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新
(中共貴州省委黨校經管教研部 貴州 貴陽 550028)
貴州省新型城鎮化中產業發展資金問題研究
□徐 新
(中共貴州省委黨校經管教研部 貴州 貴陽 550028)
據2016年貴州省統計局數據顯示,貴州城鎮化水平落后全國12年左右。要改善這種情況,關鍵是要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發展產業,其資金就尤為重要。本課題組在2016年7、8月間對貴州省內多地進行了調研,發現主要存在效率、整合、引導、撬動等方面的問題。完成進一步分析后,提出了四點建議:加強資金在規劃支出部分的兌現;加強產業扶持資金的整合利用;創新產業扶持資金使用方式;創新對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的撬動模式。
城鎮化;貴州;產業發展資金;對策建議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貴州省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仍然面臨艱巨的任務。據貴州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貴州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2.01%,在全國排倒數第2位;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16.4%,排全國最后1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雖超過“十二五”預期規劃目標2.01個百分點,但僅相當于2003年全國的平均水平,城鎮化水平落后全國12年左右。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 529.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 482.74萬人,比2010年底增加306.49萬人;鄉村人口2 046.76萬人,比2010年底減少255.99萬人。由于受歷史、地理、經濟等因素影響,全省城鎮化率雖然提升增長,但城鎮化水平仍然較低。馬長青(2014)在其博士論文中也指出,貴州省目前城市化率遠低于全國其它省份,存在農業、工業和科技等方面動力不足的問題[1]。堅定不移地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依然是今后的主旋律。
國家和省先后出臺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貴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規劃(2016-2020年)》,提出了貴州城鎮化要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突出綠色、新興、高端、特色的產業定位,發展大數據、大健康等新興產業,推動產業綠色化、綠色產業化。但是貴州的產業還沒有形成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2],這是支撐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關鍵。龍奮杰等(2016)提出的,貴州可能發展的五種新型城鎮化模式[3],不出其右的全都需要產業的支撐。而發展產業首要的就是要有效解決資金的問題。本課題組在2016年7、8月間赴省內多個縣市區,乃至鄉鎮進行了調研工作,對我省的新型城鎮化中產業發展資金問題進行了較細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結論,以期能為省內各級政府和各部門提供參考。
“十二五”期間,貴州經濟突飛猛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從最初“123”轉變為“321”結構。2015 年,全省GDP為10 502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1 640億元,占15.6%;第二產業增加值4 146億元,占39.5%;第三產業增加值4 715億元,占44.9%。貴州的城鎮化的產業結構正在快速進化,從農業發展緩慢、工業結構不合理、服務業落后向“四化同步”轉型升級。從產業結構的帶動來看,貴州的經濟增長已經由主要靠第一、二產業帶動,逐步轉型升級為依第二、三產業帶動。“大數據、發扶貧、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正在火熱推進,大健康、現代制造業、山地農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新增規模以上企業432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9%,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1.1%,農業增加值增長6.5%。
一是農產品生產持續發展,糧食生產水平不斷上升,糧食總產量1 180.00萬t,農村糧食生產基本能夠滿足自身需要。二是農業產業結構得以轉型升級,農業結構和布局整體融合,大幅提升了經濟效益。三是農產品加工業、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四是農民收入較快增長,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 387元。五是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例如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311.5萬hm2,蔬菜種植面積99.6萬hm2,農業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
