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 路志正
行醫70余年,我接診過不少患者,我發現很多患者的體內都有濕邪作祟。可以說,濕邪已經成為威脅現代人健康的最大敵人。古人云:“千寒易除,一濕難去。”只要祛除了濕邪,很多現代疾病都會遠離我們,那些惡性疾病也會因此失去存在的溫床。
有些疾病,比如類風濕關節炎、濕疹等,與中醫所說的“濕”有一定的關系。臨床上其他的一些疾病,雖然在命名中沒有涉及“濕”,但其發病的過程與“濕”有很大關系,比如一部分的頭痛、眩暈、失眠、高脂血癥、冠心病、中暑、痛風、腹瀉等,都與濕邪有關。
判斷自己體內濕氣的情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自己的舌頭。觀察舌頭主要看兩部分:一是看舌體,二是看舌苔。
水分越少,舌體越瘦;水分多了,舌體就會發脹。舌頭胖了、大了,但是口腔還是原來的大小,舌頭就會頂上牙齒,時間長了就留下齒痕。
正常的舌苔應該是薄白而清凈的,干濕適中,不滑不燥。
如果舌苔出現了膩苔,那可能就預示著身體出現了問題。膩苔就好像舌面上掛著一層剛喝完的牛奶一樣,又白又厚。值得注意的是,吸煙對舌苔的影響較大,吸煙之人不適合用這種辨別方法。

1.起床后身體疲勞,四肢沉重。
2.便完不爽,大便沖不凈,小便淋漓不盡。
3.下肢容易水腫。
4.面色淡白,精力不濟。
原料黃芪10克,薏苡仁30克。
制法將黃芪、薏苡仁洗凈放入鍋內,加適量水,先用大火燒沸,再用小火煎煮40分鐘即成。
用法每日1次,代茶飲。
也可用生薏苡仁30克泡水或煮粥,早晚佐餐食用。有的人大便不成形,容易拉肚子,就不要用生薏苡仁了,可以用炒薏苡仁代替。
原料赤小豆50克,粳米50克。
制法先將赤小豆用溫水浸泡2~3小時,之后連水帶豆一起放入鍋中熬煮,將爛時放入洗凈的粳米,煮為稀粥即可。
用法當早餐食用或早晚溫熱頓服。
赤小豆祛濕效果更好,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虛寒、氣血虛弱、頭暈眼花者,盡量不要服用。而且,赤小豆不能常用,否則會損傷人體的正氣。
原料鮮姜、山西(或鎮江)米醋、糖適量。
制法鮮姜連皮切薄片后放入壇子或瓶子中,倒入米醋(米醋一定要蓋過姜片),放入糖,密封3天。
用法每天早飯后吃1~2片。
此方適合脾胃虛寒,飯后胃脹、打嗝,或有膽石癥的人群。
注意,如果胃酸過多,就不要用醋泡生姜了,可以把生姜切成細絲或姜末后再食用。早上吃姜最好,讓沉睡了一個晚上的陽氣重新開始活躍。心煩氣躁、身體消瘦、高血壓或者經常口干口苦、便秘的人應當少吃姜。
冬瓜清熱除煩、養胃生津、滌穢利水。冬瓜可以用來煲湯,煲湯時冬瓜切記不要去皮,因為冬瓜皮的藥用效果比冬瓜肉更好。
老年人或者肥胖者可將冬瓜皮曬干加荷葉一起泡茶喝,可以起到降低血脂和減輕體重的作用。
原料艾葉50克。
制法將艾葉放入沸水中煎煮約15分鐘,待水溫適宜后,就可以把腳放入藥液中浸泡,每次浸泡15~20分鐘,水涼后可加入熱水。
用法每天晚上用艾葉煮水泡腳。可以經常按摩一下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