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露
仲裁調解,老百姓身邊的維權堅盾
文/雷露
自2015年5月被人社部確定為全國勞動人事爭議處理效能建設示范市以來,在四川省人社廳的大力指導下,廣元市狠抓機遇、乘勢而上,積極有序地推進各項示范工作。
如今,廣元已初步建立起協商、調解、仲裁、訴訟相互協調、有序銜接的勞動人事爭議多元處理格局,切實提高了勞動人事爭議處理效能,為當地群眾鑄起了堅實的維權之盾。
2017年1月8日上午,一場勞資糾紛協調專題會在廣元經濟技術開發區石龍街道辦事處召開,就四川萬潤非金屬礦物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潤”)自生產以來拖欠工人工資、養老保險等事宜進行調解。街道辦事處相關工作人員、石龍街道派出所民警、公司負責人及工人代表近30人參加了此次協調會。會議分析討論了萬潤長期未能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兌現工人工資待遇和社保待遇的原因及影響。原來,受經濟下行影響,該公司發展困難,資金鏈出現斷裂,雖然此前各級部門已開展過多次調解,但問題始終沒能解決,無法兌現工資。經調解,公司負責人當場承諾,會盡快解決。
“希望企業和員工在艱難時期相互給予理解和支持,共謀生存和發展。”石龍街道辦事處分管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工作的李彥瓊表示,矛盾雙方應本著依法辦事的原則,冷靜對待、和諧處理糾紛,并敦促萬潤盡快切實履行承諾,也要求工人們保持理性,依法維權。
近年來,石龍街道辦事處作為廣元經濟技術開發區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的基層組織,先后調解了50余起爭議案件,為勞動者挽回經濟損失百余萬元。
社區勞動人事調解機構效果顯著,正是廣元“階梯式協商調解模式”發揮作用的具體表現。自2006年起,廣元針對用工單位多、經濟欠發達、調解半徑大等特點,逐步建立起“當事人內部協商-社區(街道)參與協商-工會和主管部門溝通-仲裁院調解”的階梯式協商調解模式。該模式把基層調解、行政調解、社會調解、仲裁調解有機結合,建立起信息聯通、糾紛聯排、力量聯動、矛盾聯調的對接機制,形成了多層級、開放式、預防型、廣覆蓋的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調解工作新格局,預防攔截效應日益顯現。
為進一步深化“階梯式協商調解模式”,廣元印發《關于加強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基層調解組織建設內容、規范化建設標準,基本實現了基層調解組織廣覆蓋。針對先期預防,積極推進分類管理,將用人單位劃分為大中型企業、建筑施工和礦山類企業、小微企業三個類型,指導基層調解中心預防平臺與企業用工平臺對接,實現了爭議早預防、早發現、早介入,將矛盾化解在基層。
2016年6月,在廣元蒼溪縣務工的鄧順清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死亡后,家屬就善后事宜與工程方屢起爭執。蒼溪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在縣總工會的邀請下,聯合縣法院就案件展開研討會商,在2天內成功平息了糾紛。
這已不是蒼溪縣人社、工會、法院第一次聯合處理案件。2015年,一名蒼溪籍民工在山西一建筑工地突發疾病,包工頭未經本人和家屬同意便連夜包車將其送回蒼溪,導致該民工在途中死亡。事后,包工頭及用人單位隱瞞事實、拒不賠償,死者家屬隨即向蒼溪縣人社局申請協調處理。縣人社局立即啟動聯動援助機制,成立了由仲裁、司法、工會及鄉鎮工作人員組成的處置小組,連夜趕赴山西。工作組一方面通過與當地人社、工會等部門協調溝通,爭取支持;另一方面與建筑公司、包工頭、死者家屬進行談判。經過三天兩夜的努力,最終達成調解協議,建筑公司和包工頭向死者家屬支付40萬元作為補償。
