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紅希
綜合分析影響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知的主觀與客觀因素,深入分析論證其價值認知的內在規律和歷史邏輯,努力探求其蘊含的規律性、有效性以及可操作性,建構科學的、健康的、積極的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方法、模式和路徑。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礎
一、政策基礎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命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央宣傳部為此編寫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讀本》予以指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 2020)》中也明確規定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至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成為全社會價值觀建設的主流和方向。習近平強調,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社會生活方方面面。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提出到實踐,政府充分發揮了引導者、管理者和監督者的作用,在制度建設、輿論宣傳、教育培訓、實際踐行等各方面構筑了完備科學的政策支持體系,建立健全了長效運行機制,在領導機制、組織機制、管理機制、調控機制上做到常態化與長期化,制定具體的宣傳示范機制、評價指標、獎勵辦法和約束方式,由此實現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制度支撐和法律保障。
二、思想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積極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由此成為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在整個社會的思想道德與價值取向中處于支配地位,決定著人們的精神意識和行為規范,對我國公民的社會活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引領、調控和規范功能。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和感召下,多元文化思潮得到統攝和引領,不斷增強著國家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實現了思想共識,培養民眾堅定的政治信仰、正確的人生價值、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質以及文明的行為舉止,形成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共創偉業的奮進局面。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感召下,全社會形成自覺以馬克思主義為思想行動指南,以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民族力量,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鼓舞人民斗志,以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道德風尚的同一的價值追求、穩定的信仰支撐、堅實的精神動力。諸如從2002年10月伊始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為大學生思想道德培養樹立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從航天英雄楊利偉、“兩彈一星”元勛朱光亞、到鄉郵遞員王順友、好軍醫華益慰、再到自立自強的優秀大學生洪戰輝、用靈魂演奏生命音符的劉偉、以及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蓮胡忠和謝曉君夫婦等等,他們的身份不同,學識不同、經歷不同,但在他們身上,有一種信念,一種精神,一種力量,從不同的角度詮釋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真諦。這些社會公眾人物給予大學生以道德精神的感召和引領,使之在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上的自覺地沿著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發展方向,踐行自身的價值觀念。
三、教育基礎
人類社會的歷程證明,教育不僅能夠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經濟增長和物質富裕,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帶給人類繼續前行進步的內在動力。在全球化、多元化、現代化的當代世界,人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地需要穩定價值觀念的支撐,需要在變動不拘的世界里尋求一個安定的精神家園。學校的作用在于傳道、授業、解惑,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陣地,以學校教育為主體的大學教育業已積極主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擔負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神圣歷史使命。
中國的高等教育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校園文化建設主渠道、主陣地功能,創新各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方法途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有機地貫穿到每門課程教學的始終,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選擇和文化方向。目前中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四門主體課一直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三進(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即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為青年所接受認同,成為他們學習與生活的理論指南。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成果,自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宣傳的重點。特別是中央在制定和實施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改革方案時,提出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來增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有效性和說服力。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在課堂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都被各校有計劃、有步驟、有組織地實施貫徹下去,在理論認知、道德踐行等方面注重知行合一,讓學生通過教育培訓和社會考察,感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領悟中華文明的真諦,激發學生對社會主流價值的情感認同與理性追求,使他們潛移默化地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啟迪和培育。這些為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奠定了堅實的教育基礎和實踐條件。
四、社會基礎
國民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社會化、大眾化的過程。社會作為對全體民眾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大課堂,以其全部的機構、人員和力量,齊抓共管,為國民提供良好的培育、教養、實踐主流價值的場所和機會,以社會為載體,讓人們親身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巨大成效。我國的國民教育特別注重社會綜合力量的作用,努力營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的良好輿論氛圍,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全方位普及工程。
目前,全社會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把報刊、廣播、電視、網絡平臺打造成高質量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基地,強化弘揚社會主旋律的速度、效率和覆蓋面,發揮宣傳輿論的育人功能,正確引導大眾認知、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內容。同時,大力開發城市文化產業,加強對重點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提高文化產品的產值效能,確保文化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在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演藝娛樂、影視劇制作、印刷發行、動漫游戲、文化旅游、體育健身、廣告會展、古玩書畫與工藝品等文化產業中,快速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而且,特別加強家庭文化建設,家長率先做好道德修養的表率和啟蒙,幫助孩子由重知到重行,通過情感交流、人文關懷培養家庭美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內化成現實的行為實踐,促使青少年從道德他律轉向道德自律,從而推動正確世界觀、價值觀、榮辱觀的樹立。這種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的做法進一步確保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成為一項系統化、全方位、長期性工程的基礎條件。
五、人才基礎
現在學校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以及共青團干部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主體。建設一支優秀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是高校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工作的組織保證,必須全心全意依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支隊伍,必須堅定不移地建設好這支隊伍。要充分利用我國科研院所眾多,人才濟濟的比較優勢,實施人才整體開發戰略,強力發掘思想政治建設的人力和人才資源,整合人力資源培育方式,夯實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人才基礎。我國在實施思想政治建設人才整體開發戰略方面,不斷完善好、規劃好、設計好、組織好人才培養的目標、方向、原則和措施。優化思想政治人才隊伍結構,提升文化人才層次,努力建設一支門類齊全、結構優化、規模宏大、適應長遠發展的政治思想工作人才隊伍。
高校目前在努力創新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制訂培養、選拔、使用和管理思政人才的具體規劃措施,提升人才發展環境,在項目資助、成果獎勵、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優先和傾斜,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良好風氣。按照中央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的要求,合理核定專任教師的編制,選拔、引進對馬克思主義真學、真信、真用,有較高理論素質和教學科研能力的人充實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隊伍。完善選拔政治輔導員隊伍建設,按照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要求,真正將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具備良好的身心素質、熱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秀人員選拔到隊伍中來。這是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