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加
(烏海市醫療保險管理服務局 內蒙古 烏海 016000)
基于中國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研究與認識
□石林加
(烏海市醫療保險管理服務局 內蒙古 烏海 016000)
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和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人民的居住地漸漸向城市的方向靠近,我國的發展趨勢也逐漸向城市化的方向邁進。城市化的過程應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變化而變化,伴隨著人們日常生活和周圍環境的變化,城市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城市化發展既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產水平和生活質量,還對我國經濟的增長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對于實現我國和諧穩定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城市化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有密切的聯系,本文將對城市化和經濟發展的含義以及兩者間的關系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探究,以期為未來的城市化和經濟發展提供借鑒。
城市化;經濟;發展水平
城市化包含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當前對其進行研究的學科較多,因此有多種對城市化的理解。從人口方面,城市化是農村人口向城市發展的過程,通過統計城市人口數量來測定城市化水平;從社會方面,城市化是人們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的轉變;從地理方面,城市化是地域的變化;從經濟方面,城市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為城市經濟。
資本主義的發展導致經濟發展的形成,經濟發展包含了經濟體制的轉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它的作用是提升國家的經濟水平,從而改善人民的生活。
經濟發展水平的測定范圍比較廣泛,包括國內生產總值、人民居住狀況和城鄉收入對比等方面。將城鄉收入進行對比,能了解到經濟發展是否實現公平性,然而公平和經濟利益很難兼顧,因此,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有助于促進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
城市化與經濟發展間存在單向傳導和雙向反饋的作用。單向傳導是指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化的進程,很多學者認為經濟發展是城市化進展的原動力。農村產業的生產率提高,既會使人民的生活質量水平上升,還會導致就業方向發生轉變,會有大量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出現城市化的現象。城市化是產業和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的過程,其意義在于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水平。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的雙向反饋作用比較復雜,表現為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
經濟發展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促進城市化進程。首先,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得生產方式得到創新和完善,勞動生產率得到顯著提升,農民不再需要將精力全部放在農業生產上,而是轉向工業生產方面,人們的居住地由農村逐漸轉移至城市,生產資源的擴大促進了多種型態的產業出現。其次,發展導致經濟結構發生改變,經濟價值和人們的就業方式改變后,生產資源逐漸由農業轉移至第二、三產業中,推動城市化的發展。最后,工業生產的廣泛開展使得生產模式更加專業和聚集,工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
城市化也可以推動經濟發展的進程,具體表現為城市化的以下三個作用。首先,城市化具有外部經濟功能,它是指在某一地區優先、集中地發展某類產業,然后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或者同時發展幾個有聯系的產業,利用相同的資源共同發展能夠降低生產成本,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其次是公司內部的經濟聚集,它是指在已有經濟基礎上,公司擴大產業的生產規模,增加產業類別,實現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最后,城市化對于推動現代化信息的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起到調節城市空間組成和功能種類間關系的作用,從而提高工業生產水平,加快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
推動城市化發展進程,有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水平,但是當前我國部分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仍不穩定,這將明顯阻礙城市化的發展進程。
在改革之前,中國沒有實施城市化政策,這嚴重阻礙了我國城市化發展的進程;在改革后,我國開始不受約束地實施城市化發展。在1971年之后,我國城市化的發展水平基本滿足了社會發展需要,然而由于相關政策還不完善,依然受到制度的一定約束,預測與實際出現一些差距。當期,我國城市化發展狀態處于S型曲線的前半部分,也就是一個加速的階段,但是如果依然受到制度約束,城市化的差距將會繼續增加。
本文對中國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間的關系進行探究和分析,總結了政策對兩者關系的影響,從而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發展策略,促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1]趙歡歡.中國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6,(21):3+5.
1004-7026(2017)23-0011-01
F299.2;F123;F224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