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泳鋼
【摘要】學習語文要在生活中體味語言的藝術,做個有心的看客,傾聽者和思考者,注重語句積累是內部語言形成的基礎,帶著情感和思想去品讀,形成獨具個性的語言感知能力,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差異和理解能力,用生命的語言給他們語言的智慧。
【關鍵詞】語文 教學 生活化 積累 品讀 智慧
我從教20年,在語文教學的路上,曾教過小學語文,也教過初中語文。作為母語教學,中國語言文字內涵極其豐富,在運用語言中,她的表達方式也多姿多彩,在聽說讀寫運用中,語文老師們積累了許多教與學的經驗,這里我并不想贅述。
語文可學的內容包羅萬象,中國上下五千年、縱橫天文地理間;思到之處,無所不及。歷史的、科技的、敘述的、議論的、說明的東西,它還真的像一顆碩大的晶體,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是,它的每一顆果粒都品相各異、各放異彩。
品讀,書寫,傾聽,說道,這四點作為語文教學核心內容,培養的是學生熟練運用語言的能力。積極地旁觀;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注重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力。在聽說讀寫中,語文教師的角色時而是活動的促進者、平等的合作者、謙虛的傾聽者、真誠的賞識者、得體的協調者、資源的開發者、得法的組織者,時而又是“顧問”與“同伴”,“顧問”角色其行為特征是“指點”;“同伴”角色,旨在參與合作,教師以同伴身份參與學生的活動。
我以為學好語文,師生可以在教與學配合中做以下嘗試。
一、學生要在生活中體味語言的藝術,做個有心的看客,傾聽者和思考者
語言,首先來自于人類的發展史。語文來自于生產生活。一個無暇于生活的人,是缺少交流的,對生活漠不關心,只是一個無動于衷的看客,那他對所有的人和事的交流便是木訥。所謂語文,就是讓學生跟語言進行親切、親密、親愛的接觸。說實在的,我就喜歡聽別人“吹牛”“擺龍門陣”,他比課堂上老師逐字逐句的語言分析精彩鮮活有余。就在我們的生活里!沒有專業的一語雙關、對比過渡、設置懸念、承上啟下、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但在老百姓的生活語言里常常用的超級精彩,又是讓你生疑,又是讓你若有所思,更常見的是恍然大悟。我們好些同學也費了工夫記了許多語言名詞術語,但就是不知道把它們作生活化、常態化的理解運用。“走過路過不要錯過”擺攤攤兒的小販經常手拿幾個同類產品,除了推銷語言精彩,互相“對比”也必不可少。你看這個經摔,再看這個扁的,也有“襯托”之意。鄰居經常“議論”別人時,為了不傷害別人,常常“含蓄”的評價。偶爾還自發感嘆,來段“抒情”。講故事先講結果,再講經過,叫“倒敘”,吊胃口。學語文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觀察生活,思考生活。一首歌,一句歇后語,一句廣告詞……無不沒有語文的影子。在生活中體味語言的藝術,做個有心的看客,傾聽者和思考者。
二、積跬步以至千里,海不拒小溪才成其大,積累是內部語言形成的基礎
語文不乏事理先后,但沒有理科那么邏輯致密,感性生動內涵豐富是她的主要特點。中國語言博大精深,學一生未必能讀懂悟透。只要我們不斷積累,就不僅有量的集聚,必將有質的裂變。到時寫篇作文,說個問題,可能就會信手拈來,無所阻力了。積累源于平時,在你閱讀的時候,詞,句,段,篇……你所不知或你印象深刻的都可抄錄下來,都可以摘抄下來,閑庭信步、溪邊小憩時掕來一品,不也愜意快哉。看到賞心悅目的山水,還可來段古詩詞,抒忬懷寫寫意。
三、帶著情感和思想去品讀,形成獨具個性的語言感知能力,于無聲處修成一位思想者
語文的終極目標是形成語感,而語感的形成必須以廣泛深入的語言接觸為前提,從丫丫學語,到出口成章,是一段相對漫長的時光。從第一聲叫不明的“媽媽”到反復的叫,“媽媽”她的內涵在孩子感受中就會有生養的意味,語言和動作表情的有機結合,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明白了喜怒哀樂,五味雜陳。生理和心理的成長也促進了語言的發展和豐富,懂得多了,開口說話表達就必然從簡單到復雜。這就是神奇而又簡單地語感。多讀多說多練。我敢保證,如果同學們把每一篇課文都讀得滾瓜爛熟,你的語感就一定會靈光,如果你還能廣泛讀些課外的優秀讀物,并經常練筆寫作。
四、尊重學生差異和理解能力,用生命的語言給他們語言的智慧
結伴而學,群策群力,讓學生個體價值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得以彰顯,這是智慧之源。將上課像夢一般呈現。讓語言的知性、智慧、能力、風采在內化與外顯的碰撞中,通過教育教學過程不斷強化提升,使每一位個體生命自覺,他必然成就一切科學精神和人文價值。語文由初至終詮釋的生存、生活、生命的可持續發展必然會推進每個個體堅毅勇敢,合作共贏。在揭示本真的語文課堂上,權且把它作為一次次的預演。
語文教學,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我們的老師,更沒有理由不去相信我們的學生。信任是一種尊重,在尊重中才會體會到存在和幸福,這是語言表達的自信之源。關愛生命色彩的自由綻放,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顆勇敢的心。抹殺生命尊嚴的教育無異于暴戾。我們該讓語文教學實踐的各個層面成為每個生命個體行為和意識自覺的舞臺,越接近生命真諦的教育才具有耐力、持續力、發展力,這種生物性需要,本該去創設、喚醒和改進。
最后,希望我們的語文老師學著用情緒上每節語文課,而且要用好,或者說教態要與內容融合,學生在場景中學習語文的味道將更加濃厚。語文教學的目標也能完成的較好。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語文課上學有所獲,以至于在今后人生中還會有某堂語文課的片段,這將是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