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 032.11億元,比上年增長9.9%。其中,輕、重工業增加值分別為1 559.37億元和2 472.74億元,分別增長10.1%和9.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38.7%和61.3%。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煙草制品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等四大傳統行業實現增加值2 193.8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54.4%。其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增加值815.09億元,比上年增長12.8%;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421.85億元,增長9.7%[4]。成效主要體現在,一是有力推進了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二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三是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發展迅速。四是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五是節能降耗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提高。
金融業方面,銀行存款保持較快增長,貸款平穩增長,信貸結構持續優化。2016年末,貴州存款余額增速全國第一,達到23 831.4億元,同比增長22.3%;貸款余額17 851.60,同比增長18.6%,增速,全國第二。直接融資有較大增長,外匯存貸款也大幅增長,新增貸款主要投向基礎設施建設、現代服務業。旅游業方面,貴州旅游的占比已經明顯增高,帶動效果逐漸顯現,為三大戰略行動起到了很好的支撐。2016年旅游總人數5.31億人次,同比增長41.2%;旅游總收入達5 027.54億元,同比增長43.1%。
一是存在產業判斷不準的情況。由于扶持產業受到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的影響,市場的風險難以把控,主管部門在審定環節往往很難準確把握市場。二是存在產業項目難以嚴格把關的情況。扶持對象多為農業專業合作社、大戶、農業公司,由于受利益驅使,容易造成提供虛假申報材料,使得產業扶持資金的使用效益不高。三是存在未按項目實施內容進行驗收的情況。項目從申報、審批到施工、驗收大多通過行政手段進行,透明度低。調研組走訪的大部分村民對上級有關部門計劃在本村實施的項目不知道或知道不多,有的是“建了才知道”;有的村民認為項目與自己沒有關系或關系不大,個別村民認為是干部從中謀取私利。
以貴定縣云霧鎮谷豐村為例,近三年的涉農資金投入使用情況不夠理想。該村屬省級一類貧困村,有農戶359戶、1 506人,其中:精準扶貧戶220戶、781人,低保戶 143戶、426人。2012—2014年,各級財政投入該村涉農資金1 498.8萬元(其中,核桃、刺梨、茶葉種植等產業發展資金及補貼資金562.6萬元),每戶年均1.39萬、每人年均3 317.4元;如按貧困戶計算,每戶年均2.27萬元、每人年均6 396.9元。而該村2014年人均純收入仍僅為3 230元,產業扶持資金使用效果顯然不理想。貴定縣不是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其它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的村投入可能更大。
多頭管理涉農資金,致使資金整合困難。目前,涉農資金的多頭管理體制下,各有各的管理辦法。難以實現“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積極整合相關支農資金,統籌用于支持優勢主導產業發展”目標。再加上各部門間為了爭取各自的權力,不愿進行信息對接,或者也沒有時間和精力讓信息更加順暢,造成扶持對象申報不嚴謹,所得資金大于其實際所需,失去專項資金的引導作用。
據資料顯示,“十二五”期間,全省涉農省級財政資金投入包括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支持農業生產及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農村社會保障、農村教育、農村醫療衛生等5個大類29個小類的資金,共計2 476.78億元。其中,涉及產業的有13個小類,1 223.19億元。資金管理使用確實存在“碎片化”問題,產業項目建設質量和績效不高,資金使用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等問題也較突出,資金使用效果不夠理想。
產業資金投向同質化競爭領域,使得產業難以為繼,更不能帶動城鎮化發展。產業的發展并未跳出“GDP”考核的魔圈,在選擇上沒有依托自身資源稟賦,難以建立核心競爭力,最后只能淪為新一輪的淘汰產業。地方部門或企業為了追求短期效益,通常將資金引導投向惡性競爭領域,這種短視的招商引資,只會給當地政府后面的發展帶來更大的困難和瓶頸。而更高層級規劃的缺失,使得投資變成了惡性競爭,資金的鏈條變成了圈錢的金融鏈條。我們經常見到的大面積的圈地運動與造廠房運動就是如此。
以都勻市為例,其區域內甘塘產業園區(縣級)和城東產業園區(州級),就出現了這樣的苗頭。兩個園區的區位和地理條件基本相同。由于缺乏更高層級的戰略規劃,兩個園區已經產生了同質化問題。主要產業都選擇了裝備制造業,而且引進了同一種類型的汽車制造廠,產品和業態布局上也基本類同。另外,都勻市建設的綠茵湖產業園區,主導產業為機械(裝備)制造業、建材及特色食品加工,也是基本相同。截止2015年11月,都勻市財政投入資金29億元,以很大代價,引進了重慶云河重型汽車制造公司(占地面積40hm2)、浙江精工制造有限公司(占地面積22hm2)等大型企業,但從前期發展效果來看,并不理想。
2015年,貴州省借鑒省外先進做法,會同相關部門推動產業融資改革。以省再擔保公司為龍頭,依托已初具規模的全省政策性擔保機構,建立健全政策性擔保體系和貸款風險補償資金,通過“政府+銀行+擔保+保險+農戶(企業)”的模式,建立健全貸款風險分擔機制,打通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產業扶持領域的融資瓶頸。
