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羅軍

“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加快推動城鎮人居生態環境改善,當前我國綠化水平仍明顯落后于國外發達國家。我國城鎮化和綠化建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中國未來5-10年仍將實現城市園林綠化行業的高增長,市場對園林專業人才有巨大的需求。
園林園林專業市場需求
“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加快推動城鎮人居生態環境改善。我國和主要發達國家在綠化環境方面差距巨大,說明園林行業的投資和發展仍將持續。很多發達國家的人均綠地面積都在20-40平米,高的達到了60、70平米。而我國2014年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僅約為15平方米;在城市綠化覆蓋率方面,美國主要城市的綠化覆蓋率在60%左右,2014年我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約為40%。結合以上兩個指標表明,我國綠化水平仍明顯落后于國外發達國家。我國城鎮化和綠化水平提升之路方興未艾,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驅動園林投資的“政策”作用在“十三五”發展民生的大背景下會更加重要。中國未來5-10年仍將在城鎮化和綠地指標提升的雙重作用下實現城市園林綠化行業的高增長。
一、園林產業的發展前景
1、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是園林產業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中國是近20年來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另外,國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大大促進園林材料產品消費。城鄉居民園林材料消費將由禮品消費、集團消費為主轉向日常消費,同時家庭綠化、私人庭院造園也將啟動,園林產業市場范圍將大大拓展。
2、城市化進程加快和行業的發展
改善人居環境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城市建設加快,許多地方進行大改造,道路拓寬、廣場建設等,在這個過程中,綠化及生態環境成為新追求;居民住宅商品化市場化及房地產迅速發展,住宅區園林景觀得到高度重視,房地產項目園林建設市場迅速擴張;一些事業單位也更加注重環境景觀設計,使之與城市環境相協調,更要以人為本,創造一個好的工作環境。旅游業的開發也大大刺激了園林綠化行業,促使更多的新興風景名勝區迅速崛起,從而拉動園林產業的發展。
3、基礎設施建設
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拉動配套園林綠化和環境建設項目發展。近年,城市建設加快,城市道路拓寬、廣場建設,在這個過程中,人們越來越關注綠化景觀設計。
4、環境保護意識不斷提高
環境保護意識不斷提高為園林產業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隨著民眾環保意識的提高,以及政府對環保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將大大促進了環境建設和園林建設的發展,從而拉動園林產業。
從中長期來看,作為經濟較發達的“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總的趨勢分析,發達地區園林業仍將是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產業。園林業呈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對園林專業人才的需求急劇增長。
二、園林專業人才的需求分析
在園林的企業中,不同性質的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層次有所差異。二級以上園林資質企業,一般需求研究生學歷層次,相關園林的研究所及部分行政事業單位要求本科以上學歷,對社會中大多數企事業單位而言則更傾向錄用大專層次的人才,因為大專人才更實在、更穩定、更能從事基礎性工作。另外,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區域內的用人單位對園林人才的需求也有不同特點。廣州深圳等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地區對園林人才的需求量明顯較大,且高層次人才與大專人才需求量同等重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對園林專業人才的需求會隨之加大。
園林專業產業鏈包括園林設計、園林工程、園林養護管理等技能環節,并具有相對應的崗位群,其職業目標定位于每一崗位群中要求具有熟練專業技能及較高技術應用能力的初始崗位和發展崗位,對應設置崗位有資料員、制圖員、園林規劃設計員、城市綠地設計員、園林建筑設計員、園林設計師等。可細分如下:
可見,當前的城市綠化行業對園林專業人才需求具有穩定的發展需求。
三、就業前景分析
從用人單位要求統計圖上看,招聘企業給出的工資面議占90%;3-5年工作經驗要求的最多,占比42%;大專學歷要求,占比31%。園林專業的起薪在3000元左右,3-5年工資5000元,最高工資可達到1.5萬元以上。園林專業的薪資隨著工作年限以及工作經驗的增長其工資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具有良好的可持續發展潛力。從用人單位對學歷要求的情況分析上看,不同學歷層次要求的園林專業崗位具有良好的階梯段分布,高職大專的人才需求占有很大的份額。
當前,北上廣深以及全國不少一、二線城市,己經形成了很高的園林綠化效果,也是很多園林企業重要的發展陣地,而數量龐大的三、四線城市,園林綠化的基礎相對顯得薄弱,大量園林市政項目正待開發,這也正是各園林企業積極發展拓展的方向和空間,因而園林專業人才將大有可為。
四、結語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形式下,市場對園林專業的人才有巨大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徐曉東.園林專業就業前景及問題分析[J].科技博覽,2014(4):194.[2]滿歆琦.市場需求下的本科院校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創新———基于園林式度假酒店人才需求[J].教育教學論壇,2017(5):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