人社、工會、法院三方聯合協作的“調裁審聯動機制”是蒼溪縣為促進勞動人事關系和諧穩定,探索出的“平臺互通、資源共享、機制同建、矛盾共化”新路子,實現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碎片化、分段式處理向調解、仲裁、訴訟多元化解有效對接的轉變,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基礎得到夯實。自2014年該機制建立以來,三方參與調處勞動人事疑難矛盾糾紛爭議案件78件、涉及500余人、涉案訴求近1000萬元,在仲裁環節調解結案率由過去不足50%提高到72%。
“調裁審聯動機制”通過整合調解資源,提高了維權效率,但由于工會、仲裁與法院之間對于相關法律法規的解釋角度不同,存在對同一爭議調解、仲裁和審理的結果不統一的問題。為減少分歧,確保勞動人事爭議調處高效,減輕當事人訴累,蒼溪縣人社、工會、法院結合實際,又探索出了“以案說法”——通過適時召開案例研討會,圍繞典型復雜案件進行理論研討、案例分析、工作交流、業務培訓,形成共識,為類型化案件的調處提供指導性參考。2014年以來,全縣召開類似“案例研討”會議11次,在勞動爭議案件主體認定、勞動報酬、工傷事故等15個事項上達成共識,確保了各方在勞動爭議“調裁審”中適用法律的統一性。
目前,“調裁審聯動機制”被納入省級課題研究的創新項目,現已結題并通過項目評估檢查。
“如果從村上到縣城參加庭審,來回要花很多時間。現在直接就可以到鎮上參加仲裁,方便又省時。”一說起當地的流動仲裁庭,廣元劍閣縣普安鎮居民武兵(化名)就贊不絕口。
原來,今年7月,武兵因工傷待遇與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發生勞動爭議,遂向劍閣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申請。了解到武兵行動不便、經濟困難,仲裁委依法受理案件后立即啟動流動仲裁庭審服務。8月1日,劍閣縣普安鎮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調解室成了流動仲裁庭,對武兵的案件進行了仲裁調解,并圓滿解決了問題。
近年來,劍閣縣仲裁院積極開展法制下鄉服務,“流動仲裁庭”作為法制下鄉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偏遠地區當事人、老弱病殘當事人、出現不可抗拒的客觀原因導致不能出庭的當事人以及精準扶貧建卡戶的等特殊群體提供現場受理、上門審理和當地調處等便民服務,既減少了當事人維權成本,又達到了普法的宣傳效果。
哪里有爭議,調處工作就跟到哪里;哪里有矛盾,糾紛化解就平息在哪里。為了讓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工作落到實處,廣元不斷創新工作形式,除階梯式協商調解、調裁審聯動機制、流動仲裁庭外,還有當事人自主選擇仲裁員、仲裁便民熱線、在線受理等手段多樣、形式靈活的辦案方式,促進了勞動人事關系和諧和社會穩定。近3年來,廣元市勞動人事爭議案件呈逐年小幅度下降趨勢,62%的勞動人事爭議在基層調解組織得到處理,調解成功率達67%以上。
【記者手記】
廣元取得的成績是我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的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各級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機構圍繞中心工作,服務發展大局,在加強仲裁機構實體化建設、提升調解仲裁隊伍素質、提高仲裁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下功夫、抓落實,堅持“預防為主、基層為主、調解為主”的處置原則,克服了案多人少、經費不足的困難,妥善、有效、快捷地處理了一大批勞動人事爭議案件,開創了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新局面。
“基礎實、隊伍優、方法新才能實現勞動人事爭議處理效能的提升。近年來,全省各級人社部門以加強基層調解組織和仲裁院實體化建設為重點,不斷提高仲裁隊伍素質,提升調解仲裁服務社會的能力,推動調解仲裁工作邁上了新臺階,為促進全省勞動人事關系的和諧穩定和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省人社廳調解仲裁管理處處長熊小舟在廣元調研時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