從現有情況看,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還并未充分發揮出來,撬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入還有所不足。金融機構發放的貸款僅僅停留在優質的、好的項目上,而不能結合風險基金、保險資金對于有前景的產業進行先行先試。僅有的幾種方式,包括針對支持龍頭企業發展設立的農業產業發展基金,針對農業農村小微企業開發的“黔微貸”金融產品,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村集體經濟、家庭農場、種糧大戶計劃開發的“惠農貸”金融產品,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計劃開發的“貴扶貸”金融產品、針對鄉村旅游發展開發的“黔旅通”金融產品等,對于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農村產業還遠遠不夠。
“產業發展,規劃先行”,產業扶持資金在規劃板塊上的支出要落實到位,名正言順的讓第三方專業機構切實做好產業規劃。要做到以產促城,就必須立足于本地,產業發展規劃與城市布局規劃相銜接。一是產業規劃要適當超前,預見到城市未來發展的需要。二是產業規劃要符合城市發展規劃,注重人口的承載力。三是產業規劃還要與省級、市級銜接,很好的融合到上位規劃當中。
以開陽為例。“十二五”期間,開陽縣立足自身特點,列明專項支出,委托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集團)組織編撰了具有針對性的產業規劃。工業新型化步伐加快,經開區核心區、貴州開陽臺灣產業園建設已初見規模,繼續做強磷煤化工產業園,啟動了現代醫藥食品產業園、城關輕工產業園建設,產業聚集發展日趨顯現。農業現代化取得新突破,啟動了生態高效富硒茶產業示范園等7個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建設。南貢河富硒茶產品通過歐盟檢測并出口德國,“開陽富硒茶”、“開陽富硒枇杷”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旅游業及服務業取得大的進步,南江大峽谷、白馬峪景區成為國家AAAA級景區,十里畫廊榮獲“全國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示范點”稱號。
必須牢固樹立綜合使用的理念,以重大產業項目,或者重大扶貧項目為平臺,整合相關涉農資金,集中解決資金使用“碎片化”問題。統籌整合產業扶持資金,改變目前各級投入的涉農資金總體規模不小,但零星分散、政出多門的現狀。圍繞制定的產業規劃,以整村推進為平臺,統籌整合資金,建立健全多規劃銜接、多部門協調的長效機制,爭取更多的財政專項資金打捆投入,徹底改變單打獨斗的局面。業態選擇要因地制宜,產業發展要遵循市場規律,村落建設要保護傳統文化,發展經濟要保護生態環境。
調研地區中,安順市通過試點整合利用產業扶持資金,取得了顯著成就。2015年,安順市獲得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的機遇。產業扶持資金得到了綜合利用,最明顯的效果是現代服務業得到了發展。一是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平臺,整合了產業扶持資金,借助電子商務、螞蟻眾創等,將傳統的產業提檔升級,蠟染、家具、木雕、土特產深加工等市場得到了拓展,尋找到了廣闊的空間。二是依托產業園區,整合利用產業扶持資金,發揮園區的集聚作用,將產業和資金進行融合,形成雙輪驅動。三是依托農業大舞臺,整理利用了涉農產業扶持資金,依托安順市的山地資源,大力發展了山地特色現代高效農業。
認真總結六盤水市等地“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投資方式,積極支持推廣運用經驗,鼓勵開展資金股權投資試點。在制定好分配機制的基礎上,允許產業扶持資金以整村整鄉為單位量化到戶或人,折成股份參與到“主體經營”之中,為農戶與“主體”之間打通橋梁,確定最恰當的合作機制。同時引導農戶將土地等經營性資源入股合作,并鼓勵“主體”進行培訓和實習等,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吸納當地農戶就業。建立健全村級財務公開以及“村財鄉代管村用”制度,樹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意識和運行體系,既保障社會資本利益,也要保障農戶利益;建立健全扶持資金使用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通過折股等方式量化到戶,將合作社、養殖大戶、龍頭企業等方面的扶持資金充分撬動,并成為農戶增收的資本金。
一是繼續通過政府下屬公司做好對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的承貸。通過公司代各市縣向農行、農發行、國開行等承貸,按照“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要求,完善村內道路建設標準,加大資金整合和融資力度,加快推進小康路(村以下)部分建設。二是通過建立健全農業現代擔保體系,與國開行、農發行、農村信用社、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密切合作,針對不同的扶持對象開發金融產品,包括:1.針對農業龍頭企業,設立農業產業發展基金,由財政注資,成立母基金;通過支持社會資本建立子基金,或直接進行項目股權投資等方式,吸引金融資本、企業資本及社會資金參與農業產業投資,形成多元化的農業產業投入機制。2.針對農業農村小微企業,拓展金融產品。從財政資金中找到出口,作為風險代償金先期存入銀行,與銀行簽署合作協議,撬動合作銀行按照1:10或者更高的比例放大貸款,合作期內出現風險則實施代償,未出現風險,則實行以獎代補。3.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村集體經濟、家庭農場、種糧大戶,開發金融產品。在農業融資擔保基金中設立農業貸款風險代償金。按照1:10的比例放大規模,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申請無抵押貸款。4.針對普通農戶,繼續支持農村信用社開發金融產品,對普通農戶按需提供每戶不高于5萬元的信用貸款,財政全額貼息。三是建立農業保險專項資金,支持農業保險增品擴面。為切實確保農戶尤其是貧困戶得到實惠,參照其他省份經驗,在中央保費補貼比例不變情況下,擬將農戶自擔保費由原來的20%下調到15%,下調比例的保費由財政負擔。
