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聰 潘明水
(福建省南安市農業局 福建 南安 362300)
以新理念引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陳錦聰 潘明水
(福建省南安市農業局 福建 南安 362300)
南安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新形勢下發展迅速,逐步構筑以農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力,其他經營主體為補充的農業經營體系。南安市將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一項重大項目不斷推進,發揮新主體對農業發展的引領作用。
新型農業;新理念
南安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有4類。(1)種植大戶185戶(2)規模養殖大戶314戶(3)工商注冊的農民家庭農場378家。(4)工商注冊的農民合作社442家。涵蓋糧油、肉蛋奶、果蔬茶等主要產品生產,并擴展到農機、植保、旅游休閑農業等多領域;有2家農業上市企業、14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7家企業泉州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福建名牌農產品11個。經營范圍從傳統的種植糧食畜牧產業,發展到蔬菜、林果、畜牧業、水產業、苗木花卉、休閑農業等,形成“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土地流轉,產生輻射效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利用互聯網快速發展,與南安市電商園等電商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開辟農業網上營銷模式,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發展和轉變。
全市承包流轉土地面積達5 769hm2,實際規范簽訂合同只有1 333hm2,且單戶流轉上33.3hm2耕地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少。主要原因是小農意識影響,且南安市處丘陵地區耕地不集中、面積小、分散,生產經營成本高。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修建水渠、灌溉、機耕路等基礎設施投入資金較大、建設難;資金短缺,在貸款信貸政策瓶頸難以突破;建設用地難落實。這些問題都亟待政策上的支持和傾斜。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處初始發展階段,整體實力偏弱,產業化程度不高,組織化程度偏低,高素質管理技術人才普遍缺乏;農產品信息市場發展滯后,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業經營主體本身科技力量不足,經營主體與農戶之間總體上處于相對松散狀態,做到下連基地、中連農戶、上連市場的不多。目前缺少專門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服務的社會化服務組織。
一是廣泛宣傳相關法規政策,增強農民群眾的合作理念、依法辦事意識和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大力宣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典型事例,擴大其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二是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各地產業特色,發動群眾,進行資源整合,引導發展有區域文化、地方特色的農業品牌。三是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村實用遠程技術培訓,加強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財務人員、專業大戶、龍頭企業代表的培訓,培養一批熟悉農村政策,善于經營管理,樂于奉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四是加強農業生產者的生產技術培訓。特別是強化對農機服務技術人員培訓工作。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切實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指導、扶持、協調、服務,落實部門責任,創新工作機制,形成統一協調,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幫助解決具體問題。二是強化政策保障。在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推廣、產品質量認證和優勢品牌培育等方面給予新型經營主體重點支持;運用“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等財政手段,引導和撬動社會資金投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不斷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拓展新市場,進一步擴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優勢產業和基地農戶的覆蓋面。指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規范生產記錄和財務記錄,提升標準化生產和經營管理水平。
致力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超市、商場、批發市場對接,穩定銷售渠道。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構建農業物聯網應用服務云平臺。創建南安“互聯網+三農”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鼓勵社會資本、供銷社等各類主體建設涉農電商平臺,完善提升“掌管生活”農產品電商平臺。鼓勵新主體加入電商平臺,抱團發展,拓寬網絡營銷渠道。
探索建立市場預測及預警機制,引導農民發展適度的種植規模,防止土地流轉“大躍進”,變相搞“非農化”經營,造成耕地流失,確保農村土地真正用于發展現代農業。成立政策性農業擔保機構,為農村土地流轉和經營主體提供信貸擔保。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有效應對市場風險,減輕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1004-7026(2017)23-0063-01
F721.2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