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彥青 周蕓吉
導讀:近日,住建部原副部長、國務院參事仇保興在一次內部論壇上談了對特色小鎮的發展形態演變,提出了判斷一個特色小鎮好還是差的重要法則,這對特色小鎮至關重要。
大塘鎮是全省較為貧困的25個“麻山”鄉鎮之一,年平均氣溫14℃,年平均有霧240天左右,氣候非常適宜茶葉種植,同時大塘也是全省首批113個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之一和省級文明示范鄉鎮之一。
近年來,大塘鎮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打造以茶產業為主的產業體系,推動綠色生態經濟大發展,并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機遇,按照園區建設的要求,立足大塘茶葉產業示范園區、都勻毛尖生產基地,高等高職院校產學研實訓基地、新型農民中職教育培訓基地,采取公司帶合作社、合作社帶農戶、家庭農場推動園區發展等方式推進茶產業園區建設,堅持以科學規劃引領茶旅游發展,逐步實現產城互動,城旅結合。茶產業的發展強大也成為了大塘人民群眾決戰貧困的強力“引擎”。
近日,住建部對國內的特色小鎮提出了更多的發展思路,,即“小鎮+企業”集群。以浙江為主要發源地,該省大多數的小鎮都有一個企業集群,而且這些企業集群所產的產品都能進入全球產業鏈,這也導致了浙江經濟后來居上。上世紀末興起的特色小鎮,即“小鎮+服務業”,尤其是旅游休閑、歷史文化特色這一類的產業與小鎮的迭加使其得到大幅度發展。
走訪大塘鎮茶區時,西關村村支書李友林對記者說,在2013年,村里的茶苗剛剛長好,就遭遇凝凍災害,當時不少茶農發展茶產業的信心受到了打擊。后來,經過合作社幾位負責人到遵義、銅仁等地區考察,加強了對發展茶產業的認識,村民才重新樹立了信心。2014年,西關村、新光村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集中連片打造規模發展。緊緊圍繞茶葉種植、銷售和農民增收的目標,采取有力措施、致力集中連片打造茶產業,促進茶葉生產穩定發展。同時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大戶帶散戶”等多種模式加快土地流轉,至今已流轉出土地8000余畝發展茶產業。其中,平塘縣山海原生茶業有限公司已流轉提地開發種植茶園面積5000余畝,每年可解決周邊農戶就業1萬余人次,群眾務工收入達180余萬元;另外,平塘縣潤峰公司通過流轉土地,建設茶葉種植基地3000余畝,每年可就近解決群眾務工1萬余人次,帶動周邊100余戶農戶參與茶葉種植生產。到目前,全鎮擁有千畝以上茶園7片,連片面積達3萬畝以上,切實帶動全鎮茶葉規模化發展。
哈佛大學彼特教授在其名著《國家的競爭力》中寫道:“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競爭力常常決定于那些地理上不起眼的‘馬賽克’,而不決定于那些宏觀的指標。”這些“馬賽克”是什么呢?就是企業集群,一種產業的企業在一個地方聚在一起,他們之間的高度分工與合作產生超高的經濟效率和巨大的創新活力。這種集群在地理上是不起眼的,但會成為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最主要的元素。所謂產業集群,就是企業相互之間高度細密的分工與合作關系,這種模式自由組織造成了企業集群,集群反過來又會造就小鎮的自組織特性。

大塘鎮魅力茶園
大塘鎮副鎮長羅朝光表示,從2016年起,開發茶旅結合點就成為探索茶產業發展的新思路。借助甲茶瀑布、掌布救星石、FAST天文望遠鏡、天坑群等精品旅游路線,將旅游活動和茶道文化結合,提升大塘“避暑之都”“品茗之鄉”的旅游形象,在“三天”奇觀的促進帶動下,結合茶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以“掌布藏字石、克度大射電、塘邊天坑”為載體,打造旅游一條線,既能“讀天書”“看天眼”“賞天坑”,又能“品茗茶”“游茶園”“住茶鄉”,精心打造茶海生態游、茶區觀光游、采茶體驗游、茶莊休閑游等旅游模式,使農業觀光旅游發展成為現代旅游服務業,推進全鎮經濟發展。2015年7月,大塘鎮成功舉辦了“平塘·大塘首屆茶文化活動周”系列活動,開展了茶產業招商引資簽約會、農產品展銷、山地自行車賽、最美“茶仙子”評選等內容豐富的特色活動,吸引了大批游客到來,為當地的旅游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按照住建部對特色小鎮的界定框架,新時代的特色小鎮,即“小鎮+新經濟體”,是特色小鎮進入城市的新階段,特色小鎮以形態、產業構成、運行模式等方面的創新,成為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產業修繕的重要手段。大塘鎮現在從“茶文旅”上已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大塘鎮黨委書記劉興海告訴記者,在未來幾年內,大塘鎮將結合平塘縣的產業布局,利用自身優勢,通過引入招商和農業配套技術,走出自己的特色小鎮之路。(責任編輯/孟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