新型城鎮化作為經濟轉型和擴大內需的重點,成為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由于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和發展戰略的不同,不同地區城鎮化推進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各地面臨的支撐城鎮化的產業發展資金問題卻有很多相似之處。課題組對貴陽市、安順市、黔南州、六盤水等多地的市、縣、區進行了調研,歸納總結了調研地區現在面臨的資金問題:一是產業扶持資金使用效益不高。二是產業扶持資金整合使用困難。三是各地政策引導資金投向同質化競爭領域。四是對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的撬動不足。
在完成了進一步分析后,課題組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一是加強資金在規劃支出部分的兌現。更好的解決,僅僅依靠摸石頭過河的問題,從源頭解決好產業發展戰略,保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貫徹戰略的一致性,改變“追漲殺跌”的產業資金短期投資行為。二是加強產業扶持資金的整合利用。依托重大產業項目、重大扶貧項目、龍頭帶動項目,統籌整合產業扶持資金,改變零星分散、政出多門的現狀,爭取資金打捆投入,徹底改變單打獨斗的局面。三是創新產業扶持資金使用方式。認真總結六盤水等地“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投資方式,建立資金與農戶利益聯結的機制,激發農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從根源上改變“等、靠、要”的思維,擺脫貧窮和落后,實現共同富裕。四是創新對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的撬動模式。通過“找母子、多聯合、生多子”的方式,撬動更多的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參與到新型城鎮化產業發展的浪潮中來,利用利益共同體這一特征,實現多方共贏,譜寫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新篇章。
[1]馬長青.貴州省新型城市化發展戰略模式研究[D].中南大學商學院,2014(6).
[2]申鵬.構建貴州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研究[J].人口·社會·法制研究,2013(2).
[3]龍奮杰.基于資源可達性的貴州省新型城鎮化模式[J].城市發展研究,2016,23(3):111-117.
[4]貴州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總隊.貴州省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中國統計信息網,http://www.tjcn.org/tjgb/24gz/34928.html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措施確定進一步扶持和培育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月1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扶持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措施,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會議指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是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勢頭良好,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會議確定,一是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扶持一二三產業融合、適度規模經營多樣、社會化服務支撐、與"互聯網+"緊密結合的各類新型主體,更好帶動小農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開展新型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培養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促進農業農村創業創新和脫貧攻堅。二是落實財政扶持、稅費減免、設施用地、電價優惠等政策,重點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產品加工,對深耕深松、機播機收、疫病防治等生產服務給予補助。三是創新金融服務。支持開展農業設施設備抵押貸款和生產訂單融資,推廣大型農機設備融資租賃。推動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向市縣延伸,力爭明年實現主要農業縣全覆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信貸擔保余額占總擔保規模比重達到70%以上。深入實施農業大災保險試點。研究出臺加快發展農業保險的指導意見,推動保障水平覆蓋全部生產成本。
1004-7026(2017)23-0033-04
F299.21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3.021
徐新(1978.3-),男,貴州貴陽人,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城鎮化發展,金融改革,資本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