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秘檔案系 李小靜
手機實名制與個人信息安全之關系探析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秘檔案系 李小靜
手機實名制作為防治電信詐騙的技術攔截關卡,能夠有效追溯號碼來源,利于規范通信線路和號碼資源,同時有助于遏制不乏信息傳播。然而手機實名制也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泄密之后反而會增加電信詐騙的風險。因而手機實名制對個人信息安全具有雙面作用,實行時需要各方配合才能有效保障個人信息安全。
手機實名制;個人信息安全;電信詐騙
2016年8月21日,山東臨沂的準大一新生徐玉玉,被一通詐騙電話騙走家人辛苦一年攢下的9900元學費,兩天后遺憾離世。由于徐玉玉曾接到過教育部門關于辦理助學金相關手續的電話,因而對這通電話并沒有起疑。隨后又相繼發生山東臨沂大二學生宋振寧遭遇電信詐騙不幸離世、廣東女大學生被騙學費后自殺身亡、清華大學教師被電信詐騙1760萬元等多起電信詐騙案。這些案件再度引發社會對電信詐騙的廣泛關注。
實際上,電信詐騙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但是對于電信詐騙的打擊卻總是沒有實質性的結果,如何保護全體公民的個人信息,深入、徹底地打擊電信詐騙等問題都值得我們去不斷深思。調查了解到,徐玉玉接到的詐騙電話為“171”開頭的號碼,在江蘇、廣東、福建、浙江等地均發生過涉及170/171號段的電信詐騙。這一號碼段背后的虛擬運營商是通過租用移動等實體運營商的網絡開展業務活動,有實名登記不嚴、實際歸屬地不明的問題,部分還存在默許、縱容那些不登記或故意虛假登記身份信息的違法違規行為。
盡管手機卡實名不實并非是電信詐騙泛濫的根源,但毫無疑問的是,手機實名制作為通信安全的基礎,可以在案件發生之后使警方更快通過身份信息鎖定不法之徒,在源頭上防“短信騷擾”,治“短信詐騙”。然而,當大量信息和資料為通信企業和運營商所獲得,通信企業和運營商能夠確保用戶信息資料的安全嗎?
本文在此基礎上分析探討手機實名制與個人信息安全的關系——手機實名制保障個人信息安全的同時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以期多方配合共同維護信息安全。
1.嚴格落實手機實名制,能夠有效追溯主叫號碼來源
《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規定》中第三條規定:本規定所稱電話用戶真實身份登記,是指電信業務經營者為用戶辦理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含無限上網卡,下同)等入網手續,在與用戶簽訂協議或者確認提供服務時,如實登記用戶提供的真實身份信息的活動。盜取個人信息后的犯罪團伙均是通過未登記個人信息的手機號碼進行詐騙活動,由于所使用的號碼沒有進行實名登記,警方很難找到犯罪分子,同時,犯罪分子還可隨意更換號碼,更加加大破案的難度。犯罪分子也正是利用手機號碼沒有實名認證信息這一漏洞,在進行詐騙行動時無所顧忌。如果手機實名制能夠嚴格落實,每一個號碼對應用戶的真實信息,那么案件發生后,可以迅速有效得追溯不良信息的始作俑者,從而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手機實名制有利于規范管理通信線路和號碼資源
“目前移動運營商實行的預付費制度,給手機用戶帶來大量便利的同時,也使‘一戶多號’的現象普遍存在,使移動信息市場中產生了大量的‘沉默用戶’等泡沫問題。”[1]在手機實名制下,用戶能夠購買的號碼數受到了約束和規范,能夠合理規范運營商的號碼資源。同時,實名登記的電話卡不會隨意因欠費等問題被丟棄,能夠減少運營商號碼資源的浪費,從而更好地管理通信線路,規范通信市場。
3.手機實名制有助于減少不法信息傳播
當下很多不法分子利用手機匿名制產出垃圾短信和不明電話,從一般的推銷信息到付費鏈接,以及回撥后要付出巨大費用的不明電話,都嚴重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而當不能提供更多實用的線索時,即使報警也無法進行下一步的調查,因為發送這些信息的手機沒有進行身份登記,很難找到號碼的主人是誰。因而打擊垃圾短信最大的障礙便是號碼的身份證實問題。
