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枝
(朔州市平魯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山西 朔州 038600)
淺談振興平魯雜糧產業發展的對策
□李銀枝
(朔州市平魯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山西 朔州 038600)
在我國加入WTO和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的新形勢下,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轉型發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食物多樣性、營養性、安全性的需求,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發揮資源優勢,立足產業基礎,著力推進雜糧規模化種植、綠色化生產、集約型經營和產業化開發,把產品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加快振興雜糧產業發展,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做貢獻。文章客觀分析了平魯雜糧產業發展的現狀和產業優勢,并針對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發展雜糧產業的對策,對加快振興雜糧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振興;雜糧產業;對策
平魯區地處晉西北黃土高原,氣候冷涼,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對雜糧營養物質積累極為有利,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特別適宜雜糧生產。種植雜糧的區域遠離大型工礦區和居民密集區,是天然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境內生產的雜糧營養豐富、風味獨特,深受消費者青睞。雜糧是平魯區農民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既關系到種植業的發展,也關系到相關加工業的發展。因此,調查了解平魯區雜糧產業發展現狀,找出嚴重制約雜糧生產的因素,采取應對策略,加快振興平魯雜糧產業發展,進一步把雜糧這一產業做大做強,對促進平魯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平魯區位于山西省北部,地處晉西北黃土高原,全區國土總面積2 314km2,海拔大多在1 500m以上。全區現轄2鎮、11鄉、1個街道辦,2個園區,286個行政村,總人口21萬人,其中鄉村人口15.6萬人。全區境內屬北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雨多集中在7-9月份,年平均氣溫為5.5℃,無霜期110d,年均降水量436mm,是典型的高寒干旱山區。
平魯區是全省雜糧產業大縣,雜糧生產歷史悠久、品種豐富、品質優良。2003年,被山西省政府確定為“東西兩山”小雜糧主產區。在轉型發展的大潮下,根據“全省振興雜糧產業視頻會議”精神,糧油高產創建實施意見和朔州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兩大任務”決策,平魯區委、區政府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這一思路,堅持規模發展興農業,龍頭帶動強農業,強化服務推農業的工作舉措,在全區建成了4萬hm2的雜糧種植基地,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70%左右,年生產各類優質雜糧6 500多萬kg。主要種植蕎麥、莜麥、谷黍、雜豆、馬鈴薯等雜糧。本區盛產譽享海內外的“平魯紅山蕎麥”。
近年來,在省農業廳、市農委的大力支持下,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農技與農機結合,良種與良法配套,資金技術高度密集的模式,開展振興雜糧和糧油高產創建活動。雜糧平均畝增產20kg左右,增產30%以上。為了幫助農民尋找致富途徑,平魯區在鞏固胡麻、莜麥、蕎麥、馬鈴薯、四大特色農作物為主的種植基地基礎上,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大打品牌戰略,擴大紅山蕎麥種植面積,同時又引進示范種植了效益高的新作物藜麥。藜麥是一種營養成份全面且含量高的作物。平均每667m2產150kg左右,純收入1 200元左右,種植效益可觀,為西北山區雜糧產業發展開辟了新天地。
一是平魯區地形復雜,氣候獨特。海拔高,氣候冷涼,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各種雜糧的生產,對雜糧營養物質積累極為有利,產品營養豐富,風味獨特;二是種植雜糧的區域遠離大型工礦區和居民密集區,畜牧業較發達,有機肥產出量大,主要使用有機肥,化肥用量少,氣候冷涼,病蟲發生少,很少使用農藥,農產品產地土壤、水源無污染,是理想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三是雜糧種植歷史悠久,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種資源豐富,對開拓國內外市場潛力較大。
榮武高速、109國道和平朔線、董元線、平萬線3條省道穿越本區境內。元蘆鐵路,露礦專線,準朔鐵路也從本區境內通過,農資調入和農產品運出十分便利。平魯區已建成的另山大型農貿市場位于晉陜蒙公路交匯點上,對農產品有較強的集散能力。
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提高,對雜糧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尤其是為醫、食同源的優質雜糧產業的開發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平魯區的雜糧依托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優勢,在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深受消費者青睞。享譽海內外的“平魯紅山蕎麥”經多方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國家農業部和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為其頒發了《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書》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商標證書》,為大打品牌和商標戰略奠定了效應基礎。
