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乾斌 周健
金堂縣推進返鄉創業創新工作的實踐和思考
曹乾斌 周健
近年來,成都市金堂縣落實“東進”戰略,承接“一山連兩翼”城市布局,扎實推進創業創新工作,先后獲得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示范縣、西部地區農民創業促進工程試點縣等稱號。
政策帶動支持創業創新。金堂縣成立了發展回引經濟工作協調領導小組,開通創業綠色通道,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強化人才引進、載體建設、成果轉化扶持力度,完善用地、能源、稅收等措施,營造創業創新氛圍,健全權益保障維護機制。截至2016年,全縣建立大學生創業園和創業基地21個,組建創業團隊36個,指導創業項目96個。
強化科技引領創業創新。金堂縣健全“院縣合作、人才科技共建”機制,與中國農科院、深圳華大基因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成科創載體23個、成果轉化載體36個,與省農科院共建全省首個羊肚菌人工馴化核心示范基地。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體系,開展創業創新項目100余項。實施“返鄉下鄉人才培訓計劃”,培訓、選拔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職業經理人2733名。
搭建平臺服務創業創新。通過菁蓉·智創港、創業創新服務中心以及鄉鎮社區服務機構等平臺,孵化創業創新項目、培養創業創新人才。構建統籌城鄉就業的資源市場服務網絡,積極為回鄉創業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做優融資服務平臺,目前已為返鄉下鄉創業創新提供小額貸520筆5860萬元。
探索模式深化創業創新。制定實施“三區兩帶”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綱要,建成特色產業示范基地(園區)110個。培育現代物流、技術服務、電商本土企業25家,吸引聚集創客200余人,開辦網店400余家,吸引農民工從事“互聯網+”產業5000人;打造觀光體驗園130家,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
推動了縣域經濟發展,促進了農民多元增收。目前,全縣各業態創業創新10萬余人,年創產值80億元。轉移就業總規模常年保持近30萬人,每年新增轉移8000人以上;帶動轉移就業13萬人,占縣內轉移就業總數的50%以上。2016年全縣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占當年人均純收入的35.3%,逐漸成為增收致富新動能。
緩解了空巢留守等社會矛盾,激發了基層發展活力。全縣返鄉農民工土地流轉30畝以上的經營主體1600余戶,領辦家庭農場270個、合作社500余家,帶動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促進了農村社會和諧。
優化了農村基層組織結構,提升了基層治理水平。在創建農業園區、家庭農場、進入專業合作社的返鄉農民工中,黨員分別占13%、15%、8%,他們積極傳播先進的政治意識和民主法制意識,參與社會事務管理,有效改善了農村面貌。
一是面臨“資金”瓶頸。大多數農民工回鄉創業初期主要依靠自有資金,租地建廠和設備投資后缺少流動資金、融資渠道不暢的情況突出。
二是面臨“人才”制約。回鄉創業實體沒有優厚條件吸引高層次人才的加盟,難以形成較強的核心競爭力,只能走機械模仿或處于產業鏈底層等粗放的發展道路。
三是組織化程度普遍偏低。農民工回鄉創業主要是以分散的非組織化方式進入市場,松散脆弱,缺乏柔性的、集體行動的協調制度,單靠自身力量很難實現持續發展。
四是面臨較大風險。由于市場需求和經營狀況等的不確定,農民工回鄉創業一旦失敗,往往面臨著比單純外出務工更大的生存壓力。
加快孵化器建設。依托金堂縣創業孵化基地和淮口雙創小鎮的功能,緊密聯系縣城內的4所高校,在前期返鄉創業創新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基礎上,努力打造具有金堂特色的科技孵化器發展模式。
強化宣傳引導。通過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和創業成果展示等活動,進一步弘揚創業精神,激發創業熱情,增強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信心和決心。
提升創業能力。加強創業培訓,重點提高返鄉農民工在識別創業機遇、選擇創業項目、規避創業風險等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建立創業輔導制度,幫助創業農民工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完善服務體系。打造項目平臺,建立創業項目庫。打造孵化平臺,為進入創業園區的農民工提供初創期服務。打造服務平臺,依托基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所,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開業指導、政策咨詢等服務。
加強資金扶持。進一步擴大返鄉農民工創業貸款貼息范圍和金額,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改進農村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加強對農民工創業的信貸支持。
優化創業環境。完善和落實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政策措施,推行負面清單制度,降低創業準入門檻,進一步降低創業成本。
(作者單位:金堂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