“我們認為手機實名制不可能從根本上根治垃圾短信,但是手機實名制會提高手機犯罪的門檻,增加犯罪的成本,同時有利于監管機構更有效地監管實施手機犯罪的主體。”[2]實行手機實名制后,執法機關在處理相關案件時,能夠更加快速、準確地找到涉案人,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垃圾短信的傳播。
1.手機實名制無法排除代理商、運營商泄密的可能
手機卡實名制自2010年實施以來,并非一帆風順,除了運營商為了保持用戶增長,不愿推進實名制之外,很多用戶擔心個人信息泄露也是原因之一。由于我國缺乏類似于《隱私權保護法》或《個人信息保護法》這樣的法規,因此有不少公司或個人將收集到的他人信息或資料拿到市場上販賣獲利。個人信息被泄露的公民,往往為商業推銷甚至是詐騙行為所苦,在代理商處購買手機卡時,用戶的個人信息很難得到保密。而且,由于監管的缺失,也無法排除掌握著大量個人信息的運營商泄密的可能。如果手機卡全部實名,用戶的個人資料將更加完整,一旦泄露,用戶遭遇定位更為準確的電信詐騙的可能性會增大。
2.手機實名制可能滋生利用假身份證實施犯罪的行為
實行手機實名制后,詐騙和犯罪團伙可能會利用假的身份證件信息購買“實名登記”的手機號碼,由于實名信息的不符和造假,不僅不能準確追溯號碼身份來源打擊犯罪行為,給案件偵破帶來更大的障礙,還會給被造假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乃至威脅其生命財產安全。當下隨處可見辦假證的廣告,這是存在于用戶心中極大的擔憂。假身份證件的問題處理不好,證件識別系統的不完善,工作人員辨別能力不強等等都極有可能影響實名制實施的效果。
實際上,手機實名制只是保障個人信息安全過程中的一道技術關。要打擊電信詐騙,真正保障用戶的個人信息安全,還需要多方的配合。
首先,通信部門應當采取令人信服的得力措施,堵住可能導致個人信息泄露的漏洞,確保用戶實名登記資料的安全,特別是要加強對運營商、代理商的監管。同時,要向社會做出承諾,一旦用戶資料是由于通信部門的管理不善導致資料泄露,不管是運營商還是代理商的責任,都必須承擔相應責任,進行賠償,以使用戶放心。
其次,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快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健全法律法規,強化監督檢查和問責制度。在徐玉玉案、清華教師被騙案等案件中,騙子都能夠準確獲得被害人的各種信息。大量信息被泄露并“進行”黑市交易,公民的信息成為交易的商品,而后成為詐騙的工具。因此,需要明確泄露個人信息的法律責任和相關追究辦法,在沒有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嚴密保護的情況下,在法律層面減少實名制信息泄露可能帶來的負面危害,以法律的力量牢筑公民信息安全的大門。
最后,電信詐騙案件的發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手機實名制只是措施之一,并不能從根源上遏制詐騙案的產生,要做到標本兼治,還需要進行多方位的攔截。在高度重視實名制的同時,也要兼顧犯罪渠道的各個方面。例如,加強個人支付信息的安全保護,媒體通過多種渠道為公眾普及防騙的常識等等。
手機實名制通過追溯號碼來源、規范通信線路和打擊垃圾信息,能夠對個人信息安全起到積極的保障作用,但是要真正意義上實現手機實名制可謂是任重而道遠。只有在社會道德與法律武器的雙重監督下,才能解決公眾對社會的信任危機。
[1]熊彩亞,陳力.手機實名制勢在必行[J].中國電信業,2007(2):53-55.
[2]吳淼,呂廷杰,凌飛洋.手機實名制淺析及建議[J].移動通信,2010,34(21):28.
李小靜(1996-),現就讀于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秘檔案系本科三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