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彤
(山東女子學院音樂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00)
淺析通俗音樂在當今農村社會的流行
□劉禹彤
(山東女子學院音樂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00)
當前中國社會文藝發展早已進入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但是,相對于城市文化的繁榮,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日益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農村文化卻日漸萎縮。本文以“通俗音樂”在農村的流行為例,探討如何創作更多的作品豐富并滿足農村人民的生產與生活的需要。
農村;通俗音樂;流行
音樂其實可以看作是類對自己周圍世界的思考,是人們的思維活動,是生活在這個世界當中的人對自身及其他存在所持的態度,也是人類作為世界的主人為了處理客觀存在而采取的方式的產物。自古以來,不論何種形式,音樂都是人類方化的凝結。任何社會,不管東方還是西方,發達國家抑或發展中國家,農村都曾經是或者現在依然是整個社會固不可分的一個部分。雖然現在中國經濟已經有了很大發展,但農村社會仍是整個社會的根本。雖然城市化已經有了很大發展,但因為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傳統,中國社會仍有很深的農村烙印。再者,雖然中國已逐漸向城市化社會過渡,但城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僅僅指城市中的文化或以城市環境為土壤的文化。因此,在很多傳統文化正日益被現代社會淹沒的情況下,研究通俗音樂在當今農村社會的流行可以從旁側反映當今中國文化的真正內涵與實質。
在英語語言中,通俗音樂稱為“popular music”。而這個英語詞組在中文里又譯為“流行音樂”。從中文的角度來講,通俗音樂其實指的是一些歌曲采取“通俗”的唱法;流行音樂則是指歌曲在人們中的受歡迎程度;微觀上來說,“popular music”的這兩種中文稱呼的確存在著差別。但從根本上而言,兩種不同稱呼的音樂名稱其實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商品性遠大于藝術性,娛樂性遠大于思想性。限于研究的局限性,本文把兩者歸為一類,統一稱為通俗音樂。
隨著網絡的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即使處于農村,人們也可以史無前例地擁有了更多精神享受的方式。但就流行歌曲而言,當今農村社會其實最需要的是能反映當前農村生活、農民風貌的歌曲。而現實卻不容樂觀。隨著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及城市化的進程,近年鮮有專門以農村生活體裁的經典作品現世。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早些年的《十八里路到我家》(宋祖英)、《辣妹子》(宋祖英)、《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孫金平)、《山路十八彎》(李瓊)等等還在為人傳頌。這恰恰驗證了藝術的土壤性:任何作品,只有根植于自己的生存環境,才會具有生命的活力。
整體來看,當今中國農村比較盛行的音樂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用來歌頌人民領袖、國家領導人及時代開放的歌曲,如《走進新時代》等等。這首歌曲可以作為這類歌曲的代表。前者不但歌唱了已故的國家主席鄧小平,同時還謳歌了改革開放的大時代。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后,這類歌曲與以前的同類歌曲有了很大差別,如《毛主席來到咱農莊》。以前的這類歌曲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而如今的歌曲無論歌名還是歌詞表達則更加隱晦,但旋律卻更具有時代感。另外一類比較流行的則比較貼近于人民生活,如前些年的《今兒個高興》、《家和萬事興》等等。這兩首歌曲相比于開改開放前的同類歌曲更受到當今農村社會的歡迎,反映了富裕后的人們的內心企盼。幾十年前大家耳熟能詳的、以革命斗爭作為主題的作品,如《十送紅軍》、《紅色娘子軍》早已不為人熟悉。但凡藝術都有生命力,曾經的經典漸漸不為人所知其實并沒有什么奇怪,因為任何形式的藝術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時代性。
與一些在農村流行的歌曲相比,有一些歌曲在農村非常不受歡迎,雖然實際上他們很受青年人、城里人的歡迎。這類歌曲多被打上“鬧騰”的標簽。從此角度上而言,所謂的“饒舌”、“搖滾”在廣闊的農村天地中事實上根本沒有其存在的市場。本文在此無意否認一些歌曲的經典,如《雙節棍》,如以前《中國好聲音》里流出的某些歌曲,用農民的自己的話講,聽那些歌曲感覺“要命”、“鬧心”,感覺那些陶醉于其中的歌手發出的美妙歌聲如同“羊”叫。為什么在世界范圍內堪為經典的“饒舌”與“搖滾”,當今的中國農村卻對這些經典不夠“感冒”、沒有興趣,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中國的經濟現實,很多在農村生活的人多為留守老人、留守兒童有關。但是,究其根本原因,這還是因為反映農村體裁的歌曲比較匱乏。而且,即使有一些反映農村體裁、農民心聲的歌曲,但是其質量卻大大下降了。
事實上,盡管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但他們其實也有著很好的鑒別與欣賞能力;因為,但凡是人,無論處于何種階層、從事什么職業,都具有音樂性。好的歌曲,他們一般不會輕易地放過,他們不會諂媚式地贊美任何不太成熟的藝術形式。所以,即使電視劇《劉老根》很火,《鄉村愛情》也很火,但是,他們的主題曲卻遠遠不如他們的電視劇那樣火。相反,刀郎的作品,如《你是我的情人》,降央卓瑪的作品,如《呼倫貝爾大草原》等,雖然不是專門以農村為體裁,但卻無獨有偶地受到了包括農民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喜愛。
人格不分貴賤,藝術沒有高低。相比以前,雖然中國目前農村人僅占總人口構成的45%,但不可忽視他們的整體需要,這才符合建設和諧社會的主旋律。在中國,當代文化實則包含三個部分:主導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而農村文化則屬于大眾文化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因此,為了更好地使通俗歌曲滿足農民生產、生活的需要,從國家層面上來講,各級主管部門、主流媒體應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旋律,充分地發揮主導、引導的作用;而作為個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迄今為止,農村依然是我們國家的糧袋子、菜籃子。即使是農民,他們依然是我們的兄弟姐妹。所以,希望更多的能唱《相約1998》的大腕歌手能降低身價、放下姿態演唱一些專門反映農民生產、生活的歌曲;希望《中國新歌聲》能涌現更多接地氣的農民歌手;希望更多的“大衣哥”、“草帽姐”能走上世界的大舞臺。
[1]姚丹.“家門口的民族音樂學”: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城市音樂文化學[J].藝術探索,2016,30(6):120-128.
[2]喬文海.通俗歌曲的欣賞教學[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s2):97-98.
[3]翁辛琳.試分析流行音樂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北方文學,2015(5):220-220.
[4]許云川.通俗音樂在農村中學音樂教育中的作用[J].新教育,2009(3):78-78.
[5]李婕.反向——我所認識的藝術活力[J].藝術時尚旬刊,2014(10):8-8.
[6]石二軍.藝術與時代[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2(6):57-57.
[7]約翰·布萊金著、馬英瑁譯《人的音樂性》.“譯者前言”[M].北京音樂出版社,2007.
[8]周憲.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1004-7026(2017)23-0118-02
J609.2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23.083
劉禹彤(1985-),女,黑龍江大慶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