所處的環境中占據優勢。
美國現代管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是歷史上第一位將進化論與中小企業理論聯系起來的經濟學家,他在《經濟學原理》中提出了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由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為基礎,馬歇爾把所有企業構成經濟系統的一片森林,森林由樹木組成,有大有小,大型企業可以比作大樹,中小企業可以比作小樹。大樹固然有它的優勢,它更容易受到光照,能夠比小樹更容易獲取所需的能量,小樹因為這種競爭劣勢會比大樹更容易死亡,但是活下來的小樹就有更大的生存能力,它們會漸漸的長大,而原有的大樹終將老去或死亡,讓位給新的大樹。企業的成長與自然界的生物一樣,都應該有一個或長或短的生命周期,并且也與生物一樣遵循生成繼而發展最終死亡的歷程,大型企業旺盛的活躍期已經過去,其主導地位已經不再,取而代之的當然就是中小企業。
2.2企業生命周期理論
對企業生死現象的觀察,首先可以追溯到卡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以古典政治經濟學之勞動價值論為基礎,創造性地區分了“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由此提出了一個重要命題,即商品價值是由生產該種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這個命題自然會引出生產者企業被淘汰出局的因果推論:如果一個生產者企業生產特定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長期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其產品的“使用價值”就難以得到社會承認,價值就無法實現,價值補償鏈條隨之終端,無法進行再生產,因而最終會被淘汰出局。這個推論可以視為對企業生死因素的基礎性分析。
國外研究揭示,在歐洲與日本,大小公司的平均壽命只有12.5年。美國企業的平均壽命似乎更短。有調查揭示:1970年躋身美國《財富》雜志“全國500強”之列的跨國公司,十年之后即到了1982年,只剩下2/3左右,其余1/3的企業要么消失,要么變小了。關于中國民營企業的調查揭示:20世紀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僅有3-5年,60%以上的企業在創辦后不到5年便歸于破產。
3 我國中小企業的退出機制現狀分析
3.1 中小企業股東退出機制
中小企業股東一般通過股權轉讓與請求權回購來退出公司,其次,公司依法解散時,不管是自愿還是強制的解散,所有股東只有等到清算程序結束后,才可以分配公司的資產從而退出公司,事實上也是一種股東退出公司的形式。股東退出機制實際上就是在成就法定或約定的條件時回收投資并退出公司的一種法律行為。根據不同的標準,股東退出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法定退出與約定退出。根據條件的要求不同可以區分為法定退出與約定退出。約定退出主要是一定退出的概念,一般認為,當股東事先約定在公司章程當中的條件成就時,股東就可以退出公司;此外,股東也可以在公司成立之后,與其它股東或經過同意而將股權以簽訂股權轉讓協議的方式轉讓給第三人而退出公司,而法定退出機制基本上指向于股權回購請求權與司法解散請求權等方式,這些權利的行使也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
自愿退出與非自愿退出。按照退出動機的主被動不同,可以將股東退出劃分為資源退出與非自愿退出。自愿退出指的是股東在主觀上主動要求的情況下而退出公司;而非自愿退出指的是在遭受外界等客觀方面的壓制或者其它的一些客觀情況下(如情勢變遷)而被迫退出公司。
3.2 中小企業破產機制
破產作為一種法律制度或者法律程序來自對英文“bankruptcy”的翻譯,在我國,就漢語語源而言,來自《后漢書 齊武王傳》“傾身破產,交結天下俊雄”,這里的“破產”意指傾盡家財。破產一詞經過不斷的發展和演變,在當代社會中,可以從法律和非法律的意義上理解。當中小企業陷入財務困境時,可以選擇破產機制來解決財務危機。我國新企業破產法向債務人企業提供了三種解決財務危機的途徑--重整、和解和破產清算。除卻司法途徑的破產機制之外,還存在私下債務重建,或者成為法院外債務重建,這是私下和解程序。不僅是債務人企業,債權人同樣可以申請對債務人進行破產清算或者重整,或者主動提出對企業債務進行私下重建。破產清算是對債務人企業的消解,一旦清算程序結束,那么企業法人必須注銷。私下債務重建和重整是債務人企業債務重組的方式,其最終目的是讓債務人企業經過債務重組之后,能重整旗鼓,走出財務危機困境,從而恢復清償能力,債權人得到充分清償。
選擇何種破產機制是債權人和股東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討價還價的結果,討價還價博弈均衡的結果決定了企業價值在債權人和企業股東之間的分配格局。如果使用重整期間的概念對解決企業財務危機的三種機制進行分類發現:如果重整期間為0,此時企業在違約之后立即被破產清算;由于私下債務重建并沒有時間上的限制,在私下債務重建程序下,重整期間無窮大;如果重整期間處于兩者之間,那么則為重整程序。
3.3 中小企業并購機制
自20世紀80年代起,許多西方國家便興起了一輪并購熱,并且這股并購熱一直在不停驅動,直至20世紀90年代初,進入了通過“強強合并”和“跨國并購”為特征的第五次浪潮。相較于西方的并購史,我國企業并購活動起步較晚。從2006年開始,國內企業才逐步意識到并購在經濟資源配置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逐步轉向中小企業。