雜糧作為平魯區的主要栽培作物,經多年來的高產創建和振興活動,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加之我區有較完善的區、鄉、村三級農技推廣體系,共有技術人員79人,是一支強有力的技術推廣隊伍,在產前、產中、產后可以全程進行技術服務。
平魯區有5家年加工能力500t以上的雜糧加工企業,朔州市佳維糧油加工有限公司主要有“紅山春”、“膳衡”兩大品牌五大系列共30個雜糧加工產品;山西帥林綠色農牧發展有限公司主要有莜面、豌豆面、蕎面、豆茶、苦蕎等30多個品種,朔州市金鈴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有10 000t馬鈴薯淀粉生產線,主要生產山西著名商標“金鈴”牌無礬粉絲。2015年,又引進山西稼祺藜麥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5 000t,主要加工藜麥米、藜麥面、藜麥掛面等產品。有效地加工轉化,既解決了農民賣糧難的問題,又增加了產品附加值,實現了農民、企業雙贏。
一是平魯區是雨養農業,十年九旱,靠天吃飯,雜糧生產階段所需水分全靠自然降水來滿足,遇到干旱年份,雜糧明顯減產;二是由于雜糧生育期短,播種晚,一般種在山坡薄地,施肥少,更談不上多追肥,廣種薄收,效益低下;三是在雜糧生產過程中,耕作管理粗放,春旱嚴重,容易造成缺苗斷壟,病蟲專業化防控工作也不配套。
近年來,平魯雜糧生產雖然通過高產創建和振興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產業化發展中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距綠色化、專業化、區域化、規模化生產的標準還很遠。特別是立地條件差、經營投資少,生產水平低的地方,遠未形成較大的生產規模。
全區較大規模的雜糧加工企業少、產品層次低、僅限于初加工,加工轉化率低,產業拉動力差,產品附加值不高。特別是沒有抓住全區雜糧無公害、名特優品種多的優勢,缺乏品牌意識,未能搶占市場商機、開發出市場上叫得響的名牌系列產品。
全區雜糧生產產業開發投入嚴重不足,新品種培育和引進少,優良品種更新換代慢,科技隊伍雖然健全,在技術指導和溝通協調方面,仍有滯后現象。工作力度未能達到強勢,缺乏系統地研究和創新關鍵增產技術。
對全區優質雜糧及制品的廣告宣傳投入少,普遍存在“坐門等客”的現象,專門從事雜糧銷售的組織和營銷隊伍較少,不能發揚“王婆賣瓜”的精神,主動出擊宣傳自己,緩減產品“買難和賣難”的局面。
針對全區因優種利用率低而造成產量不穩的現狀,建議區政府加大對具有地域品牌優勢農產品的優良品種的試驗示范投入力度。對產量低、品質差的品種逐年進行淘汰。以良種為龍頭加快有機旱作農業新技術的應用,輻射帶動全區抗旱良種推廣普及率達到96%以上,科技貢獻率達到60%。
根據區域特點,以紅山蕎麥和藜麥為主,建設一批專業化、規模化功能食品生產基地和加工原料生產基地。形成以基地+農戶+合作組織的產業化開發格局,加大“三品一標”的認證力度,推動全區雜糧產業的健康發展。
要實現農產品效益的最大化,必須瞄準市場銷路,著眼于產品的加工轉化,堅持藥食同源的發展方向,培育一批功能食品加工企業。引進新技術,研發新工藝,開發研制富有特色的雜糧系列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積極組織,進行產品認證和商標注冊。要加快龍頭擺動幅度和龍體騰飛速度,真正發揮龍頭企業帶動的作用,力爭全區功能食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0%以上。
為了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把雜糧產業做強做大,建議區政府制定雜糧產業發展的相應政策,提高雜糧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的經費投入,扶持雜糧產業區建設,充分調動農民種植雜糧的積極性。
平魯“紅山蕎麥”馳名中外,因其風味獨特,有益成份含量高,保健效果好,深受國內外消費者歡迎,很早就出口日本,俄羅斯、韓國等國家和地區。2008年,國家農業部為其頒發了《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書》。2013年,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又頒發了《地理標志產品商標證書》,并進入了國內、國際互聯網,建議區政府繼續關注并給予資金支持,以便做好保護開發工作,讓“紅山蕎麥”這只金鳳凰飛出平魯深山老林,惠及社會,服務消費者,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
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兩大重要支柱,要通過政策引導、扶助,鞏固和發展專業合作社組織,盡快建設一批家庭農場,讓他們充分發揮代耕、代種、代收、代銷和輻射帶動作用,促進雜糧產業的健康發展。
建議區政府出臺優惠政策,促進雜糧市場建設,同時加強農民經紀人隊伍和信息網絡建設,暢通流通渠道,緩解供需矛盾,解決雜糧買難賣難的問題。
為了有效解決農技推廣人員知識更新較慢、結構不合理的突出問題,通過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加大對生產經營型和科技帶頭人的培訓,同時把我們的試驗示范基地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實訓基地,并組織外出參觀、學習,全面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種田技能,加快雜糧的產業化發展進程。
[1]劉鋒明.小雜糧生產技術[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52-64.
[2]程英.發展雜糧產業促進農民增收[J].安徽農學通報,2007.14(16).
[3]林汝法.山西小雜糧產業化的思考[J].山西食品工業,2002,(2):2-9.
1004-7026(2017)23-0041-02
F326.11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