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瑋
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是目前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筆者從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大學生社會認識三個方面提出了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建議。
大學生就業職業
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是目前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之—.許多專家、學者在此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作為多年從事大學生就業工作的老師,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工作和就業工作經驗中得到了自己的一些總考,認為大學生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升就業競爭力。
1建立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從大學的第一天開始就為就業做準備
每一個大學生走出校門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解決就業問題,無數青年學子都在為這個問題所困擾。數以百萬的大學生中,不乏成績優異的課業單,但是除了學業,他們難以提出屬于個人的擇業愿望與價值標準。這些同學的大學階段是怎樣規劃,怎樣度過的呢?這當中,最核心的問題在于—方面大學生在校期間是為讀大學而上學.并不是為人生準備而讀大學。另一方面是學校課程與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結構存在較大差異,于是導致了大學畢業不滿足社會需求的問題,這就要求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需要對自己的人生有—個清醒的認識和規劃,結合學校能夠提供的資源積極為自己的人生奮斗做準備,把“我的大學”變為“我的人生”,樹立終身職業生涯發展觀。
實際上,在如今很多的大學生的知識圖表中,還沒有“職業生涯規劃”這個概念,或者聽說過這個詞,但總會覺得離自己還很遙遠。站在職業生涯規劃的角度講,大學生離開家人的照顧,到遠方去求學,正是他生涯規劃的起航之時。我們從這個時機切入一部分青年人的心理世界,共同探索生涯規劃的規律,也許會讓更多的人在這個充滿了不確定性的信息社會里找尋到自己可以確定的內在依靠,讓生命變得更加豐盛而富有質量。
對許多大學生來說,職業生涯規劃也許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其實,職業生涯規劃并不如某些書上所說的那樣玄機無限,只要大學生對自己有一個基本認識,同時掌握一定的方法.就能對自己進行生涯規劃,為自己的未來發展描繪一個美好的藍圖。
大學是人生新的起跑點,大學生要想贏在起跑點上,就應當從跨入校門時就開始確立自己的未來職業生涯目標。在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要求:
(1)職業生涯規劃必須與社會發展、時代需要相結。
(2)職業生涯規劃與專業學習相結合.這不僅要構建合理的知識智能結構,還要加強基本技能訓練,如語言技能、網絡應用技能等。
(3)職業生涯規劃與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相結合。大學生要全面發展,除重視學習外,還應培養和鍛煉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培養適合時代發勝的基本能力。如:知識更新能力、開拓創新能力、應變適應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等。
(4)職業生涯規劃必須與增強身心健康相結合。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利于大學生充分開發潛能,陶冶情操,堅定信念,為自己點燃一盞希望的“明燈”。在職業的選擇與實踐過程中,大學生應注意培養和鍛煉自己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情緒調控能力,以正確的人生態度對待困難和挫折。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職業內涵的發展與變化,大學生要時刻關注就業市場,了解社會對職業的需求。參照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要求,不斷修訂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內容,調整自己的發展目標,在動態和多樣性中實現自己職業的發勝目標。
2培養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積極適應社會需要,提升就業競爭力
當前我們社會上和大學校園都存在這樣一些人.他們每日的生活都已經被具體的生活目標所淹沒。人們在具體的生活目標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對社會的辨別和認識。于是,只能高喊,心太累,活著真累!似乎已成為當代人共同的苦惱,成為不善教育自我者的共識。30年前,臺灣的教育心理學者就曾經作過一個關于大學生自我價值的心理調查,發現很多在校大學生都而臨著“自我統合”的困惑。對于性、對于未來、對于抉擇,絕大多數大學生難于給自己一個完整的、協調的解釋體系和價值標準。而那些年級偏大,參加社會或社團活動較多的大學生找到自我的比例則相對會高一些。所以臺灣的心理學家認為,大學的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幫助大學生在迷失中“找到自我”。
教育的本原目的,是人的自我發展.許多大學生在校時埋怨大學和課程體系枯燥、無用,看似有理,實則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因為教育不僅是傳道授業,大學生應該具備較強的自我意識,能夠自主選擇自身發展道路并有計劃、有目的地完善自己。學習的自主性體現在學生沒有外部力量約束和要求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主動而積極的學習。學習的動力來自于內在的需求。自我教育能力是大學生最需要提升的基本素質。
市場需求千變萬化,大學生需要根據自身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在不斷適應市場需要的過程中完善自己,而這些不是大學教育所能夠完成了。大學生在面對就業困境時,不應一味埋怨教育的不足之處,而應該實事求是地尊重市場經濟自身的規律。
3正視大學生社會化程度低,社會知識不足的問題,努力改進
在當前的教育過程中,學校和家長視學習為學生的唯一要務,淡化對學生的社會化教育,學生在參加工作之前缺乏對未來“社會人”角色最基礎的認知。學生對學習之外的環境、事物知之甚少,于是在就業時面臨著一個個未知的領域,便變得茫然、不安、恐懼。這就要求大學生在明確自我發展方向的基礎上,不把學習成績作為自我評價的唯一核心要素,應當建立理性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除完成具體學習目標外,還要積極豐富群體生活感知,社會化感知,多彩生活感知,擴充對社會的基本狀態認識,對社會各階層人員生存狀態的基本認識,對社會規則、社會各類行業具體工作崗位的基本認識,提升基本社會適應能力,建立基本社會角色定位和正確處世態度。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方面中.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和大學生社會認識都可以融合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提升就業競爭力的核心舉措,必須從入學開始抓起。
參考文獻:
[1]張恩生,劉相明,李輝.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
[2]唐曉林.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