企業并購主要是指兩家及兩家以上的企業合并組成一家公司,通常由一家占優勢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更多的公司,企業通過并購獲得協同價值和重組價值,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從而實現中小企業的發展戰略目標。基于企業并購的效應,主要包括兼并的協同效應、重組效應、企業發展的戰略效應及市場份額效應。其中,企業并購的協同效應,其原理是兩家企業并購后的價值要高于企業未并購前所創造價值的總和,可以用公式來說明。其中、表示A和B兩家企業獨立時的企業價值,表示兩家企業并購后的價值,與+之差就是協同作用效應所產生的增量價值。
因此,中小企業的并購需要承擔較大的風險的,并且這種風險的沖擊力對于一些資本尚淺的中小公司來說,可能會是致命性的。如何降低并購風險,盡所能避免并購失敗,對于有意向實施并購的中小企業來說,是需要傾注很大程度的注意力和前期準備的。
3.2 我國中小企業退出機制的現狀
2016年,某省13萬多家中小企業中,中型企業只有2793家,所占比例只有2%,98%的企業是小型企業。作為大型企業成長的搖籃,中型企業數量顯然偏少,存在斷層。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化發展不夠,分散化經營現象嚴重。中小企業絕大多數在園區外分散經營,主要靠單兵作戰,沒有充分利用大企業的帶動作用和園區的輻射作用。中小企業不論生產規模,還是人員、資金,以及影響力都明顯小于大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低。其次,中小企業的主體是私營企業,家族式企業多,仍然集中在傳統和低層次的服務業,經營者素質和員工素質低的現象較為嚴重,管理方式大多脫胎于家族式管理,缺乏企業文化,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組織管理混亂落后的問題,抗風險能力差。
中小企業在遇到經營困難時,極少采取破產程序退出市場,而多是采取了自生自滅、擱置一邊或矛盾激化后一逃了之等非正常途徑強行逃出市場。我國破產立法,不但大大地提高了破產成本,而且徒然增加了破產財產監管和矛盾協調難度,也不利于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4 總結
企業退出是一個正常的經濟現象,如果企業退出不通暢,必然會導致企業技術更新落后。資本沉淀增加。社會生產力下降,所以企業退出不僅僅是企業本身所需要關注的,國家在宏觀層面上也應該重視。搭建好相應的平臺。做好相關體制的建設。對于企業在退出過程中遇到的成本.如企業內部的、企業管理層等形成的退出障礙,需要從多方面著手.從企業市場環境的各個方面來采取措施,目的是盡量使企業退出利益最大化。
利用資本市場的發展來完善退出機制。發展資本市場,提高資本市場效率,要涉及到市場運作機制、產權制度、交易制度、市場體系的完善。以及投資者理性投資觀念的形成。健全和發展各種要素市場,有利于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理順交易渠道;有利于降低企業退出成本障礙。企業資本退出在透明度高、資本價值比程度高、公開交易的資本市場上才能順利運作,促進企業存量資產優化組合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所以要做好產權市場的建設.產權市場的良好發育,可以為企業退出拓寬渠道;中介機構的發展,可以促進退出時充分掌握市場信息,使得產權交易順利進行。確保企業順利退出。
加快法制建設,提供保障。西方國家早已制定一系列法律對企業資本運營進行指導和監督,其中包括對企業退出的法律規定和一些特殊行業的退出規定。麗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有關法律建設顯得滯后.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國情和市場經濟規律的法律法規就顯得很重要。這是我國完善法律體系的本身要求.也是我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的客觀要求,對企業退出某一領域提供法律依據和保障。
【參考文獻】
[1] 薛求知、徐忠偉,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一個系統的解析,浙江社會科學,2005(05):192-197.
[2] 利奧尼德 赫維茨,斯坦利 瑞特,經濟機制設計,[M ],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04.
[3] 李建偉,公司制度、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M].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63.
[4] 張民安,公司契約理論研究[J], 現代法學,2003,(2):46.
[5] 沈志杰,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退出機制研究,[D ],河北經貿大學.
[6] 馬改云,企業破產機制、企業融資決策與最有資本結構選擇--基于數值模擬的研究,工業技術經濟,2010,08:94-97.
[7] 楊天宇,張蕾.中國制造業企業進入和退出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6):82-90.
[8] 陳德銘、周三多,中小企業競爭力,南京大學出版社,[M ],200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