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新
保監會:險資要防黑天鵝和灰犀牛
□ 解新
險資在私募股權方面的投資一直備受關注。8月10日至11日,在保險資金私募股權投資研討會上,保監會資金運用部副主任賈飆透露,從2010年開始,特別是自2012年以來,短短的5年時間,保險機構股權投資規模出現快速增長,直接投資規模達到13374億元,PE基金5031億元,股權投資計劃2692億元。
近年來,保險資金股權投資業務增長較快,成效明顯。股權投資既是優化配置結構、拉長資產久期、穩定投資收益的有效手段,也是服務“三去一降一補”、服務供給側改革、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式,符合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導向。
除了投資規模的不斷提升,險資私募股權的投資范圍也在不斷拓展。賈飆表示:“直接投資主要是八大類行業,間接投資除了上述行業外,還包括通信傳媒業、消費、節能環保、機械制造、軍工等多個領域,充分體現了保險資金特性,發揮了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和支持作用;險資的投資方式也較為多元。既有直接投資,也有股權計劃、PE基金。需要特別指出的是,2015年底,保險系PE基金開始起步,實現了從買方到賣方的根本性變化,徹底打破了只能選擇第三方基金的局面。在大資產管理領域,保險資金踏出了堅實的一步。”
據賈飆分析:“股權投資業務亦面臨嚴峻的挑戰和存在的問題。一是經濟金融形勢較為復雜,防風險難度不斷增加,保險資金運用既要防‘黑天鵝’,也要防‘灰犀牛’;二是市場亂象不同程度存在,迫切需要規范;三是大小公司之間投資能力存在差異,仍然需要提高。總的來看,保險資金還要更加關注間接投資方式,也就是要更多采取PE基金、股權計劃等金融產品開展投資運作。目前,保險機構可以通過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參與實體經濟項目,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但是,保險機構在與主業相關的領域更為擅長,在其他行業,保險機構在投資管理能力、熟悉程度等方面,與PE基金管理機構相比,優勢不夠明顯。”
近日,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也多次強調,保險機構開展股權投資,要以財務投資為主,戰略投資為輔。上海保監局也發布消息稱,近期根據信訪投訴發現:個別投資咨詢公司工作人員精確瞄準部分保險客戶,假借“售后服務” “保單收益升級或補償”等名義邀約客戶,誘導客戶辦理退保或保單質押貸款后,購買其公司銷售的“理財產品”,給保險客戶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損失。
保監會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股權投資監管,包括梳理完善制度體系,進一步明確重大股權投資和一般股權投資,建立黑白名單制度,支持保險機構開展財務投資;完善報告制下監管體系;推動保險私募基金規范發展。下一步,保監會將對《保險公司獨立董事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修訂,從制度機制上提高獨立董事的獨立性。據了解,下一步保監會將重點抓好五大改革,包括推進公司治理改革、深化產品管理制度改革、深化資金運用改革、優化市場主體結構和深化“放管服”改革。
□ 責任編輯 樊正威